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4359795
怎麼說呢,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裡講究的是子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自古我們就有和父母同住的傳統,只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讓很多老人害怕和孩子們住在一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老人們不再能當家做主了。中國人對家的概念是很強烈的,房子是自己的就會理直氣壯。但現在在城裡面,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房子,讓很多老人住進去後心裡不踏實,加上城市和農村生活的差異,讓他們住起來整天都是小心翼翼的,難以放鬆心情,反倒不如自己的老屋子住起來舒服,想幹啥幹啥。
家人關係的變遷。這裡主要就是婆媳關係,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大部分家庭出現問題都或多或少的和婆媳關係有關,本來老人住在城裡生活習慣就不同,難適應,如果再加上婆媳關係的話,老人心裡的壓力會更大。當然,我們說的婆媳關係是雙向的,比如農村人吃飯洗碗什麼的可能會沒那麼仔細,有時候就是媳婦的一句無心之語都會讓老人心裡產生反應。
適當的給老人一些空間 。其實,比起農村的生活,城裡的條件是好的,但在將老人接過來的同時,一定要給老人們一個自己的空間。簡單點說,不要用自己的生活標準去要求他們,畢竟他們都是幾十年養成的習慣,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變的。另外,最關鍵的一點是讓他們有事可幹,比如在小區物業找點事幹,同齡人之間交流會更便捷,會讓他們更快的融入到城市的生活節奏中。
每日糧油
以前我也特別不理解為什麼父母不願意到城裡來居住,既可以和孩子們在一起又可以方便孝敬他們,為啥他們總是拒絕。
後來想通了,我想父母不願意來城裡居住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父母在農村生活的幾十年的時間,突然之間搬到一個陌生的敵方肯定會難以適應環境。而且他們對家中的一草一木都瞭然於心,對家中的一草一木也都有感情了。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還是在自己的家裡住著最舒服。
二、生活了幾十年了,街坊鄰居也都非常的熟悉了。到了城裡街坊鄰居都不熟難免會感到孤獨。而且人一旦老了就特別容易懷舊,就想見見熟悉的老人,到了城裡就很難再見到自己熟悉的好友了。而且家裡的老人特別喜歡到處串門,這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習慣,吃完飯串串門找老朋友聊聊天,一旦離開農村這一切就都變了。
三、父母都特別體諒孩子,不想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如果父母到城裡入住兒女勢必要從忙碌的工作中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陪伴父母,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的,他們不想因為自己而影響孩子的前程,他們要免除孩子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專心的去打拼。況且父母在家中的開支很小,因為他們捨不得吃好的。到了城裡勢必會增加孩子的經濟負擔,他們怎麼肯去呢。
天下的父母都有一顆愛子之心,他們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祝他們永遠健康幸福。
新時代吖
人們常說落葉歸根,一份難以割捨的鄉情
為什麼不願意待在農村?農村有他們熟悉的人,熟悉的物,是他們生活居住了大半輩子的地方,面對熟悉的土地,他們灑下辛勤的汗水,收穫莊稼,在這片土地上,生兒育女,將子女們撫養成人,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
對鄉村生活的一種習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忙時的勞累與農閒時的悠閒,幾乎就是他們所有的生活節奏,沒事與老朋友打打牌,或者參加村裡舉行的文娛活動,精神世界的充實更是城市枯燥生活所不能比的。離開農村,意味著他們的人脈網得重新構建,來到一個新地方,不僅要面對不熟悉的人,
融入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農村再平常不過的走街串巷,遛門在這個新環境裡更是不可能,久而久之,心情難免抑鬱,城市裡甚至新興出一個職業“配聊天”,主要針對的是老人,因為子女在外忙工作,基本上無暇老人,被從農村接到城市的老人們內心的苦悶無法言說,可想而知,離開農村的老人過的並不是很幸福。
老人們有自己的生活,愛他們,就讓她們自己選擇
生活在城市的子女想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表表孝心,本無可厚非,但也要尊重老人們的意願,如果他們願意待著農村,那就常回家看看,畢竟,那裡有他們半輩子的回憶。
皮孩有糖吃
網友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一,怕去了城市,連累了孩子。
我爺爺就是農村人,我爸爸也是,我爺爺奶奶一共有5個孩子。現在這五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家庭,如果家裡多了一位老人,老人就會認為自己的多餘的,不配享受,打擾你們的小家庭。會自卑!而且,平時工作都這麼忙,還要照顧自己,老人作為父母來說,他們過意不去,就選擇農村!
