暑假每日晨讀美文(16)

76. 十渡遊趣

仲夏,朋友相邀遊十渡。在城裡住久了,一旦進入山水之間,競有一種生命復甦的快感。

下車後,我們捨棄了大路,挑選了一條半隱半現在莊稼地裡的小徑,彎彎繞繞地來到了十渡渡口。夕陽下的拒馬河慷慨地撒出一片散金碎玉,對我們表示歡迎。

岸邊山崖上刀斧痕猶存的崎嶇小道,高低凸凹,雖沒有“難於上青天”的險惡,卻也有踏空了滾到拒馬河洗澡的風險。狹窄處只能手扶岩石貼壁而行。當“東坡草堂”幾個紅漆大字赫然出現在前方巖壁時,一座鑲嵌在巖崖間的石砌茅草屋同時躍進眼底。草屋被幾級石梯託得高高的,屋下俯瞰著一彎河水,屋前順山勢闢出了一片空地,算是院落吧!右側有一小小的蘑菇形的涼亭,內設石桌石凳,亭頂褐黃色的茅草像流蘇般向下垂瀉,把現實和童話串成了一體。草屋的構思者最精彩的一筆,是設在院落邊沿的柴門和籬笆,走近這兒,便有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意思。

當我們重登涼亭時,遠處的蝙蝠山已在夜色下化為剪影,好象就要展翅撲來,拒馬河趁人們看不清它的容貌時豁開了嗓門韻味十足地唱呢!偶有不安分的小魚兒和青蛙蹦跳成聲,像是為了強化這夜曲的節奏。此時,只覺世間唯有水聲和我,就連偶爾從遠處趕來歇腳的晚風,也悄無聲息。

當我漸漸被夜的凝重與深邃所融蝕,一縷新的思緒湧動時,對岸沙灘上燃起了篝火,那鮮亮的火光,使夜色有了躁動感。篝火四周,人影綽約,如歌似舞。朋友說,那是北京的大學生們,結伴來這兒度週末的。遙望那明滅無定的火光,想象著篝火映照的青春年華,也是一種意想不到的樂趣。

77. 濟南的冬天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象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象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象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幹什麼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78. 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象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溼潤的空氣裡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裡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象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象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79. 完整的教育包括什麼

小表弟在本地一所響噹噹的大學畢業後,在縣城高中找了份教育人的工作。我想,這下好了,姑父姑母可以解放了。多年來,為了供兩個表弟讀書,姑父姑母包種了20畝農田,每天最多能睡5個小時。大多時間在菜田間. 家裡. 集頭三點一線過來的。

可如今,姑父姑母的操勞並沒有停止,說是為了給表弟讀書,還欠下3萬多塊錢。我問,那大表弟已經工作7年多了,怎麼還會有這麼多債?姑母說,他工作第二年,剛攢了點錢,就談了對象,然後就結婚,生孩子,哪有閒錢給我們?姑母說著,一臉的幸福,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我想問她,您已經60歲了,他們什麼時候能讓你們過幾天不用忙碌的日子?我們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他們生活得好就行了……聽了姑母的話,我想,在父母眼裡,為兒女忙也是幸福的。可是,作為兒女,於心何忍?

我不由得想到我的家庭。

我和哥哥初中畢業後相繼回家,哥哥是因為復讀兩年沒有考上高中;而我,是因為偏科厲害沒有考上。後來,哥哥參軍到部隊,我南下深圳成了流水線上的打工仔。現在,我們兄弟倆一個在部隊當了軍官,一個做了打工編輯,但在父母眼裡,我和哥哥比起兩個表弟還是差一大截。雖然,我和哥哥都不覺得自己失敗,可我們的父母一直覺得自己很失敗,沒有教育好子女。

