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是怎樣走向神壇的?


孔丘生於東周戰國時代魯國,魯國也是《周禮》官禮制度制定者,儒家始祖周公旦的封地。在孔丘生活的年代,諸候爭霸,爭雄混戰,周天子漸漸失去尊嚴和對天下的控制權,奴隸紛紛逃離井田,成為新墾荒地或漁獵的自由民,還有奴隸起義,周禮面臨禮崩樂壞局面。各諸候國為了佔據有利爭雄地位,紛紛革改,以圖強國。

面對周朝衰微,天下讀書士人,紛紛提出自已的不同主張,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孔丘則周遊天下,宣傳週禮恢復周禮秩序,乞求被人重用,來實現他的目的,由於他的復辟主張與時代背道而馳,東奔西走終不得志鬱鬱而終。

孔丘活著並不得志,並被時代拋弁,自嘲如喪家之狗,但死後地位不斷提高,並一步一步走向神壇,成為天下士人必供尊神不說,並被歷代皇家不斷抬高加封,全國縣地以上全部強制大建孔丘廟,儼然位列各大宗教之首,到二十世紀,康有為把孔丘抬高到與耶穌齊名的地步,並自封為東方孔教教皇,揚言其它宗教必然衰落,只有用孔教,才能拯救全人類。

為什麼會這樣?還須從孔丘在歷史拋弁和遺忘角落裡被漢武帝劉徹獨尊儒術源頭說起。集權專制,剛愎自用,窮兵賭武的劉徹,為壓制反對聲音,採用了儒家董仲舒的提議,堵絕了朝臣引用前朝名家學說勸諫言路,強調了代表天意的天子權威不可犯的神聖性,和忠君思想。在後代大統一王朝中,天下沒有第二國竟爭,以武力征服天下的歷代皇帝國君,除了繼承漢武劉徹獨尊儒術外,而且不斷神話孔丘,特別是異族統治的皇帝一步一步把孔丘封聖造神到無以復加地步,即便有三光之稱的日軍,也是對孔丘奉若神明。

下面,略述獨尊儒術後孔丘被封聖造神情況:

漢平帝劉衎封:褒成宣尼公。

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封:文聖尼父。

鮮卑族隋文帝封楊堅:先師尼父。

鮮卑族唐朝李世民封:先師,先聖,宣父。

鮮卑族唐朝李隆基封:文宣王。

漢人宋真宗封:至聖文宣王。

蒙古族元朝成宗封:大成至聖文宣王。

滿族人清朝清世祖封: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

維新黨康有為:東方耶穌,人類終極拯救者。



孔子,是,憑藉他潛意識裡註定會成會華夏民族聖人的先天基因,從而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去向那最終方向的前行,勞其筋骨,不恥下問,潛心研究易經大道,自然法則,社會民族長久存在的主要問題,曾向,老子,請教過他的迷思,從而,開創了,儒家經典的治國方略而被後世統治階層實踐中認可,當然百姓也認可,從而奠定了,走向,聖人,的不歸路,歷代人,認可那也沒辦法,最能去挑戰,試試,哈哈。


哈灬哈66096005


東方古代文明進化之必然…………

一:人類大文明國度的治理國家的政治倫理說分兩類,甲類是和平統一論在東方華夏先秦到漢前商代周朝都在尋找的“儒家學說”,乙類是戰亂時用的“法家加道家說”既治亂的政治倫理說。孔子的學說並非自己發明“孔子述而不作”,春秋戰國動亂期,孔子研究收集先秦文明,集詩經,給易經寫補傳。把商周治國政治倫理說梳理一番。是繼承先秦諸子之優。如“道家”不信鬼,尊自然敬祖先。……等。有利漢後各代朝廟用的。後來統治階級就宏知天下,不利統治者“如孔子亦言苛政猛於虎”之類言論,統治者則視而不見。孔子總結了先秦數千年夏商周國家政治倫理說,只是個自封代理推銷者。孔子活時正趕動亂,天下烈日炎炎,孔子高高舉著和平雨季大傘沒有君王用,君王們都熱衷“韓非子,李斯”等者的法家戰車。孔子後代輝煌,曲阜墓地裡孔子一點不知吧。孔子那套夏商周政治倫理說剝削壓迫等級理論,孔子不是原創者。


呆念想


子曰:君視臣有禮,臣視君以忠。提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對等思想。《論語》中四十多次提到仁,要求做人要有仁慈,仁德守道義。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不願和不合道義行為的諸候為官。如:周遊列國十幾年中,四次到過衛國,三次衛靈公請他做官,他認為衛靈公的行為不合道義,不願在衛國為官。

他的思想雖然不能被當時諸侯接受。但他阻止了我們在道得上的墮落,引導後人在道德上提升。

北宋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明朝李治: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手機用戶3375198674


中華文化是傳承統一的文化。

統一,即大道。

為了實現大道,孔子採取有為的手段,老子採取無為的手段。

有為,即進步,即發展。

舊時進步發展,就自然走向神壇。

今天退伍衰落,自然走下神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