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李商隱的詩大都無題?

Kimi-Dan


人們時常犯這麼一種認知錯誤,容易把自己有限的知見,盲目擴大範圍,繼而生出一些困惑,推導出一些“問題”。事實上,這些所謂困惑或者問題的前提,本身就值得推敲,或者乾脆就是錯的。

李商隱的三類詩歌尤其出名,一是詠史詩,二是愛情詩,三是傷身悲時之作。這三類詩歌,又常以無題詩的形式出現。於是,有人便據以認為李商隱的詩大多是無題之作,併為此感到困惑。事實上,李商隱的絕大多數詩歌是有題的,來看下具體數據:

[劉學鍇、餘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李詩最佳註解本,豆瓣評分達到逆天的9.4分!]


據北京大學開發的《全唐詩分析系統》,李商隱共存詩616首,其中題作《無題》者僅16首,佔李商隱詩歌總量比例,不足2.6%。如果再加上以詩歌開頭數字為題的10首準《無題》詩(《錦瑟》《如有》《海客》《為有》《一片》《東南》《鏡檻》《龍池》《日日》等),無題詩佔其詩歌總量比例升到4.22%。這個比例,顯然不能算是“大多數”。故而,認為李商隱的詩大都無題,是錯的。


儘管如此,李商隱無題詩數量,還是不小,所佔個人詩歌總量的比例也偏大,那麼,他為何愛寫無題詩呢


首先,受詠史等題材的限制,須避尊者諱,不能直接點明,便以無題的方式呈現了。

比如諷刺本朝帝王亂倫醜行的《龍池》: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壽王,唐玄宗之子李瑁,楊玉環本為壽王妃,被玄宗看中,乃奪去。該詩諷刺本朝已故皇帝唐玄宗奪取兒媳的醜行,自然不好直白諷刺,便以詩歌開篇的兩字作詩題,成了無題詩,而此無題詩實則有題,因須避尊者諱,便以無題的方式呈現了。

與之相類的還有《東南》等。


其次,李商隱心靈敏感多思,內心極度豐富,深沉纏綿,惝恍唯美的精神體驗,難以簡明傳達,只能以無題詩的方式呈現。

最具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數《錦瑟》了: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飄渺華美,非人世所有景象,悠遠難尋,空生悵惘之情,又似有詩人自身情事隱約其中,撲所迷離,惝恍難解。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忍不住感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大家都知道李義山無題詩特別唯美感人,就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本文圖片皆自網絡,侵刪]


這類詩歌寫的或許是愛情,或是自傷身世,或是感嘆世事,或是歌詠歷代傳說典故。可以確定的是,詩人所描寫的生命體驗獨特深沉,難以簡要明白表達出來。


第三,和李白類似,李商隱亦問道求仙,燒汞煉丹,他有些神秘的宗教體驗,部分無題詩也能便是其宗教體驗的記錄。

道教誕生之前,傳說周穆王和秦始皇等人長生不老,羽化成仙。道教誕生之後,特別是經過東晉的葛洪和梁代的陶弘景這兩位大煉丹家的實驗和總結,燒丹服藥成仙具有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一套程序,逐漸吸引大批士人參與其中。現實政治中不得志,而年與時馳,歲與日去,李商隱便越發迷戀煉丹成仙之事了,他的詩歌中,有關道教神話傳說的內容特別多,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其自身修道服藥期間的宗教體驗,或者稱為精神體驗。且看《玉山》:

玉山高與閬風齊,玉水清流不貯泥。何處更求回日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龍休睡,桐拂千尋鳳要棲。聞道神仙有才子,赤簫吹罷好相攜。

這顯然是遊仙詩了,這種遊仙詩也算是無題之作,描寫的是詩人的宗教想象或者精神體驗。《無題》 (紫府仙人號寶燈)則是此類的典型。

而《嫦娥》雲: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可能是詩人對成仙幻想的反思。縱然成仙,得以永生,而孤棲月宮,不能享受百般歡愉,夜夜孤眠,成了仙人,又能怎樣呢?未必會喜樂圓滿吧。


最後,詩人一生沉淪下僚,為生計奔波四方,多情善感的他,可能有不少無法成就的感情經歷。這些表面上看似波瀾不驚的“露水情緣”,卻在他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記,《無題》隱約其詞的方式,更適合抒發這些情懷。

