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敖?

小豬向前衝3


作家李敖,雁遠星沉、西遊彼岸,忽焉已數月,圍繞他的是非譭譽,無論是善意的瞎捧,還是無知的嘲諷、或是惡意的誹謗,抑或熱情的支持,都已日漸塵埃落定。



他當然還是複雜的。梁啟超當年寫《李鴻章傳》所感慨:“孟子曰知人論世。世,固不易論;人,亦豈易知耶”? 他也是如此人。但是,如何看待他這個人,以及如何評價他的文章,隨之時間的拉長、情緒的降溫,也許是開始進入客觀的時候了吧。


中國古人的價值系統,對人的評判標準,在“立功、立言、立德”。

就這三個層面給李敖作歷史定位,可以說,他為人“立德”上,是“名士”,“懷將聖之心,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作文“立言”上,是“名家”,;論在公共領域上的“立功”,是“活到老幹到老”的“鬥士”,死而後已,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知人論世,論學問的精深度,他離“大師”還遙遙無期;論思辨之深刻性,他憑那些“俗下文字”還難以成為“思想家”;但論對抗暴政的那種決絕與不屈,他實是當代中國讀書人中異類與良知,他的一生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太多驚喜。我敬其才,惜其處 ,悲其遇——以他的才學膽識,無論是哪個領域,本都可以有更多的成就。

他這一生,魏晉風度快意恩仇、大塊文章著作等身、獨行異言以峙聲名、架謊鑿空大義不昧,可說是1949以後中國文人中最堪入《獨行傳》裡的人物;論功過,他無論為人還是作文,規模太大,志氣太銳,包攬太多,責人太苛,同志太孤,自負太甚,成也在此,敗也在此;譽也在此,毀也在此。我對李敖其人,倘略其跡而原其心,常感其誠而哀其遇。

也因此,雖然他是一名作家,但是他的存在,最大的意義,可能不在立言,而是於智藏瘝在的時代,所體現出來的感召作用:對於很多有意特立獨行卻還缺乏勇氣的人來說,對於在黑暗時代心存良知還不願袖手旁觀又感乏力的人來說,他是一個象徵,是一種鼓勵,不斷啟示著很多人有信心可以活得和別人不一樣,不斷激勵人們於千萬人中無畏而往,為理想而抗爭。

這是我對他這個人的一個總看法。


談李敖,不能不談他的文章。說到底,他還是一介文人。所謂文人者,不以文為生也必以文揚名,最後角立傑出的還是文字。

要評價李敖的文學,依然無法離開他這個人懸空立論。因為,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對於一個風格獨特的作家而言,語言和文字的技巧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怎樣的思維方式,有怎樣的知識儲備,有怎樣的經驗和歷練,都會化為文字的延長線,翱翔在紙縫之間。



可以說,李敖的漫漫人生路,是自我選擇了一條很困難的“蜀道”,樂哉攀爬最困難的峻嶺,他的生存方法就非常特別;而他的文章,也因此幾乎都是文如其人這句話的寫照,看他所寫下的大部分文字,表面上都是猖狂的熱鬧,實質是獨行的孤獨,有極強烈的“遊者鞅掌以觀無妄”的意味,那個人幽微隱秘的情感竟如此停辛佇苦深藏若虛。

若要談李敖的文章特色,我意這是關照的前提。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李敖的風骨與文章,在相當程度上,對臺灣文壇、思想文化圈乃至政界,都是一場場的精神洗禮。對於八九十年代的大陸,他的橫空而來,也是有著急風驟雨般的氣勢與影響力的。



1949年以後,他所在的地方,和很多地方一樣,是政統勢力全面壓倒道統、專制使人沉默的階段,萬馬齊喑,千士諾諾,噤若寒蟬,一派肅殺。思想文化界,要麼為虎作倀,要麼歌功頌德,要麼粉飾太平,要麼置若罔聞,要麼別求異趣,所謂有骨氣者,也不過就是要麼潔身自好,要麼隔靴搔癢。

中年以前的李敖,不是這樣的鄉愿與自了漢。他真是“以大丈夫的氣概去面對”一切公共不義,明知以卵擊石,但仍坦然自得地以自身的前途、自由、愛情乃至生命粉碎為代價去“套現”社會的文明價值。他說自己“挺身與國民黨當權派鬥爭,一往直前、二人牢獄、三頭六臂、四面樹敵;又挺身與臺灣人當權派鬥爭,五花八門、六親不認、七步成章、八面威風”,一點都沒有誇大其詞;

