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芯」難題:政府和國企必須加大採購力度!

自今年3月以來,為了扼制“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由美國發起的貿易競爭不斷升級。隨著兩國之間的談判無功而返,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6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宣稱將向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徵稅。業內人士認為,中美貿易競爭存在全面失控的可能,短期內不會得到很好解決。由於美國政府的不確定性,中美兩國貿易競爭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在此背景下,半導體芯片成為中美兩國博弈的重要領域。近期,美國宣佈繼續對中國企業施行制裁,也充分暴露了我國集成電路核心技術和器件缺失的弊端。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中,芯片已成為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在美國禁售事件中已經彰顯無遺。在我國大力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之際,“中國芯”的突破已經勢在必行,否則將永遠被人“掐脖子”!

突破“中國芯”難題 關鍵是構建應用生態

對於“中國芯”而言,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國進行了多次嘗試,特別是2014年國務院發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之後,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其中在芯片設計方面進步明顯,製造和封測端繼續保持推進力度。總體而言,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基本完成了規劃佈局,正逐漸縮小國內外差距。

破解“中國芯”難題:政府和國企必須加大采購力度!

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在國際市場中國產芯片產品整體競爭力還不夠強,我國仍未擺脫對國外產品的依賴。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九成以上芯片產品都還依賴於國外進口,這與我國蓬勃發展的電子及信息產業的地位極不匹配。這也意味著,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及消費市場,但是絕大部分利潤仍被國外企業掌控。如果我國想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使用國產芯片產品已經成為頭等大事,而這也恰恰是阻礙國產芯片發展的關鍵因素。

目前,我國半導體產業正處於關鍵發展階段,在產業鏈各環節中,都湧現出了一批代表性的企業。特別是在大基金加持下,在物聯網、人工智能及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創業企業猶如雨後春筍,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國產芯片如何構建下游應用生態。畢竟企業要活下去,首先是生產出來的產品有人用。從市場角度而言,只有產品獲得下游應用,國內芯片企業才能從中發現問題,不斷推進芯片產品迭代更新,從而提升“中國芯”的競爭力。這也是國際芯片巨頭成功的重要原因。“Wintel”聯盟之所以能夠獨霸全球PC市場,除了產品性能的不斷提升外,更為重要的是構建了自己的應用生態體系,通過軟硬件方案和應用端緊密捆綁,外來者很難打破壟斷。

然而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國內還沒有形成應用自主芯片的勢頭。雖然說國產芯片在性能和成本方面正在拉近距離,但是應用端更傾向於選擇國外芯片產品,沒有耐心等待國產芯片迭代和優化。對此,國內芯片企業也顯得非常無奈。甚至有企業表示,國內設計的芯片產品往往是先被臺灣或韓國企業採用之後,國內企業才會考慮導入供應鏈。雖然說這只是個別案例,但是也真實地反映出國產芯片企業的生存困境。

毫不客氣的說,如果國產芯片產品應用問題解決不好,芯片自主化必將成為一紙空談。

搶佔半導體產業高地 政府帶頭採購至關重要

我們都知道,半導體已經成為電子產業心臟,同時也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石。美國科技之所以發達,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其半導體領域難於撼動的優勢。對於半導體產業而言,美國政府可謂不遺餘力。除了在產業初期大力扶持之外,美國還通過政府採購為半導體產業創造需求,以此帶動企業產品迭代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

破解“中國芯”難題:政府和國企必須加大采購力度!

可以這樣說,美國計算機、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政府採購政策提供的推動力。產業發展早期,美國國防部和國家宇航局就率先採購自產芯片,有效地降低了這些產品早期進入市場的風險。以集成電路為例,1960年集成電路產品剛剛問世,100%產品由聯邦政府完成購買。在隨後美國政府推出的“全面經濟計劃”中,僅計算機及其相關產品的政府採購就高達90億美元。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政府採購價格大都高於市場價格,這對於半導體產業初期而言至關重要。可以這樣說,離開了政府採購,美國計算機、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很難有現在的成就。即使是現在,美國政府對於本國高新技術採購也是常態化進行,並且所佔份額很大。

由此可見,作為戰略性領域,半導體產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對於我國半導體產業而言,政府的帶頭示範作用尤為重要。在國產芯片受困於應用難的時候,政府應該當仁不讓,帶頭採購國產芯片產品,為“中國芯”的突破做出應有的表率。只有這樣,國內芯片企業才能夠在不斷試錯中成長起來,通過產品的迭代升級,實現國外產品的替代,甚至是在細分領域實現趕超。

6月11日,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發佈招標文件,2018-2019年中央國家機關信息類產品(硬件)和空調產品協議供貨採購項目正式啟動。相對往年的採購項目,此次國產芯片也納入其中。在服務器方面,在傳統的塔式、機架式、高密度、unix等傳統服務器之外,本次增設了“其他服務器”採購門類,涵括了七種國產芯片服務器。另外在臺式筆記本方面,首次出現了四款國產芯片身影,這也意味著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國產芯片替代的緊迫性,對於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國產芯片產品能夠入圍政府採購項目值得慶幸,但是入圍並不代表購買,如果最終沒能大規模購買國產芯片,那麼此次入圍採購項目最終也只是形式大於實際。雖然說這只是個別觀點,但是也非常明顯地反應了當下國內芯片企業的主要訴求,那就是政府在採購國產芯片方面需要發揮實質性作用,不能只是走走過場。

處於半導體霸主地位的美國政府已然如此,我國政府更應該傾盡全力地扶持半導體產業,畢竟核心技術和產品依靠進口已經被證明是一條死路。

推動國產芯片發展 大型國企更應優先應用

正如上文所言,核心芯片關乎國家信息安全。“稜鏡門”和“永恆之藍”事件的爆發及肆虐,也再次印證了使用國產芯片的重要意義。在信息化社會,芯片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防火牆。如果問題芯片流向黨政機關及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大型國企,無異於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發。這對於正在實現快速崛起的中國而言,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此次的美國禁售事件,暴露出我國通信產業核心芯片及器件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芯片進口額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石油的進口額,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安全與貿易平衡。

除此之外,我國在交通、醫療、金融、電力、能源等國家戰略大行業國產芯片使用情況並不樂觀,依舊長期依賴進口。雖然國產化替代已經開始,如之前的去IOE運動,但總體上對於國產芯片的支持並不夠,這一點從以往的電信和金融採購中就能看出。

國產芯片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更離不開大型國有企業的優先應用。因為大型國企掌握了更多資源,同時肩負著國家產業及經濟安全的社會使命,更有責任和義務大量採用國產芯片,即使是犧牲部分商業利益。事實也證明,單靠市場需求調節,國產芯片很難有大的作為。

目前,我國自主芯片已經基本滿足應用需求,雖然在性能及品質上還有待完善,但大型國有企業更應該為國產芯片提供生存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實現國產芯片的提升和自主化。

編者語:

製造和生態被認為是芯片領域的兩座大山。在芯片製造方面,我國正在加速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在生態方面,政府和國企責無旁貸,只有不斷加大采用國產芯片的力度,才能最終破解“中國芯”的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