且看《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斷蓬。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四目相接,沉默不語,芳心暗許,她不擔心被人看破,隔座送鉤春酒暖。可惜“我”身不由己,聽鼓則去,像轉蓬一樣,不能自主。這段尚未真正開始的感情,便夭折了。

李商隱的這種受挫心理特別強烈,以致他有些害怕親密關係了,警告深情者,“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深情未必總是能夠得到多情的回顧,“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李商隱無題詩,最動人的大概就是抒發其愛情挫折的失意之作,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兩情相悅、心心相印,又能長相廝守、白頭偕老的美滿理想,人世中罕能見之,故而,人們從李商隱的無題詩中,獲得了極大的共鳴。因為愛情,也不全因為愛情,還因人生的真相,恐怕即是如此。


更多人文精彩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如覺文章不錯,還望點贊轉發鼓勵~~歡迎留言交流~



風雅人文觀察


總得來說,李商隱是個情義兩難的倒黴孩子,可不就只能朦朦朧朧,“欲說還休”嘛。

下面就來看看他的坎坷經歷,來了解一下為啥他無題無題再無題。


倒黴一:沒落貴族,徒有虛名,前塵舊事,不足為題。

李商隱的家族,是皇室遠親,血脈到他這一代,已經是遠房的遠房,所以,家裡大寫的一個字“窮”,大寫的兩個字“潦倒”。

倒黴二:早年喪父,長兄如父,箇中滋味,無以為題。

李商隱,十歲喪父,家中長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人抄書補貼家用,長大後,以他淡泊耿直的個性,不得不積極仕途,也是因為長兄如父的壓力在,必須撐持起門面。偏偏他父親早知時局艱難,給他取名商隱,取字義山,用的是商山四皓的典故,意寓“天下無道而隱”。

但他是長子哎,別人都可以揮一揮衣袖,去追求詩和遠方,而他,李家長子,只能義無反顧地挑起家中重擔。

倒黴三:出類拔萃,生不逢時,權臣當道,金榜難題。

李商隱是神童,且年少成名。但在唐朝,是一個量產神童的神奇時代,比如李白、白居易十五六歲就詩名遠播。

李商隱雖然也是十六歲就以一手好字和精通古文聲名遠揚,但唐朝晚期,拿現在的話來說,階級固化嚴重,即使李商隱有白居易和令狐楚這樣的大腿,也是幾次科舉,才中了進士。

遠沒他優秀的人,全靠關係上了。

倒黴四:多情耿直,捲入黨爭,幾多猜嫌,索性無題。

這麼厲害的李商隱,這麼早成名的李商隱,又得身居高位的令狐楚賞識,納為門生,咋就這麼仕途坎坷呢?因為,他不僅遇到了階級嚴重固化,還捲入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簡單來說,就是幫親不幫理,甭管啥理想、信念,選隊站就是。站了隊才有肉吃,這肉也不是白吃的,理想、信念、甚至節操都先放一邊,先利用權力把對面滅了再說!

面對這種情況。

一方面,李商隱是個耿直BOY,他的理想是實現治國抱負,而非權位、站隊、搞事情之類亂七八糟的事兒。所以在他心中,應該也沒啥陣營概念,認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節操就可以。但是個人的力量,阻擋不了烏煙瘴氣的歷史泥石流。小編個人認為,也正因為他這樣的態度,才讓他的恩師令狐楚(牛黨)沒有在一開始就提拔他。

當時牛李黨爭搞得朝堂翻雲覆雨,要的就是掐架小能手,而不是李商隱這樣的耿直BOY,但提攜李商隱這樣的大才子,的確可以增加聲望。事實上,令狐父子,也是真心賞李商隱的才華,所以最後還是在內外阻力下,提攜了他。

另一方面,李商隱又是個多情的人,和妻子王氏感情相當好。非常不巧的是,他的老丈人王茂元被認為是李黨的人,但實際上這位老人家一直在外打仗,沒啥機會參與掐架,最後也是病死在鎮壓叛亂的途中。但李商隱的這一行為,被視為背叛師門,大逆不道。

所以,我們的多情耿直BOY,就落到了這麼一個裡外不是人,兩邊都不待見的地步。

如果唐朝有互聯網,李商隱妥妥就是個爭議人物。

這種爭議,打個比喻吧,某女演員,明明演技高超,國際影后也是名至實歸的,但有段時間,最被大家拿出來說道的,卻是她的個人婚姻生活。然後,一舉一動,都會被過度解釋,過度腦補。所以這位國際影后的微博也沒去搞明星V,也算是表達了一種“懶得理你們”的態度。

