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每日晨读美文(16)

76. 十渡游趣

仲夏,朋友相邀游十渡。在城里住久了,一旦进入山水之间,竞有一种生命复苏的快感。

下车后,我们舍弃了大路,挑选了一条半隐半现在庄稼地里的小径,弯弯绕绕地来到了十渡渡口。夕阳下的拒马河慷慨地撒出一片散金碎玉,对我们表示欢迎。

岸边山崖上刀斧痕犹存的崎岖小道,高低凸凹,虽没有“难于上青天”的险恶,却也有踏空了滚到拒马河洗澡的风险。狭窄处只能手扶岩石贴壁而行。当“东坡草堂”几个红漆大字赫然出现在前方岩壁时,一座镶嵌在岩崖间的石砌茅草屋同时跃进眼底。草屋被几级石梯托得高高的,屋下俯瞰着一弯河水,屋前顺山势辟出了一片空地,算是院落吧!右侧有一小小的蘑菇形的凉亭,内设石桌石凳,亭顶褐黄色的茅草像流苏般向下垂泻,把现实和童话串成了一体。草屋的构思者最精彩的一笔,是设在院落边沿的柴门和篱笆,走近这儿,便有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思。

当我们重登凉亭时,远处的蝙蝠山已在夜色下化为剪影,好象就要展翅扑来,拒马河趁人们看不清它的容貌时豁开了嗓门韵味十足地唱呢!偶有不安分的小鱼儿和青蛙蹦跳成声,像是为了强化这夜曲的节奏。此时,只觉世间唯有水声和我,就连偶尔从远处赶来歇脚的晚风,也悄无声息。

当我渐渐被夜的凝重与深邃所融蚀,一缕新的思绪涌动时,对岸沙滩上燃起了篝火,那鲜亮的火光,使夜色有了躁动感。篝火四周,人影绰约,如歌似舞。朋友说,那是北京的大学生们,结伴来这儿度周末的。遥望那明灭无定的火光,想象着篝火映照的青春年华,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乐趣。

77.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象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象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78.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79. 完整的教育包括什么

小表弟在本地一所响当当的大学毕业后,在县城高中找了份教育人的工作。我想,这下好了,姑父姑母可以解放了。多年来,为了供两个表弟读书,姑父姑母包种了20亩农田,每天最多能睡5个小时。大多时间在菜田间. 家里. 集头三点一线过来的。

可如今,姑父姑母的操劳并没有停止,说是为了给表弟读书,还欠下3万多块钱。我问,那大表弟已经工作7年多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多债?姑母说,他工作第二年,刚攒了点钱,就谈了对象,然后就结婚,生孩子,哪有闲钱给我们?姑母说着,一脸的幸福,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我想问她,您已经60岁了,他们什么时候能让你们过几天不用忙碌的日子?我们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他们生活得好就行了……听了姑母的话,我想,在父母眼里,为儿女忙也是幸福的。可是,作为儿女,于心何忍?

我不由得想到我的家庭。

我和哥哥初中毕业后相继回家,哥哥是因为复读两年没有考上高中;而我,是因为偏科厉害没有考上。后来,哥哥参军到部队,我南下深圳成了流水线上的打工仔。现在,我们兄弟俩一个在部队当了军官,一个做了打工编辑,但在父母眼里,我和哥哥比起两个表弟还是差一大截。虽然,我和哥哥都不觉得自己失败,可我们的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很失败,没有教育好子女。

今年暑假,小表弟到广州来玩。我到火车站接他。等地铁的时候,我让小表弟给姑父姑母打个电话,报声平安。表弟说家里还没有装电话。我说现在装个电话才300块钱,怎么连个电话都不装?小表弟说以前大表弟工作第二年的时候,提了一下,后来觉得800元太贵了没有装。现在想装又觉得不如用小灵通方便划算。那小灵通买了吗?我又问。小表弟说没有。我不再问为什么,只是问,那你们平时怎么跟家里联系?大表弟在离家70里远的一个政府部门工作,家也成在了那里;小表弟工作的学校也离家50里之多。表弟说很少联系,偶尔有事就打电话到邻居家,让他们喊姑父姑母接电话。小表弟还说很方便,就一墙之隔,喊一声就行了。可是姑父姑母接个电话却要跑进跑出两个大院子才行,而且下雨. 天黑了都不安全,毕竟他们都是60岁的人了。小表弟不再说什么,我也意识到自己一见面就给人家上课,沉默了下来。坐在地铁上,我心里却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和哥哥一起凑了1300块钱给家里装了电话,为的是能经常打个电话回家,问问父母的身体好不好,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时电话费很贵,但不在父母身边的我和哥哥却时刻能知道父母的消息,知道母亲的肩周炎还痛不痛,家中的膏药还有没有;知道父亲的胃病又患了几次,知道他最近又喝醉了没有………