今年暑假,小表弟到廣州來玩。我到火車站接他。等地鐵的時候,我讓小表弟給姑父姑母打個電話,報聲平安。表弟說家裡還沒有裝電話。我說現在裝個電話才300塊錢,怎麼連個電話都不裝?小表弟說以前大表弟工作第二年的時候,提了一下,後來覺得800元太貴了沒有裝。現在想裝又覺得不如用小靈通方便划算。那小靈通買了嗎?我又問。小表弟說沒有。我不再問為什麼,只是問,那你們平時怎麼跟家裡聯繫?大表弟在離家70裡遠的一個政府部門工作,家也成在了那裡;小表弟工作的學校也離家50裡之多。表弟說很少聯繫,偶爾有事就打電話到鄰居家,讓他們喊姑父姑母接電話。小表弟還說很方便,就一牆之隔,喊一聲就行了。可是姑父姑母接個電話卻要跑進跑出兩個大院子才行,而且下雨. 天黑了都不安全,畢竟他們都是60歲的人了。小表弟不再說什麼,我也意識到自己一見面就給人家上課,沉默了下來。坐在地鐵上,我心裡卻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剛參加工作不久,就和哥哥一起湊了1300塊錢給家裡裝了電話,為的是能經常打個電話回家,問問父母的身體好不好,彙報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時電話費很貴,但不在父母身邊的我和哥哥卻時刻能知道父母的消息,知道母親的肩周炎還痛不痛,家中的膏藥還有沒有;知道父親的胃病又患了幾次,知道他最近又喝醉了沒有………

表弟到廣州的第二天,正是廣州39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不便出門,我和表弟聊天。表弟給我談起這次來廣州的暢想:買雙NIKE鞋. 買個好一點的乒乓球拍……看著他興致昂揚的樣子,我想起那次回家拜訪姑父姑母時,他們蹲在大棚下吃著饅頭就鹹菜的情景。我問,你給過父母錢嗎?小表弟搖搖頭,說,我一個月才900元錢。我說,你不知道吧?姑父姑母在街上賣一天菜才賺10塊20塊錢,有時候更少。小表弟說,我哥工作快8年了,沒有給過家中一分錢,結婚時,還花去了一大筆。我來之前,媽又給我400塊錢,讓我買自行車。我打算這幾年攢點錢,好好地遊玩一下,結了婚就沒有機會了。

我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我16歲離開家就沒有花過父母的錢,不是沒有機會,是我覺得他們已經夠苦了,作為他們的兒子,應該讓他們活得輕鬆一點。前些日子,我和哥哥剛剛給父母策劃了一次旅行。我想告訴他的是,外出遊玩的機會並不受結婚的影響,而報親恩才是要趁早的,因為,父母只能陪我們走一段,晚了,可是真的沒有機會了。

那天下班後回到住處,表弟坐在那裡看電視,木几上的方便袋裡放著一堆荔枝。表弟說,表哥,你也吃幾個吧,這是我在路邊買的,比家裡便宜多了。我說,我不能吃這個,前幾天吃了幾顆,上火了,到現在還沒有好呢。

表弟一邊看電視,一邊剝荔枝,一會兒就吃了個精光。他說,在縣城時,我花8塊錢買了一斤,只是想吃個新鮮,沒想到,還沒有嚐出味來,就剝完了。我問,你有沒有買過這些東西讓父母嚐個鮮呢?表弟搖搖頭。我去做飯了,心裡卻想起以前在內地工作時的情景,那時,我每次回家,都要買一些鄉下很難買的水果回家和父母一起吃,在回家的路上,我連嘗一個都捨不得。而哥哥有戰友從家裡帶土特產回來,哥哥也總是千方百計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嚐。我想,我的父母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了我們懂得分享懂得報恩。

表弟在廣州玩了七天,每天下班後,我都趕往超市買菜,回家做飯,每一餐都要忙上一個多小時,而表弟坐在那兒上網,或者看電視,悠然自得的樣子讓我想起自己曾經寄人籬下的一段日子。那時,我剛到南方,住在一個老鄉的宿舍。老鄉每天上班後,我都會把他換下來的衣服給洗了,等他下班回到家裡的時候,飯菜常常剛剛做好……我沒有別的意思,我只是覺得我打攪了老鄉,而他的工作又很忙,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幫他做點事。那時,我22歲,而現在,25歲的表弟只會在吃飯的時候問,這裡的魚不貴吧?這裡的雞不貴吧?