但政敵腦補遠比娛樂恐怖得多,不僅會要了親命,還會要了親一家的命。所以李商隱寫了那麼多無題詩,也是一種無奈吧。他這樣一個尷尬處境,實在是太容易被“借題發揮”了。無論是牛黨還是李黨,對他的個人婚姻生活都很不滿意,卻沒人關心李商隱的報國志向。

他能說什麼?還能說什麼?他的報國理想最終只能寄託於詠史詩,他的個人深情和滿腔鬱憤,也就只能無題了。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李商隱·無題


姞雪心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唐人是怎麼給詩起題目的。

簡單說,唐人給詩起題目和我們很不一樣。很多時候就是簡單交代寫詩的場合,或者就是交代主題。

最典型的例子是唱和,送別。我們熟悉的《贈汪倫》、《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李商隱也有很多這樣的詩。如果不是寫給某個人的,詩題往往在說去了哪裡。比如,我們都知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叫《登鸛雀樓》,其實就是在說,我今天去了登鸛雀樓,然後寫的是這個。唐人登樓、登某某樓之類的詩題太多了。

當然,一些時候詩題中的場合會更加抽象一些,因而也就顯得更加朦朧,或者與更加普遍的體驗對話。進入盛唐以後,這樣的詩題就更多了。比如《春望》、《秋興》這樣的詩題,凸現的是時節的感懷,就不是某次具體的登臨。再比如張繼《楓橋夜泊》、杜甫《旅夜書懷》,詩題本身,仍可以說是向交代場合的傳統致敬;但同時,詩題也已經具有了悠長的意味。

當然,還有很多時候,詩題交代的是主題,就是說:我這個詩是關於這個的。詠物的時候尤其如此。比如虞世南《蟬》,這是說,我這首詩講的是蟬——但中心思想你要去看內容,詩題中是沒有的。其實,一開始,這和交代場合的詩題關係密切,因為在南朝、隋的大部分時候,詠物詩都是在某種雅集的時候寫的,所以不需要交代場合了。

瞭解了唐人詩題的一般狀況,“無題”的意味就很明顯了,這表示,我拒絕拒絕告訴大家,我這個詩是在怎樣的場合寫的,是關於什麼的。有些時候,詩以首句中前幾字為題(即以詩經方式命名,如《錦瑟》),效果和無題是一樣的。

