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和汕尾到底什麼關係?

官兒迷


中國解放後,整個汕尾轄區在汕頭市和惠州市之間交替管轄,最後獨立成市,包括汕尾市、海豐、陸豐、陸河(客家人為主)四個縣市,陸豐人對潮汕地區比較有歸屬感,陸豐和惠來是融合一體,汕尾人、海豐人獨立性、自我性強不認同潮汕人一說,但是無法否認的是汕尾曾經被汕頭管轄過,也無法否認汕尾地區的文化和語言來自於潮汕文化(閩南語最古老的分支)的同化,客家人則把講潮汕話的人統稱“福老或學老(意味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但同時也特指汕尾話!在香港人的概念裡海陸豐人就是屬於潮州人,因為他們入的是潮州會館,再例如臺灣由於年代和政治的隔閡在他們的眼裡又不包括海陸豐的,他們指的潮州人就是包括清明兩代的潮州府地區(比如新加坡的李光耀,泰國總理他信他們其實是梅州客家人,但是屬於潮州府管轄),潮汕人有姓氏的分支但沒有單一的血統,他們來自於五湖四海的人,潮汕文化的強大在於其最傳統的中國文化傳承,儒家文化的包容性非常強,其特有潮劇,潮瓷,潮繡,木雕,功夫茶文化……(本人祖上江夏太守,門後江夏世家),汕尾人到底算不算潮汕人,汕尾汕頭有沒有關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汕尾人有沒有歸屬感,重要的是大家都過得好!但是陸豐人和惠來人如果只是因為地界的問題而不屬於同一族群那就有點抹殺人性了,因為兩個地方山水相連,相互移民和通婚率非常高,有的跟我認老鄉,有的說不是老鄉,可能他的心也被這地界所侷限吧,老鄉不老鄉很重要嗎?我認為,出門在外能遇到語出同音的人就有親切感,大者國語小者潮汕話,客家話有幾十種都是殊途同歸,何必在意糾結這些細節呢!


繁星影影


我來說說另外一個說法,我從百度百科摘取了汕尾的建市過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豐、陸豐均屬粵東江專員公署管轄;1953年改屬東行政公署;1957年隸屬惠陽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劃歸汕頭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9月,又歸屬惠陽地區專署管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美、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8個鎮設置陸河縣。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

在1953年到1983年,現汕尾地區是由汕頭和惠陽兩地交替管轄,而後在1988年才正式成立地級市,但汕尾卻大部分歸為汕頭地區管轄。1957年至1958年,1983年至1988年,這兩個時間段是屬於惠陽地區管轄,但滿打滿算的時間也只有6年時間。而卻在汕頭市呆了二十多年之久。

汕頭在1981年成立經濟特區,現汕尾,原海豐、陸豐兩縣的區域1983年就被劃分了出來給了惠陽地區。這實在是很尷尬的事情。

汕尾在1988年申請自立地級市的情況也於此有關,老大哥汕頭成立了經濟特區,飛黃騰達。眾所周知當年建設經濟特區可是大事情,為了貼近汕頭,故取名汕尾市,為的不過是沾下經濟特區的光,能有點連帶關係。值得一提的是汕頭在成立經濟特區後,汕尾,揭陽,梅縣都各自成立地級市。


汕尾城市在線


故名思義一頭和一尾,就好比村頭和村尾的關係一樣,但最後才知道其實兩者關係不大的。是不是我想太多了。很多人經常一說起汕頭就會聯想到汕尾在一起,包括我自己也是有這樣的想法。最初還以為汕頭和汕尾是同一個城市的,科普了一下,汕尾,以前叫汕美,因為讀音關係最終而叫成汕尾。一種說法是汕頭和汕尾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和汕尾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結束則叫“汕尾”。而汕尾是1998年從惠州市分離出來,從而建成了地級市。一直以為汕頭汕尾是同一個城市,原來實際上不是的,可能是因為名字的原因給了大家錯覺,以為都是同宗同派的。


佛山攻略


這兩天頻繁往來這兩地,此兩地所操方言同屬,文化習俗基本一致,但因行政分割管理之因,海陸豐總有一小拔不願承認同屬潮汕文化而自屬一流,呵呵,出到外面廣府語言區人家不管不認你海陸豐,而實事上在外大都基本認同潮汕。文化上惟有海豐有多一種相對簡單白字戲。說到這點上,不得不提閩南詔安東山雲宵三縣,文化上也以潮劇為主。

在這點上,海陸豐這屬認同方面遠不如客家族群,只認語言。潮汕語區潮州汕頭揭陽口音與普惠潮就有較區別,同樣,惠來西至陸豐甲子口音基本一致,慢慢以近似揭陽口音到惠東稔山,成與廈門閩語近河洛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