在給同行余光中的一封信中,他如此輕視那些高高在上的群醜:“咱們是歌舞班,”在觀眾席的“特別座裡,大人先生坐在最前排,後面都是些二流政客、三流學閥、四流巧宦、五流文警、六流跟班”。終其一生,他都是嫉惡如仇的,左手拿靶,右手拿箭,讓所有道貌岸然者、大言炎炎者、招搖撞騙者,都無所遁其形。他一生罵了3000多人,近代以來文家以他和魯迅最好鬥也最善罵,但被他罵的人事多半並不無辜。他不愧為一名鬥士。



我初讀李敖,還是初中二年級。那時在舊書店買的他一本題為《西餐叉子吃人肉》的雜文集,那種驚為天人、“能看得懂又不看得困”的感覺至今還歷歷如新。《播種者胡適》、《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這些篇目,那種磅礴的氣勢、陌生化的語言、和諧的聲韻、準確的數字、雄勁有力的結構,是當時還流行餘秋雨式故作高深、酸文假醋的“斯文”氣的中國大陸,幾乎是見不到的。當年幾乎都快能背誦。這些也可以想見,即便是對於八九十年代之際出生的一代大陸人來說,他的精神感召力依然是無遠弗屆的。

無論對臺灣還是大陸,他真是一股奇異的旋風。


中年以後的李敖,其實已經逐漸走向了青年李敖——一個理想主義者李敖的對立面。



他年輕時,是真狂。這種狂,是孔子所謂“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的狂,願意為自己的價值捨生取義,雖千萬人吾往矣,即便是讓自己活得那麼艱難也在所不惜;晚年的李敖,是佯狂。也許真如陳文茜所分析的,晚年的李敖,慢慢發覺他一生苦難所換來的,雖然不再是專制了,但卻又是更加庸俗的社會,他多少都會感覺到自己的犧牲是不值得的,內心是既孤寂又憤憤不平的,“這個時代被他奚落了,但他的情緒是充滿挫折感的”,於是他與俗俯仰,和光同塵,也因此,在他告別我們之前,其實這個社會的多數人早已告別了他。



告別世界之前,他自己說,“我是一個正確的人,活在了一個錯誤的地方,本來是要去西天取經,結果卻淪落為東海佈道,並且惹得天怨人怒”。這個人,嬉笑怒罵一生,看似什麼都無所謂,但至死,內心是感傷而悲情的。

2018,7,22,草寫於南歸的火車上


劉愚愚


李敖的大名,對我來說,少年時代就如雷貫耳了,高中時,知道他那句五百年的名言,一直想拜讀他的大作,無奈升學壓力太大,再加上囊中羞澀,所以竟然一直到大學才開始真正讀他的作品。

上了大學以後,在圖書館遨遊書海,文學區的書架上,有一排書籍佔了近一層,赫然就是李敖的《李敖大全集》。當時不明所以,為什麼別人都是全集,他怎麼是李敖大全集?後來看了李敖的視頻才知道,他是故意的,前面加個大,才顯得他特立獨行,才能招人側目。

當時對胡適感興趣,曾經讀過別人整理的《胡適自傳》,覺得不過癮,於是對於李敖大全集裡的書,先拜讀了他的《胡適評傳》,一讀之下驚為天人,原來傳記還可以寫的這麼好,這麼事無鉅細,處處有來頭,字字有證據。立馬大為折服,心想,他果然名不虛傳。

於是開始接著讀別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些寫他曾經的女朋友的,寫他的家人,他的老太太,他的姐姐們的。李敖的文字功底在漢語作家圈裡算是最頂級的之一。讀他的文字,不費思量,因為他把意思用文字表達得再清晰明瞭沒有了。

後來就開始看李敖有話說,李敖千秋評論,發現比讀他的書還有意思。不過,在這上面,他也有一個缺點。他曾經在北大演講的時候說,胡適的演講不可不聽,不可再聽。為什麼呢?因為胡適的大名,人人皆知,如此大人物的演講怎可不聽?但是聽一遍就可以了,不要聽第二遍,因為胡適太囉嗦,太狡猾,翻來覆去演講的內容,還是第一次的,所以叫做不可再聽。因為胡適想講的東西,第一遍演講都講了,再聽就是重複的東西。

李敖也有這個毛病。無論他的書裡,還是他的有話說,你都會碰到很多很多重複的東西。

李敖以狂名世,他解釋過,他只是借狂,藉著狷介,來邀人矚目而已,他自己並非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但是李敖的淵博也確實令我很敬服,古今中外,他都能略知一二,而且說起來頭頭是道。後來讀書,再碰到像他這麼淵博的,也就是周作人了,當然周作人的淵博在於中國的古書和日本的文學。李敖的淵博卻多了些實用主義,於周作人的純然是一片趣味不同。他在書裡,用什麼典故,引什麼名人名言,都是為了他的實用主義做佐證的。這也是他的特色。