對於讀者來說,這就是一種很神奇的體驗。我想,這大概是李商隱無題詩的魅力之一。尤其,對於傳統文人來說,不知道這些詩的背景、主題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所以大家想法設法都要把推敲出來……

~~~

最後,還是需要說明一下問題中的預設是不對的。存世李商隱詩中,明確題為無題的詩不過13來首——還有一些無題詩,可能是詩題失傳了。據劉學鍇、餘恕誠的整理研究,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共594首。所以真正無題詩的比例是很小的。

此外,我們不知道李商隱生前是否曾經編纂過自己的詩集。也就是說,他的詩,都是後人編起來的。箇中細節,就不得而知了。


在野武將


提起李商隱,不知為何,一種憂愁重視油然而生,《夜雨寄北》,《錦瑟》還有一眾的無題,總是讓人難以割捨,又朦朦朧朧,似乎他的委婉只在他自己。如果說陳子昂,四傑是初唐,李杜是盛唐,那麼我願意說李商隱就是晚唐,他以細膩的筆觸,用詩文寫過每一個閱讀者的心頭,你覺得墨過輕柔,留下的確是濃密而難以抹去的情愁。

無題詩句雖然不在李商隱的筆下誕生,無題詩確是在李商隱的詩中盪漾開來。前輩盧綸的無題或許許多人根本不知,然而李商隱的無題詩確是很多情中人朝聖的地方。


或許無題其中有寄託,或許無題其中有秘密不想讓他人分享,只願你我相知,或許義山還想借無題抒發一下自己的報復,又或者他在單純的陳述這什麼,又或許他真的就是不知如何時,乾脆一個無題便罷了。或許……,人們都許多的猜測,我們也有許多的思考,面對不一樣無題詩或許我們不能等同而視。

“裙釵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錦書長鄭重,眉細恨分明。”遙寄錦書,他與妻子情深意濃。“長眉畫了繡簾開,碧玉行收白玉臺”李商隱也曾流連舞榭歌臺,溫柔鄉里。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前人評價義山自嘆資質柔弱,又被風波摧殘。他似乎在苦苦痛痛,深深淺淺中有一種明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讀來讀去讀著男女純情,卻總會體會到他似乎又在藉此抒發著什麼。因為在他的這些詩句中總是找不到那個傾訴者,讀到只有李義山一個人苦悶彷徨,寄託暢想。

李商隱是難懂的,卻又是讓人愛不釋手的。無題的別具一格,空靈的寄託,深微的筆調,讓很多人在他的繾綣中陶醉,或許這就是李商隱,這就是無題,李商隱似乎就是錦瑟中莊生的蝴蝶,讓人浮想。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紅雨說歷史


問主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錯覺啦。李商隱現存詩歌約600首左右(說“左右”是因為還有少許是不是李商隱所作存有爭議),真正以“無題”為題目的只有14首。按組別為:

1、《無題》“八歲偷窺鏡”

2、《無題》“照梁初有情”

3、《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

4、《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南”“含情春晼晚”“何處哀箏”

5、《無題》“相見時難”

6、《無題》“紫府仙人”

7、《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幃深下”

8、《無題》“近知名阿侯”

9、《無題》“白道縈迴”

還有幾首傳是李商隱寫的,但經後代學人研究都存較大疑問。有些李商隱詩歌研究者按詩旨,把相當數量的有標題的詩也歸入類無題、泛無題之類,例如有人曾總結說李商隱有近百首無題,這就有點離譜了。不能說凡是矇朧傷感、難言具體人事的抒情詩,都統入“無題”,因為“無題詩是李商隱的藝術獨創。在詠史詩、詠物詩的領域,李商隱的主要貢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重大突破超越,而無題詩這一領域,則前無古人,一空依傍,完全是他個人的獨創”(劉學鍇語,見氏著《李商隱傳論》下冊,黃山書社,2013年)。也就是說,從李商隱開始,中國詩歌多了一個“體裁”叫無題!這才是李商隱的無題詩不多,卻在詩歌史上貢獻巨大的主要原因所在。

李商隱的無題詩,寫情,寫內心,幽怨夢幻,悱惻纏綿。到底有寄託還是沒有,真事隱去,獨留心象,真亦假時假亦真,很難單一地透析題旨事由,但卻毫不妨礙人們去欣賞感受其中的美與情。從這個角度看,李商隱的無題詩非常的“現代派”,開一千二百年後的“矇矓詩”之先河,與西方的“玄學詩”“象徵派詩”可相輝映。十四首無題詩,用語明淨,景象跳躍生動,忽遠忽近,忽而場景具體,忽而局部特寫,畫面迷離,渾括虛涵,讓人讀著心中湧動而聯想無邊,象喝了迷魂湯那般被吸引住,總想抓住中心思想,卻又總是抓不住,抓不牢,實的地方少,虛的地方多,但合起來,你又完全不覺得作者在矯情自我,無病呻吟,扭捏作態,總認為其中言之有物,有所指,有所感,各種元素都齊備,可就是不好說,說不好。“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哈哈,這種高明已經超越所有了。

最後要說的是,李商隱詩歌題材和風格都很多樣,按題材,除“無題”詩外,還可分為“政治詩”(如《韓碑》《行次西效作一百韻》《曲江》)“詠史詩”(如《賈生》《漢宮》《瑤池》《華清宮》《北齊二首》),還有“詠物”“詠情”“詠女冠”(道家文化背景下)等,都有典範千古的作品。其創作能力之強,水平之高,涵蓋之廣,為歷代罕見。有關李商隱詩歌的成就,當代李商隱研究大家劉學鍇教授評價為:

