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李清照是在什麼心境之下寫出巜聲聲慢》的?

一刻半夏



看詩句,可以看到是失戀或者亡夫了!百度下,其時李清照49歲,夫君剛過世2年,整篇詩句都是描述自身感受,結合“卻是舊時相識”,傾向於是緬懷過去!百度中有介紹說是國恨家仇,我是沒看出來!這種詩句在現在看來屬於消極的情緒,遇到失戀的同學,再看看這詩,又比較熟悉,能夠體會作者意境,鬧個自殺都有可能!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於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餘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後,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流離顛沛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

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張汝舟,遇人不淑,旋即離異。清照無兒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籬下,孤寂而死。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聲聲慢》詞,就是李清照身經上述國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顛沛流離、孤苦無告的反映。全詞透過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以表現作者離亂的苦楚,和憂患餘生的悲哀。通篇純用白描,層層鋪寫,滿紙嗚咽。詞評家評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堪稱抒情寫意的佳作。總結前人研究.


嘟嘟xx


尋尋覓覓之間,是什麼,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作於南渡以後,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夾雜在一起,於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也許,只有經歷了超出常人所能承受的愁苦,才能寫出這極致的哀婉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詞一開頭就用了十四個疊字,彷彿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還未開口就已感覺到她的憂傷。很多人都稱讚這十四個疊字構思巧妙,其實李清照並沒有玩文字遊戲,每一個字都是她真摯的心,一字一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調養的,更何況遭遇一連串打擊的人,就更是對天氣的變化特別敏感,更覺得難以適應了。天氣冷不冷不清楚,但是李清照心裡的冷,是顯然易見的。“哀莫大於心死”,心都涼透了,身體還怎麼暖?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為了適應這多變的時節,排遣心中的憂愁,李清照企圖借酒禦寒消愁,但喝三兩杯淡酒,怎麼能抵擋黃昏時的陣陣冷風呢?飲酒,不敵風寒,也無法排憂,反而愁更愁。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而在這乍暖還寒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悲鳴,恍惚中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昔日傳情信使仍在,可我與夫君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大雁飛去了,消失在遠方,那遠方,還會再傳來情書嗎?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後園中已開滿了菊花,我憂傷憔悴無心賞花惜花,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來採摘?在這陰冷天裡,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可卻下起雨來。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此情此景,又怎是一個愁字概括了得?

想起了李清照之前的作品《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那會是思念夫君“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可這會,悼念亡夫“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卓絕千古”的詞很多人總是稱讚它的美,可卻忽略了其中的痛。那無盡的憂愁纏繞著她,但也促成了這千古流傳的悲歌。

依稀中,彷彿聽見有人在輕聲吟唱: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願有詩詞可回首


這首詞是她晚年之作。在國破家亡的社會大背景下,大環境下,個人晚景無依,形影煢煢,孤寂飄零,六神無主的希望心情。希望之心,現實之境,於情於心於景,實難如想如願。距離十萬八千里。八千里路雲和月,顛沛流離,飄零不定的生活晚景淒涼心態。詞人用重複的筆墨一點生活之感,見思見想於筆端。既詠且嘆,懷古傷今於筆墨,生死離別,物是人非,之愁緒。個人不幸與國家災難交思在一起,抒發出自己深思的悲愁,幽遠的背景深蘊。賦予了悲秋已深刻的別緒與個人艱難的處境,還有社會深廣的時代內涵。

這既是社會大背景,大環境下的聲聲慢,又是個人生活處境的寫照,是深刻的自我心理與社會艱難,無奈而又無力的獨白,是淒涼的訴,悽美的意境,悲傖的獨奏,特色的愁歌,獨具一格的詞格,去訴,去說秋一樣的愁,暮色一樣的無奈感覺。夢想背景與現實一樣的蒼白,深深的愁思於情懷。抽刀斷水,舉杯消愁,,用詩愁,用詞去訴,訴,訴。是個人訴,是社會思,是人間情,是人倫愛,是社會景,是世間態,是萬物秋,是一聲訴,是一見愁。是愁上心,是愁上眉。入景入心入肺,入社會,入個人,入思路,入愁境界。何時了,何時休。清風明月照,一攬情懷勝境,超級一格不亂,兼得捲土重來豪壯。英雄末路,詞人秋懷,壯美柔美,情心合壁,天地之巧,造設之妙,自然合奏。文有文思,武有武巧,巧思巧構,大道之思於社會大前提之妙。心之思,找社會去立足。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心對照,社會影照。背景出時代,時代出心理,個人憂思情懷喜怒哀樂。……


