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上月底,听闻教培行业有“旭神”之称的关旭老师在有道精品课推出直播课程《3节课掌握高考数列解题通法》。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数学老师,本人抱着好奇与学习的心态,试听了《一种方法解决数列通项》一节。

不可否认,关老师对数列题型及公式的总结提炼确实简洁精准,但关老师的具体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却实在让人无法苟同。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只有争论才是探寻真理的方法。

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着共同探讨与进步的原则

在此提出以下疑问

探究数学原理与提分对立?

“提分”一词几乎贯穿关旭老师上课的始终。讲课伊始,关老师就罗列一堆在他的教导下成绩飙升的例子。这可以理解,毕竟在应试教育的大棒指挥下,提分几乎是所有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首要问题。因此,关老师以此作为个人宣传和课程的卖点,乃至课程的目标,似乎也无可厚非。

然而,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直播过程中,关老师简单粗暴地抛出数个二级结论,不做任何内在原理性讲解。当有学生追问其中原理时,关老师掷笔怒言:“我的课从来不关心原理,就关心答案,关心考试能得多少分。原理TM一点都不重要!”当有学生质疑“不搞懂数学原理,数学还有什么乐趣”时,关老师则反唇相讥:“搞不懂原理,数学没乐趣,但是我能得分。搞得懂原理,数学全是乐趣,但是你人生就没乐趣了。”

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言下之意,提分与探究数学原理的乐趣俨然是阶级矛盾,水火不容。似乎只有机械式记结论、做题才能提分,而理解原理享受数学的乐趣则注定无法在考试中取得成功。这样的逻辑显然是存在很大的漏洞。

按照学习理论研究来看,内在动机能驱动学生的学习更深入、更长久。即使是在现有考试制度下,对数学原理的认识、理解、兴趣,也同样是促进学生学习所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也符合人的思维模式及心理特点。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在理解与感兴趣的基础上,提分只是一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二者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对立关系。

死记结论不理解原理真的可以学好数学?

既然乐趣与提分不对立,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关老师所主张的机械式记结论的方法真得可以学好数学吗?本人对此深表质疑。

关老师在课程开始时,确实列举了一系列学生提分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种方法确实行之有效。我们姑且相信关老师所举的例子是事实,学生分数也确实提高了。然而,这与关老师的“只记结论不需理解原理”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多大的相关性,甚至是否存在必然联系,都还有待商榷。

截至目前,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个“黑箱子”,受到学校教学、自身先天的基础与后天的努力、课外辅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关老师的课程在这中间扮演的角色,显然只是个课外辅导的作用。首先,课外辅导在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并不高;其次,学生参加辅导的前提也是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者,即使表面上看辅导之后学生分数确实提高了,怎么判断不是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理解或其他环节起了关键作用呢?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涯和教学生涯,即使学生靠死记硬背结论暂时会解一部分题,但如果没有真实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也只是实现了教育理论上所说的“无意义学习”。对于数学这个需要严密逻辑推理的学科而言,这样的“无意义学习”效果能持续的时间、迁移范围都是极为有限的。部分学生之所以分数能大幅度提高,更大程度上可能是本身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或者是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深度加工和理解,绝非简单地机械记忆和生搬硬套所致。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接受这样的教学,一旦机械记忆的效果减退,或者题目类型稍作变化,学生势必又陷入无从下手的境地。

从长远来看,如此教学方法,牺牲的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扼杀的是学生的创造思维,结果很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一台台解题机器,果真如此,将是整个教育的悲哀,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要求学生放弃原有知识体系是自信还是傲慢?

在上课过程中,关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即“我的教学与学校老师教的体系完全不同,这是完全新的体系,以我的为准。”言语中透出关老师对自己教学方法满满的自信,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自信又透露出满满的武断。

关于教培机构老师与公立院校老师之间的关系,在由超级高考生App出品,福州兰老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高考数学高峰论坛上,福建省高考命题专家柯跃海教授和福州三中的数学名师黄炳锋老师都曾明确说过,教培机构的老师和课程应该定位为公立院校的辅助和补充。

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科学层面分析,学校教育无论从课程编制、课程设计乃至整个教学模式方面都渗透了大量教育专家和一线老师的心血,比起某个教培机构老师自己构建的解题体系,显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也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规律。

从现实层面分析,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是基于学校的课堂教育。而这个体系的构建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短时间内推翻原有体系、接受新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思维层面都会造成一种混乱。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贸然要求学生放弃原有知识体系,顺应一个新的体系,都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广大教培机构老师更应该做的,是考虑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辅助角色,与公立学校配合,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盲目自大,站在学校教育的对立面,给学生带来冲突与困惑。

基础差的学生只能闭嘴等下课再问?

在关老师的教学直播过程中,不时有学生表示听不懂。对此,关老师给出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简单粗暴:“还有问题,咱们没法上课了,基础太差的同学下课再问!”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但在关老师的定义里,似乎更应该是他自己的独角戏。不然,老师讲课,学生提问,不是很正常的课堂现象吗?况且,数学题目的解答本身是一环扣一环,一环不懂,后面就成了天书,基础差的同学已经不懂了,要求下课再问,这无疑等于让学生放弃。拒绝反馈的课堂形式+老师粗暴的教学态度,很难想象这样的课程能达到怎样的效果。

也许会有人说,让基础差的学生下课再问,是为了保证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容我们进一步分析,关老师这节课毕竟不是学校授课,而是有针对性的专题辅导,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学大咖,难道不应该事先设定好目标群体,或者干脆采用分段位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方式?至少关老师的课程宣传里并未提到适用人群,这似乎会对人造成一定的误导。

学生提出质疑就是砸场子?

关老师面对学生质疑的态度,同样与前面的态度一脉相承。在直播过程中,有学生表示课程好混乱,关老师的回答是什么呢?

“我这个课是最不混乱的,我一开始从一阶线性开始讲 我从简单往难讲,我的怎么课会是混乱的? 我的课怎么能是混乱的,胡说八道……我从简单往难讲怎么会是混乱的呢?这样你们完全是砸场子嘛。

从直播课程来看,提出质疑或者抱怨的学生并未显示出捣乱的迹象,反而是关老师急于否定的态度却很值得玩味。面对学生的疑问,丝毫没有反思自己的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否过于跳脱,逻辑性方面有无漏洞,关老师似乎缺乏一名优秀的老师应有的反思意识。

此外,直播过程中,时时闻犬吠,建议关老师下次讲课时最好选个更安静点的环境。

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写在最后: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一段很美丽的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身为一名老师,纵使没有如此高尚的教育情怀,至少不应该如此急功近利,像“喂大力丸”一样,为追求神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压缩的毫无乐趣和情感所言。况且,这样的“神效”存在的可能性几乎等于为零。

数学思想原理与纯粹提分,不可调和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