“第一,他全面地繼承了宋玉、庾信、杜甫、李賀等人的傳統,而集感傷主義傳統之大成,成為晚唐詩歌‘傷春’‘傷別’特徵最突出的代表,建立了感傷詩的最高範式。第二,在李白、杜甫所創闢的理想、現實境界之外,創闢了表現心靈境界的成功範式,《無題》《錦瑟》諸詩就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第三,進一步發展了李賀以來的象徵詩風,創闢了象徵詩風和朦矓詩境的範式。這一切,不但使他在晚唐詩壇上獨執牛耳,而且使他居於中國詩歌史上最具創新精神的大家的行列。”

鄙人認為,李商隱是中國詩歌史上成就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代表了中國詩歌一個維度,一種極限式寫作。我們如果能讀深讀透李商隱,就可以讀釋中國古代一切的詩歌了,這是一個千古高峰,集大成者,一個極難遇到的制高點。中國古代有詩經、楚辭、陶淵明、李白、杜甫、李商隱,無愧詩國,深以為幸!


唔好嘈


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迴腸蕩氣。幼年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於儒家體系,其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同時,他頗能獨立思考,很早便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說教不以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於道德仁義外有何物”這樣大膽的想法。


在詩歌創作上,他起初醉心於李賀奇崛幽峭的風格和南朝輕倩流麗的詩體,曾仿照它們寫了許多歌唱愛情的詩篇,如《燕臺》、《河陽》、《河內》等。待屢次下第和被人譖毀的遭際向他顯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嶇不平,他的詩便開始表現出憤懣不平之氣和對社會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變以血淋淋的現實打開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創作上都大進一步。這時他寫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詩,批判腐朽政治已相當深刻有力。

包括大多數無題詩在內的吟詠內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隱詩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獲得了後世最多的關注。《錦瑟》、《燕臺詩》、《碧城三首》、《重過聖女祠》等,保持了與無題詩類似的風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傷後赴東蜀闢至散關遇雪》等,則反映出李商隱感情詩另一種風格的意境。

李商隱以無題為名的愛情詩,最為人所傳誦,但他的無題詩具有“朦朧”的特點,旨意隱秘。這些以無題為名的愛情詩,包括以《無題》為題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為題的“準無題”詩近三十首。這些詩有的有所寄託,但大部分屬於純粹的情詩。李商隱的“準無題”詩也寫得相當出色。如《錦瑟》此詩貌似詠物,實則詠懷。它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錦瑟起興,充分運用了比興、象徵、典故等多種手法,將自己滿腔的憂傷、鬱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達出來。


北國小野草


《無題》李商隱你說他作了很多其實也不是,總共也就20來首無題,不過為什麼李商隱偏愛《無題》呢?

一、概述

李商隱的詩歌中出了直接表明《無題》的才20來首,其實還有很多有題但是也基本和無題差不多的,比如《錦瑟》、《碧城》等。

《錦瑟》開篇第一句就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取自開頭的兩個字,《碧城》開篇第一句“碧城十二曲闌干,犀闢塵埃玉闢寒”,也是取自前兩個字。



這讓我想起了《詩經》,《詩經》中很多都是取自前面的兩個字或者取第一句中有意義的兩個字。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詩詞從民歌過渡來的,對於詩歌的題目有兩種情況。顧炎武曾說 :“古人之詩,有詩而後有題;今人之詩,有題而後有詩。有詩而後有題者,其詩本乎情;有題而後有詩者,其詩徇乎物。”《詩經》是表達當時勞動者的一種情感,所以沒有必要強加題目或者沒有考慮確切的題目。

但是,李商隱的《無題》更像是李商隱自己獨創的一種抒情詩體。



他的《無題》詩,大多數都是意境朦朧,聲調和美,語言精麗,而且非常難解。再加上本身,他喜歡用典故和比興手法,所以他的詩很多都特別的隱晦曲折。因為李商隱字自身並沒有表達過創作意圖、動機和背景。

不過他的詩隱晦難懂應該和他的一生漂泊,前途不定有關,理解他的詩除了從詩本身去理解更多的應該結合他自自身的經歷和生平去理解。



二、充滿悲劇色彩的無題詩

他的無題詩充滿悲劇色彩,其實這很正常,因為他的機遇本是如此的悲劇。

李商隱是皇族,這點他自己在詩中多次表明,可惜的是這個皇族並沒有給他帶來半點的實際利益,估計他這個皇族是皇帝遠方親戚的遠方親戚。李商隱祖輩也沒有什麼官位顯赫之人,所以從小都很窮,小時候還做過為古代士人所鄙視的“傭書販舂”,也是替別人抄書賺錢。