二,習慣了辛苦的勞作生活。
即便沒有太高的文化,但憑藉自己幾十年的摸索,知道什麼時候種豆,什麼時候栽樹。吃自己種的花花菜菜,心情會愉快一些。到了城市裡,面對都是高樓大廈,奔馳寶馬,跳壩壩舞的老頭老太,自己融入不進去。會孤獨!所以,選擇農村。畢竟生於此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他們的理想生活。
三,放心不下家裡的老土。
這片土,跟了他們一輩子,突然不要了,是捨不得的。就像城市老頭老太,捨不得自己家養的貓貓狗狗一樣。有感情了,就離不開了。
四,為傳承。
或許,老一輩父母都不知道“傳承”這個詞,但是他們乾的事情,是偉大的。一代又一代傳承老一輩人的手藝,工藝,這些事是機器可以替代的,但感情永遠不能被替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說明這一點的。
五,城市不習慣,農村更快活。
對於經歷了風風雨雨幾十年的父母來說,過什麼樣的生活,吃什麼樣的菜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子孫滿堂,我還活著就挺好。在農村,他們更快活,甚至更有情。
六,千萬不要農村就土,現代化的農村,很富。
你以為農村就是窮,滿山的雞鴨?不,現代化的農村,整齊的矮房,農家樂,可賺錢了。即便有些地方還沒開發,放心好了,很快就來。或許這也是另一個原因吧,父母們,都在等,等越來越好的生活。
讀生書
愛父母,就尊重父母的選擇
謝謝邀請。好像回答過這類似的問題。總結一下原因吧,我覺得主要有兩點:
一、不想拖累孩子 父母無論在什麼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不想增加子女的負擔,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不想因為自己造成家庭矛盾,畢竟“婆媳關係”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總之,都是為了孩子著想,不想給孩子添麻煩。
二、生活習慣的不同 父母已經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了,這麼大歲數了讓他離開生他養他的熱土,真是有不捨。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生活方式畢竟不同,父母已經習慣了農村的生活方式,到城市,要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對於幾十歲的老人來說,真的是不習慣的。而且,父母在農村都有聊得來的老朋友,到了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賠父母的時間很少,反而讓父母覺得更加孤單,不如自己在農村,老朋友一起打打牌,聊聊天,過得滋潤。
愛父母,就尊重他們的選擇。不是接到城裡生活才是孝順,孝順是讓父母真正的過得舒心,快樂!在哪裡生活不重要,最要的是父母好就好!
不知道您同意我的觀點嗎?
紅色石頭10215316
農村的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在城市裡成家立業,有自己穩定的一個家,這背後少不了父母默默的付出和支持,農村經濟條件差,經濟來源是種地和外出務工,一個農村家庭供出一個大學生需要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父母頂住各方面壓力的堅持,所以,農村的孩子們在站穩腳跟後,希望能回饋父母,讓父母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也可以在城市體驗便捷的生活方式,可是,正如題主所說,很多父母都是拒絕的,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就這個問題,簡單談談個人的看法。
第一,城市和農村居住環境,生活方式不同,父母無法適應。農村基本上居住的都是有房子和院子的獨門獨戶,城市都是住在筒子樓,出門需要上下樓,有的年份老的樓裡面還沒有電梯,父母年齡大了,進進出出很不方便。在農村有自己的小院子,父母可以種些菜,滿足日常需求,可是城市裡都是水泥地,蔬菜只能去超市,菜市場購買,質量還沒有自己家裡種的新鮮,口感好,價格還很貴,父母也無法適應。
第二,在城市中孤獨更明顯,父母在老家生活,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鄰里鄉親,談不完的話題,說不完的家長裡短,雖然有時候會有點小矛盾,可是這也讓生活更有滋有味,父母在城市生活,沒有認識熟悉的朋友,白天子女都去上班,孩子都去上學,只有一個人在家裡,肯定會覺得孤獨和落寞。
第三,家庭矛盾讓生活充滿尷尬。父母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和年輕人肯定有很多差異的地方,每天生活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兒媳和婆婆,女婿和丈母孃,有了矛盾,父母如果選擇委屈求全,不爭辯,難免心中憋屈,如果選擇據理力爭,家裡難免充滿火藥味,讓自己的兒子或者女兒夾在中間,為難和尷尬,父母還是願意在生活能自理的前提下,自己生活,也難得自在。
想接父母來城裡生活,方便盡孝,這個想法和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如果父母堅持留在農村,就選擇尊重父母的決定,生活開心舒服最重要,每年選擇一兩個月,接父母進城短住,每年節假日也多回老家,陪陪父母,或者帶著父母一起去外地旅遊,盡孝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
奔跑的小樹苗
“為什麼很多父母都願意繼續待在農村裡住?”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很值得探討,並拿出來深入的!