歲月如梭水如歌


少年李清照是寫不出這樣的《聲聲慢》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那時的她天真活潑,浪漫任性。與趙明誠結婚後,夫妻倆志同道合,一個酷愛填詞,一個沉迷金石,經常逛街淘寶,然後一邊吃著點心,一邊校勘、欣賞文物,快樂得就像“葛天氏之民”。

閒居青州十年,趙明誠全心投入到金石收藏和研究之中,李清照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節衣縮食,並幫助丈夫撰寫《金石錄》。為了感謝妻子,在李清照三十一歲生日那天,趙明誠特意在她的畫像上題詞:“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李、趙二人琴瑟和諧,可謂是神仙伴侶。

北宋南渡之後,趙明誠擔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由一個無憂無慮的女文青,變成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女詞人,所作詩詞,大都是在抨擊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後來趙明誠去世,李清照為了保護丈夫留下來的文物,輾轉奔波,歷經盜賊和戰亂,受盡磨難。疾病纏身、孤苦無依中,再嫁張汝舟,卻所遇非人,遭受騙婚和家暴之辱,加之當時的輿論環境,根本沒辦法接受一個再婚的女詞人,她又落下一個“不終晚節”的罵名。

亡國之恨,喪夫之痛,騙婚之辱,孀居之苦,讓李清照的晚年生活頗為悽楚。回想起少年時的繁華與優越,中年時的平靜而幸福,李清照百感交集,情難自禁,於是便有了這首不朽名篇《聲聲慢·尋尋覓覓》。


樹清梁


《千古絕唱”聲聲慢”》

久經傳唱聲聲慢/婉約詞人李易安

開篇連疊十四字/猶如真珠跳玉盤

”尋尋覓覓”尋不見/”冷冷清清”復悽然

”悽悽慘慘”常”慼慼”/哀傷苦楚滿詞篇

若問詞人啥心境/悲徹憂愁孤苦怨

靖康二年尤為恥/徽、欽被擄被囚監

國破家亡夫長眠/悲憤交加上筆端

”三杯兩盞”不解愁/晚風襲人衣正單

大雁南歸人不歸/”舊時相識”也冷眼

深秋黃花墜滿地/人憔悴,身心殘

獨坐窗前夜已深/梧桐沙沙鬼敲伴

”點點滴滴”恰似淚/孤孤單單難入眠

愁啊愁,憂啊憂/千古絕唱”聲聲慢”!

(地方民俗:房前屋後不栽梧桐樹,此樹夜間招鬼。)


山中月2


靖康之難後,北宋亡。是年三月,詞人丈夫趙明誠南下金陵奔母喪。八月,詞人南下與丈夫會合。因遇兵變,家及所藏書被焚,家破。建炎三年,趙病逝。時金兵侵犯正急,安葬趙後,追隨朝廷由建康到浙東,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逃難途中,所帶金石遺失殆盡。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寂,顛沛流離之苦凝聚心中,難以排遣,於是寫下此詞訴說苦腸。


永春0728


《聲聲慢》是寫在李清照快50歲時,她的前半生非常完美,出身名門,是名滿天下的女詞人,有趙明誠這樣的門當戶對的知己相伴,但下半生卻極其悽慘。

李清照和趙明誠相伴30餘年,沒有孩子,國破家亡之下趙明誠因病去世,收藏的金石字畫大部分毀的毀,偷的偷,自己又重病纏身、孤苦無依,可以說是嚐盡了世間所有的苦難。

接連的不幸將李清照徹底擊垮,《聲聲慢》就是她當時的內心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