生活的窮苦激發了他無窮的戰鬥力,他苦讀書終於考取了進士。但是後來卻因為取了王茂元的女兒為妻,被捲入了牛李黨爭。導致他半生漂泊,只能在幕僚生涯中度過。



再加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日薄西山,風雨飄搖。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詩人,國家動盪不安,個人前途未卜,也只能有彷徨和痛苦,有的也只有悲觀情緒,這些都導致了李商隱無題詩的感傷悲情的基礎。

三、李商隱的無題詩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晚唐時代是頹廢的,宦官、朋黨、邊患各種社會危機,那時候的晚唐只是一個被蛀蟲蛀空的大樹一般,空有一副架子。



身處如此朝代的文人們也開始頹廢起來,整天紙醉金迷,追求感官刺激,寫出來的詩也多是格調庸俗之作。

但是李商隱的無題詩歌與他們不同,比如他寫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像“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不是想象力豐富,飽含生活氣息。不過,無題詩中所反映的感傷情懷也終究沒有逃離士大夫的愛情範圍,不過就算如此也與當時那些豔體詩風好不止幾百倍。



四、無題的發展和創造

其實,李商隱寫的詩是利用言情的形式抒情懷抱,以及深化比興寄託的藝術手法。這點很有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的就是屈原的《離騷》,也是用靈脩背約比喻懷王,而用“求女”比喻理想。

之後很多詩人都模仿過屈原,但是效果都沒有李商隱那麼好,李商隱可以說是集大成者。李商隱在無題詩中描寫愛情是相思的過程可謂是爐火純青。



比如在無題中的“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形象的寫出了被阻隔的愛情的相思之苦以及越阻隔越默契的可貴和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所以無題詩算是李商隱自己獨特的創造抒情詩體。

參考文獻:

《李商隱藝術研究》 冉雪芹

《李商隱詩歌分析》孫廣霞


非說不凡


李商隱,作為晚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李商隱一生無論是感情、事業,整個人生都不太順利。他所作的600多首詩裡,有15首是用《無題》命名的,我們來感受一首其中的經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一首抒發愛情的詩,其中對離別之情、相思之苦,以及人生感悟都作了闡述。像是發了一場沒有主題的牢騷,又像是傾倒了一肚子苦水。李商隱自幼家道中落,但憑藉聰明才智,經過與門閥世家的激烈比拼,最終踏入仕途。但是,由於性情直率,所以在昏暗的晚唐官場中很不順利。



所以,李商隱的生活其實十分痛苦,他要想在官場立足,就要學會規則,無端陷入黨爭,為人內向單純的他十分壓抑。這時,李商隱心裡有一種強烈的委屈感,心想賺錢真難!所以只能借詩發揮。


《無題》的意思是還沒想好題目,其實,是他不願意為這種沒有明確主題的詩想一個題目,牢騷發完,便沒有心情和雅興了,但一看詩句寫的還不錯,留著吧,萬一後人喜歡呢。《無題》其實就是因為李商隱一肚子委屈,用另一種方式告訴大家:“啥也別說了,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


歷史密探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

通常被視作唐代後期最傑出的詩人,其詩風受

李賀

影響頗深,在句法、章法和結構方面則受到

杜甫

韓愈

的影響。許多評論家認為,在唐朝的優秀詩人中,他的重要性僅次於杜甫、

李白

王維

等人。就詩歌風格的獨特性而言,他與其他任何詩人相比都不遜色。但用典相對較多,有晦澀之嫌。讚賞李商隱詩歌和批評他的人,所針對的都是他鮮明的個人風格。後世許多詩人模仿李商隱的風格,但沒有一位被認可。根據劉學鍇、餘恕誠的整理研究,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共594首,又《集》外詩16首,陳尚君《全唐詩補編》錄入4首,共存詩614首,但是有的詩顯然為誤入。其中381首已經基本確定了寫作的時間,213首無法歸入具體的年份。此外,還有十來首懷疑是李商隱的詩作,不過證據欠充分。

舉例說明《錦瑟》除首聯和末聯之外,中間四句連續用了四個典故,而且風馬牛不相及,是至今為止最難理解的一首詩詞,千百年來無人可以全面瞭解他的寫作意圖,幾個字的題目是根本涵蓋不了他要表達出來的意境!只能叫做無題!

相同做法的還有武則天的無字碑。


勝州隨風


李商隱是唐代的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李商隱著有山詩集》與杜牧齊名,人稱“小李杜”,李商隱、李賀、李白又稱“三李”,李商隱和溫庭筠、段成式詩文風格相似,因三人在各自家族中排行十六,故並稱“三十六體”。 李商隱早期有良好的教育,因為李商隱的父親當時是做所以李商隱5歲就能背書文,7歲就能舞文弄。不過李商隱父親死後,李商隱的家庭就敗落了,的李商隱就背了家庭的負擔。長到16歲,李商隱就以擅長寫古文出名了,17歲在洛陽受到白居易、令狐楚的賞識,令狐楚將他愛徒,讓自己的兒子與起學習,並教授他駢文,所以李商隱的駢文最早是受學於令狐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