他做什麼都講證據。網上曾經流傳他的名言,普通人罵人,只是罵人,他卻可以罵完人,還能用證據證明他罵的那個人確實是個王八蛋。所以他說他最擅長打小抄了,因為他覺得以後用得著。他的李敖有話說,桌子上擺的除了他要賣的書,就剩下他的證據了,所以他理直氣壯,他自信。

他是個愛國者,這不但從他後半世從政時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來,從他年輕時就可預知,他在臺大公然穿長衫,接觸胡適殷海光這類人,跟著他們的同類辦雜誌,辦報紙,一腔熱血,並非只為了展現才華,而是有更大的理想抱負。這段內容也許會有和諧的東西,所以就不細說了。

他的愛情觀也讓我驚詫。我讀他的回憶錄,他那些女朋友都是各具才情,讓人豔羨不已。他愛寫情書,用文字跟他的女朋友們溝通。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他整天打手銃。他給他女朋友的情書,寫的充滿理性,又纏綿悱惻,一會你覺得他在說教,一會你又覺得他在調情。他的愛情觀,有時候簡直是混亂。

李敖多次回憶自己對日本人的仇視,因為他們是侵略者,他在北京城,見過騎著高頭大馬的日本兵在街上耀武揚威,他還是個少年,幾乎做了亡國奴。所以他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

他們家去臺灣的時候,從上海坐輪船,窮人是沒有機會的,他們家之所以能登上船,是他爸爸用金條買的席位,還是站票,所以他知道金錢的可貴。胡適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接濟了他一千塊錢,他記了一輩子。

別人視金錢如糞土,他卻知道金錢是好東西,沒有金錢,很多事就做不成。

我受益李敖實多,我知道他很淵博,便也想學他的淵博,於是找來他的學習方法,依葫蘆畫瓢,結果搞成了東施效顰。是我定力不夠,毅力也不夠。有句話說的好,板凳要坐十年冷,才能搞好學問。這冷板凳,李敖坐得住,我卻坐不住。也許這就是眾人不如他的緣故。

李敖的晚年,令很多人所不齒,有很多人覺得他轉性了,變成了一個譁眾取寵的老年人。其實我不這麼覺得。如果仔細看他的神州文化之旅的幾場演講,你就會覺得,李敖還是那個李敖,他還是愛美女,還是愛金錢,還是不屈不撓,只是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急於求成了。他知道了一個道理,一件事,要實現它,不是一輩子的時間能完成的。

希望他下輩子,還是那個李敖。


西堤君


李敖是北京大爺(北京話音念:de爺),是到臺灣給他們丫搗亂的。

李敖有爺的氣質

一身老來瘦的肉,一口老北京的腔。他應該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裡,陰差陽錯地跑到了臺灣,但是他與臺灣不合時宜,身在臺灣魂還在北京的衚衕裡,該罵的罵,該耍的耍,老子就這麼地了,你們丫來吧。

李敖有爺的才華

李敖的著作涉獵廣泛,思想天馬行空,文風漂泊不定。李敖拿不了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不是為諾貝爾文學獎生的;李敖到不了排行榜第一位第一位,因為他不愛玩排行榜;李敖罵不死他的對手,因為他罵的人沒必要死。

李敖有爺的脾氣

北京大爺都有獨特的脾氣,更何況李敖恃才傲物,你招不招爺沒關係,但爺誰都敢招。北京爺見識多,思路廣闊,到哪裡都覺得自己牛逼,喜愛指手畫腳評點江山,與自己有沒有關係不重要,重要的是爺說的與你們都有關係,必須聽。李敖因為他的大爺脾氣獲罪,也因為他的大爺脾氣出名。

李敖有爺的風流

李敖敢做敢當,不但生活上風流,口無遮攔,語言上也風流。罵人的人很多,罵出水平的很少,低級的罵人叫罵街,高級的罵人叫文學。李敖利用了他的語言天賦評點當年萬戶侯,淋漓盡致風趣幽默的嘲弄過往的英雄人物,將來必定也會受到別人的嘲弄,但是大爺不在乎,大爺來到世上就是來搗亂的,何況派我來到了臺灣。


於鴻雁老於


李敖我是極佩服的。有人說他狂他不狂我還不愛,他說什麼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還是李敖。中國的文化人中他第一嗎?難說!說老實話我這不是文化人就不服,理甴是貢獻不小但自誇有些不妥吧!可是真正文化人不知是不與他一般見識還是什麼的也沒有表示不服。我想文化圈的人由他說我也無法去說,那些年在電視上看他講,看他當議員開會時他的表現我相信了他的第一,第二第三。獨有的李敖說獨一的話。他狂得有理,他瘋他狂說他是中國人,臺灣是中國的。因為這我讚賞這個文化狂人,只是這些年沒有見他,我是很想的,我把他與魯迅等量齊觀!


