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李清照是在什么心境之下写出巜声声慢》的?

一刻半夏



看诗句,可以看到是失恋或者亡夫了!百度下,其时李清照49岁,夫君刚过世2年,整篇诗句都是描述自身感受,结合“却是旧时相识”,倾向于是缅怀过去!百度中有介绍说是国恨家仇,我是没看出来!这种诗句在现在看来属于消极的情绪,遇到失恋的同学,再看看这诗,又比较熟悉,能够体会作者意境,闹个自杀都有可能!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


嘟嘟xx


寻寻觅觅之间,是什么,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夹杂在一起,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也许,只有经历了超出常人所能承受的愁苦,才能写出这极致的哀婉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仿佛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还未开口就已感觉到她的忧伤。很多人都称赞这十四个叠字构思巧妙,其实李清照并没有玩文字游戏,每一个字都是她真挚的心,一字一泪。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调养的,更何况遭遇一连串打击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适应了。天气冷不冷不清楚,但是李清照心里的冷,是显然易见的。“哀莫大于心死”,心都凉透了,身体还怎么暖?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时节,排遣心中的忧愁,李清照企图借酒御寒消愁,但喝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冷风呢?饮酒,不敌风寒,也无法排忧,反而愁更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而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悲鸣,恍惚中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昔日传情信使仍在,可我与夫君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大雁飞去了,消失在远方,那远方,还会再传来情书吗?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来采摘?在这阴冷天里,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可却下起雨来。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了得?

想起了李清照之前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那会是思念夫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这会,悼念亡夫“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卓绝千古”的词很多人总是称赞它的美,可却忽略了其中的痛。那无尽的忧愁缠绕着她,但也促成了这千古流传的悲歌。

依稀中,仿佛听见有人在轻声吟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愿有诗词可回首


这首词是她晚年之作。在国破家亡的社会大背景下,大环境下,个人晚景无依,形影茕茕,孤寂飘零,六神无主的希望心情。希望之心,现实之境,于情于心于景,实难如想如愿。距离十万八千里。八千里路云和月,颠沛流离,飘零不定的生活晚景凄凉心态。词人用重复的笔墨一点生活之感,见思见想于笔端。既咏且叹,怀古伤今于笔墨,生死离别,物是人非,之愁绪。个人不幸与国家灾难交思在一起,抒发出自己深思的悲愁,幽远的背景深蕴。赋予了悲秋已深刻的别绪与个人艰难的处境,还有社会深广的时代内涵。

这既是社会大背景,大环境下的声声慢,又是个人生活处境的写照,是深刻的自我心理与社会艰难,无奈而又无力的独白,是凄凉的诉,凄美的意境,悲伧的独奏,特色的愁歌,独具一格的词格,去诉,去说秋一样的愁,暮色一样的无奈感觉。梦想背景与现实一样的苍白,深深的愁思于情怀。抽刀断水,举杯消愁,,用诗愁,用词去诉,诉,诉。是个人诉,是社会思,是人间情,是人伦爱,是社会景,是世间态,是万物秋,是一声诉,是一见愁。是愁上心,是愁上眉。入景入心入肺,入社会,入个人,入思路,入愁境界。何时了,何时休。清风明月照,一揽情怀胜境,超级一格不乱,兼得卷土重来豪壮。英雄末路,词人秋怀,壮美柔美,情心合壁,天地之巧,造设之妙,自然合奏。文有文思,武有武巧,巧思巧构,大道之思于社会大前提之妙。心之思,找社会去立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心对照,社会影照。背景出时代,时代出心理,个人忧思情怀喜怒哀乐。……


岁月如梭水如歌


少年李清照是写不出这样的《声声慢》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那时的她天真活泼,浪漫任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俩志同道合,一个酷爱填词,一个沉迷金石,经常逛街淘宝,然后一边吃着点心,一边校勘、欣赏文物,快乐得就像“葛天氏之民”。

闲居青州十年,赵明诚全心投入到金石收藏和研究之中,李清照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节衣缩食,并帮助丈夫撰写《金石录》。为了感谢妻子,在李清照三十一岁生日那天,赵明诚特意在她的画像上题词:“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李、赵二人琴瑟和谐,可谓是神仙伴侣。

北宋南渡之后,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女文青,变成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女词人,所作诗词,大都是在抨击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后来赵明诚去世,李清照为了保护丈夫留下来的文物,辗转奔波,历经盗贼和战乱,受尽磨难。疾病缠身、孤苦无依中,再嫁张汝舟,却所遇非人,遭受骗婚和家暴之辱,加之当时的舆论环境,根本没办法接受一个再婚的女词人,她又落下一个“不终晚节”的骂名。

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骗婚之辱,孀居之苦,让李清照的晚年生活颇为凄楚。回想起少年时的繁华与优越,中年时的平静而幸福,李清照百感交集,情难自禁,于是便有了这首不朽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树清梁


《千古绝唱”声声慢”》

久经传唱声声慢/婉约词人李易安

开篇连叠十四字/犹如真珠跳玉盘

”寻寻觅觅”寻不见/”冷冷清清”复悽然

”凄凄惨惨”常”戚戚”/哀伤苦楚满词篇

若问词人啥心境/悲彻忧愁孤苦怨

靖康二年尤为耻/徽、钦被掳被囚监

国破家亡夫长眠/悲愤交加上笔端

”三杯两盏”不解愁/晚风袭人衣正单

大雁南归人不归/”旧时相识”也冷眼

深秋黄花坠满地/人憔悴,身心残

独坐窗前夜已深/梧桐沙沙鬼敲伴

”点点滴滴”恰似泪/孤孤单单难入眠

愁啊愁,忧啊忧/千古绝唱”声声慢”!

(地方民俗:房前屋后不栽梧桐树,此树夜间招鬼。)


山中月2


靖康之难后,北宋亡。是年三月,词人丈夫赵明诚南下金陵奔母丧。八月,词人南下与丈夫会合。因遇兵变,家及所藏书被焚,家破。建炎三年,赵病逝。时金兵侵犯正急,安葬赵后,追随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受颠沛流离之苦。逃难途中,所带金石遗失殆尽。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寂,颠沛流离之苦凝聚心中,难以排遣,于是写下此词诉说苦肠。


永春0728


《声声慢》是写在李清照快50岁时,她的前半生非常完美,出身名门,是名满天下的女词人,有赵明诚这样的门当户对的知己相伴,但下半生却极其凄惨。

李清照和赵明诚相伴30余年,没有孩子,国破家亡之下赵明诚因病去世,收藏的金石字画大部分毁的毁,偷的偷,自己又重病缠身、孤苦无依,可以说是尝尽了世间所有的苦难。

接连的不幸将李清照彻底击垮,《声声慢》就是她当时的内心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