表弟到广州的第二天,正是广州39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不便出门,我和表弟聊天。表弟给我谈起这次来广州的畅想:买双NIKE鞋. 买个好一点的乒乓球拍……看着他兴致昂扬的样子,我想起那次回家拜访姑父姑母时,他们蹲在大棚下吃着馒头就咸菜的情景。我问,你给过父母钱吗?小表弟摇摇头,说,我一个月才900元钱。我说,你不知道吧?姑父姑母在街上卖一天菜才赚10块20块钱,有时候更少。小表弟说,我哥工作快8年了,没有给过家中一分钱,结婚时,还花去了一大笔。我来之前,妈又给我400块钱,让我买自行车。我打算这几年攒点钱,好好地游玩一下,结了婚就没有机会了。

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16岁离开家就没有花过父母的钱,不是没有机会,是我觉得他们已经够苦了,作为他们的儿子,应该让他们活得轻松一点。前些日子,我和哥哥刚刚给父母策划了一次旅行。我想告诉他的是,外出游玩的机会并不受结婚的影响,而报亲恩才是要趁早的,因为,父母只能陪我们走一段,晚了,可是真的没有机会了。

那天下班后回到住处,表弟坐在那里看电视,木几上的方便袋里放着一堆荔枝。表弟说,表哥,你也吃几个吧,这是我在路边买的,比家里便宜多了。我说,我不能吃这个,前几天吃了几颗,上火了,到现在还没有好呢。

表弟一边看电视,一边剥荔枝,一会儿就吃了个精光。他说,在县城时,我花8块钱买了一斤,只是想吃个新鲜,没想到,还没有尝出味来,就剥完了。我问,你有没有买过这些东西让父母尝个鲜呢?表弟摇摇头。我去做饭了,心里却想起以前在内地工作时的情景,那时,我每次回家,都要买一些乡下很难买的水果回家和父母一起吃,在回家的路上,我连尝一个都舍不得。而哥哥有战友从家里带土特产回来,哥哥也总是千方百计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我想,我的父母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我们懂得分享懂得报恩。

表弟在广州玩了七天,每天下班后,我都赶往超市买菜,回家做饭,每一餐都要忙上一个多小时,而表弟坐在那儿上网,或者看电视,悠然自得的样子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寄人篱下的一段日子。那时,我刚到南方,住在一个老乡的宿舍。老乡每天上班后,我都会把他换下来的衣服给洗了,等他下班回到家里的时候,饭菜常常刚刚做好……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觉得我打搅了老乡,而他的工作又很忙,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帮他做点事。那时,我22岁,而现在,25岁的表弟只会在吃饭的时候问,这里的鱼不贵吧?这里的鸡不贵吧?

表弟还要求我帮他借一部好一点的数码相机,我想了想,拒绝了。借个相机并不难,我对面的同事就有,但我有个原则,不向别人借钱,不向别人借心爱之物。而数码相机,往往都是别人的至爱。感谢父母,他们教会我如何与人相处。

那天晚上临睡前,表弟接了一个电话,说是有同学结婚。他对打电话来的同学说,你帮我封个200块钱的红包吧。挂了电话,他问我,200块少不少?我说不知道。

最终表弟没有买NIKE,他说这里的NIKE和家中的一个价;他说看中了一副球拍,摸摸袋子里的钱,又舍不得买了……他说,买了那个800多块的球拍之后,怕没有了回家的路费……我听了,什么话也没有说,我本来想给他买点什么,但不知为什么,和他交流了几次之后,我就放弃了给他买东西买车票的打算。本来,对他的付出,我是不需要回报的,但我不能容忍,他对自己的父母连一点点的报恩之心都没有!养育了他二十多年的父母他都不放在心上,别人对他的付出又岂能让他铭记在心?

终于,小表弟要离开广州了。在送他去车站的路上,他对我说,他这个暑假还可以领到1800块钱,准备到青岛或者黄山去玩一次……我想问一问他,什么时候给家里装个电话,但一想又咽回了肚里。父母是幸福的父母,儿子是成功的儿子,我怎么了我?在进站口,我看着表弟背着他来时的背包,提着我给他买的在车上吃的东西,走在人流中的背影,和来时一样的轻松。而在广州,却给我留下了一个新的发现,我想告诉我的父母,不必自责,你们是成功的。姑父姑母培养了两个只拥有文化的儿子,连最基本的传统美德都忽略了。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已经不是奇迹,而我所拥有的知识,却日益显得珍贵,你们给了我最好的教育,是最成功的父母。

80. 我的读书经验(有删节)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⑴ 精其选;⑵ 解其言;⑶ 知其意;⑷ 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 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

……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啰唆。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克服。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学深思之士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文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以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 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