手機用戶55680041214


屬狗的都喜歡李敖的膽識才氣,瘋狂性情!

屬蛇的都喜歡李敖樣攻擊別人,傷害別人!

屬牛的都喜歡李敖樣頻頻裝逼,牛氣沖天!

屬豬的都喜歡李敖樣低頭亂拱,不知地厚!

屬虎的都喜歡李敖樣出口傷人,毫不留情!

屬龍的都喜歡李敖樣呼風喚雨,叱吒風雲!

屬鼠的都害怕李敖樣咬住自己,死不鬆口!

屬馬的都害怕李敖樣騎上自己,屁股抽鞭!

屬羊的都害怕李敖樣盯上自己,無情剪毛!

屬兔的都害怕李敖樣揪住自己,短尾全砍!

屬猴的都害怕李敖樣鎖住自己,玩弄股掌!

屬雞的都害怕李敖樣抓住自己,刀逼咽喉!

當然,這都是玩笑話,十二生肖,無論誰誰,千萬不要對號入座。因為,對於李敖此人,必有人喜有人厭也有人怕。其實他是一個表面相當簡單而內心異常複雜的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你從那個角度看他。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詩用在他身上,可能是最適合不過了!


東方大狂俠


李敖的優點是博學多才,尤其文才口才俱佳。他政治思路清晰,擁護兩岸和平統一,反對臺獨。總體是學習了杜威胡適的實用主義,其人經世致用頗為自得。李敖的缺陷是完全不懂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德經所揭示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所以他一輩子主張全盤西化,主張打倒中醫。有這個大缺陷就註定了其人格局有限,個人認為他的學術層次遠遠低於大陸學者何新!


奧太公打怪獸


李敖,以罵著稱,罵臺灣各政黨人士,罵民進黨多位大人物。馬英九上臺前李敖說馬不應該上臺,馬搞文化,律師都行,上臺執政就是小白臉,不看好,一語中的。也罵國民黨大佬,更罵兩蔣,提起坐牢就罵。李敖是文學大師,現在文化圈感罵魯迅的,他是第一人,也許有他師傅的原因。李敖博聞強記,知識面非常廣。李敖罵中國人也罵外國人,罵日本比網友罵的都痛快,罵美國人,罵美國政府,美國人是英國的侵略流氓,流竄到印第安人的家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美國政府就是美國流氓選舉的流氓頭子。


哥說天下


無題之李敖



未卜三生事,完劫語不休。俗緣睹不透,紅塵不堪留。知悟徒解悟,痴心自難求。意下存因夢,何苦燃燈油。


鑽石鼻子


李敖(1935年4月25日—),男,出生於哈爾濱,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國學大師,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臺灣作家,歷史學家,詩人;臺灣省無黨派人士,曾任臺灣“立法委員”,2008年任滿,宣佈退出臺灣省政壇。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

“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後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創下歷史記錄,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冊,凡3000萬字。2005年9月訪問大陸,在北大、清華、復旦三所頂尖高校發表了名為“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的演講。

父親李鼎彝、母親張桂貞。李敖在八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其父李鼎彝生於吉林省扶余縣(今扶余市),就讀北京大學時拿的是吉林省的公費,當時便改籍貫為吉林扶余,後來全家的籍貫便被官方統一改為吉林扶余,李敖則自認為其祖先可能來自雲南。根據家中“李氏宗譜”所述,李家遠籍雲南烏撒,後遷居吉林省扶余。

李敖自己說在北京胡同讀的小學初中,1949年國民黨戰敗去臺灣,去臺灣時候帶了500本書。個人認為敖之兄是國學大師胡適的接班人。我個人非常喜歡敖之兄。


你好馬先生


從鳳凰臺劉長樂介紹李敖說,李敖怕坐飛機,因為飛機在天上飛不安全。是否可以說明李敖怕死。既然怕死,卻敢痛罵蔣氏父子又不肯離開臺灣,說明李敖精明,罵蔣不會死又能揚名,就說坐牢吧,獄卒怕他出獄後報復,在獄中得優待,又能揚名。李敖有才,但無德。貪錢坑朋友恩人,玩弄女性。十足是個文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