父母之所以還是願意待在農村,不和孩子一起出來住,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不是為了孩子,一切都是孩子,如果自己也和孩子一起住,那不就相當於增加了孩子的負擔嗎?這是一件父母多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即使現在孩子已經成家了,即使現在孩子也已經有了自己的兒女了,但那又如何?做父母的,一輩子不就是為了孩子著想嗎?小的時候,想著讓孩子吃好穿好,長大了,想著不受欺負,再然後,孩子已經成家了,但想著的不是自己能夠怎麼著,而是不給孩子添麻煩,這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難道他們不想看看大城市?難道他們不想和城裡的老人家一樣,早起去公園散步,打太極?難道他們不想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處?當然想啊!但是,不能夠這麼做,因為這樣就是讓孩子經濟壓力更大,就是讓孩子生活更有負擔!
還有一點原因,是因為自己還是不太能夠適應城市的生活節奏,城市的節奏很快,周圍能夠聊得來的老人家也不是自己所熟悉的,這樣相處下來,是不熟悉的,就會讓自己也變得不愉快,在農村能夠一起玩耍的,能夠一起聊天下棋的,肯定比在城市裡要多,這是一定的,所以他們會更喜歡待在村裡,這倒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管怎樣,愛農幫認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不妨讓父母到城市體驗一下,生活換一個狀態也許會更精彩!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山人】認為:一,是愛——在自己能自理的情況下,不去給兒女添麻煩,給兒女更大的環境空間。二,是避——兩代人的“三觀”不完全一致,成長的年代不同養成的習慣、做法等不同而不願意同住。三,故土難離——戀鄉之情,愛生他養他的這塊土地。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規律。
三清山居士
為什麼很多父母願意繼續呆在農村裡住?1土生土長的父母過慣了農村的生活,到城裡住樓房不習慣,農村有大院子,左鄰右舍經常串門,有說有笑,每天都開心。到城裡與孩子同住,特別到了夏天,天氣熱,屋子小,讓兒媳怎麼穿衣服?真是難題。2在飲食方面吃不到一起,年輕人喜歡吃硬些的米飯炒菜,老年人願意吃燉大菜喝粥吃麵條,吃點清淡口味的菜餚。3來自農村的老人,出門不認路,不會坐公交車,更難的是不會說普通話,沒辦法交流,不會用家用電器,用不好還存在一定的危險。4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怕給孩子增加經濟負擔,父母對孩子都是無私的。
總之,原因多方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土難離,是父母不願意進城的主要原因。
網友們你們的看法如何?
王玉春2018
為什麼很多父母都願意繼續呆在農村裡住?
對於很多父母不願隨孩子到城市生活,而願意繼續呆在農村住這個問題,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結婚後,在縣城從租房住了到後來有了到自己的房子,付出了很多。這時,在農村的父母也逐年變老。
才買上樓房時,孩子那時還小。由於我們打工上班,孩子沒人帶,就放在老家,由雙方父母幫助照看。後來,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時,兩邊的老人才答應輪流到城裡住上幾天,也是為了孩子,直到孩子上初中。
父親去世後,怕母親在家中孤單,好說歹說才勸來城裡一起生活。後來,母親住久了,還是想念村裡的鄰居,惦記家裡的菜園。年齡大了,上下樓也覺得打怵。三番五次要求回家去住,我們只好和她達成協議,冬天到城裡住,天暖和時回農村。
農村有她熟悉的環境,熱情的鄰居。農村是她一輩子的根,因為那片土地上有她的汗水,那條鄉間小路上還留有她的足跡,那個小山村裡有她熟悉的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