表弟還要求我幫他借一部好一點的數碼相機,我想了想,拒絕了。借個相機並不難,我對面的同事就有,但我有個原則,不向別人借錢,不向別人借心愛之物。而數碼相機,往往都是別人的至愛。感謝父母,他們教會我如何與人相處。

那天晚上臨睡前,表弟接了一個電話,說是有同學結婚。他對打電話來的同學說,你幫我封個200塊錢的紅包吧。掛了電話,他問我,200塊少不少?我說不知道。

最終表弟沒有買NIKE,他說這裡的NIKE和家中的一個價;他說看中了一副球拍,摸摸袋子裡的錢,又捨不得買了……他說,買了那個800多塊的球拍之後,怕沒有了回家的路費……我聽了,什麼話也沒有說,我本來想給他買點什麼,但不知為什麼,和他交流了幾次之後,我就放棄了給他買東西買車票的打算。本來,對他的付出,我是不需要回報的,但我不能容忍,他對自己的父母連一點點的報恩之心都沒有!養育了他二十多年的父母他都不放在心上,別人對他的付出又豈能讓他銘記在心?

終於,小表弟要離開廣州了。在送他去車站的路上,他對我說,他這個暑假還可以領到1800塊錢,準備到青島或者黃山去玩一次……我想問一問他,什麼時候給家裡裝個電話,但一想又咽回了肚裡。父母是幸福的父母,兒子是成功的兒子,我怎麼了我?在進站口,我看著表弟揹著他來時的揹包,提著我給他買的在車上吃的東西,走在人流中的背影,和來時一樣的輕鬆。而在廣州,卻給我留下了一個新的發現,我想告訴我的父母,不必自責,你們是成功的。姑父姑母培養了兩個只擁有文化的兒子,連最基本的傳統美德都忽略了。隨著教育的普及,大學生已經不是奇蹟,而我所擁有的知識,卻日益顯得珍貴,你們給了我最好的教育,是最成功的父母。

80. 我的讀書經驗(有刪節)

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別是哲。我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⑴ 精其選;⑵ 解其言;⑶ 知其意;⑷ 明其理。

先說第一點。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多極了,浩如煙海。但是,書雖多. 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可以把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隻供翻閱的。所謂精讀,是說要認真地讀,紮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所謂泛讀,是說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所謂翻閱,是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聽說在中國剛有報紙的時候,有些人捧著報紙,就像念五經四書一樣,一字一字地高聲朗誦。照這個辦法,一天的報紙,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數的書,其實就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有些可能轟動一時,但是曇花一現,不久就過去了。

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這個問題不必發愁。自古以來,已經有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有許多推薦者向它推薦好書。這個選家就是時間,這些推薦者就是群眾。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時間照著他們的推薦,把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現在我們所稱謂的“經典著作”,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

……

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思是說,一部書上所寫的總要簡單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說的話那樣囉唆。這個缺點倒有辦法克服。可是言不盡意那種困難,就沒有法子克服了。因為語言總離不了概念,概念對於具事物來說,總不會完全合適,不過是一個大概輪廓而已。……從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裡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這就是知其意。司馬遷說過:“學深思之士其意。”“意”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語文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語言文字是幫助瞭解書的意思的柺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最好扔了柺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上面所說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下,還可以再加一句“意不盡理”。“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的人的主觀的認識和判斷,也就是客觀的道理在他的主觀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觀客觀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反映. 體會和判斷,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所以讀書只到“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於為前人的“意”所誤。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當然也是主觀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觀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就可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意”。這個“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處理事務,解決問題。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裡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讀書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能夠現學現用,把書讀活了。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不會讀書的人能把活書讀死。把死書讀活,就能使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使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