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 張婉婧

“你看看這裡,這裡幾乎三分之一的人都能跟假髮扯上關係。”

這裡是許昌,三國時曹操曾在此建都稱王,至今許昌還留有春秋樓、丞相府等三國故跡。這個當地人眼裡的三線城市,把頭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是中國的假髮之都,而藉著電商的觸角,許昌把假髮賣到了全世界。

1

汪勝利是河南本地人,作為阿里巴巴許昌國際站的客戶經理,他已經在許昌耕耘了兩年,每天要見不同的商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做假髮生意的。汪勝利的工作就是服務好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開店的商家,一年下來,每年都有上百家商家續簽,對這個數字,汪勝利還算滿意。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許昌的假髮企業一條街

“許昌這裡大大小小的假髮廠家很多,在假髮廠家一條街那一帶, 每年都有來自非洲的客戶一家一家的串門來洽談業務。”汪勝利帶著電商在線的記者來到了許昌的假髮一條街,馬路兩邊都是一家家的假髮生產企業,幾乎無一例外的,這些企業大門口都掛著招工啟示。招的工種有打發工、曲發工、包裝工等。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幾乎每家假髮生產公司都在門口放置著招聘簡章

“一方面工人不好招,一方面客戶需求很大,幾乎月月都是招工旺季。“在這些假髮企業的路口,還豎著許昌市建安區互聯網+發製品產業集群的牌子,無聲地昭示著這個傳統假髮行業的現狀,這個傳統行業與時代一起生長,如今的電子商務支撐起了發都的頂上繁華。

2

許昌剛開始做假髮的時候互聯網還沒誕生。

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特別喜歡照相。在黑白的歷史相片中,慈禧太后總是正襟危坐,儀態萬方。一頭烏黑濃密的盤發尤其引人欽羨。

然而事實上,早在慈禧太后40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嚴重脫髮,到後來頭頂只是光禿禿一片,僅有兩鬢和後腦勺有一點兒頭髮。

於是,佩戴一頭合適的假髮就成了慈禧太后保持儀容的首選。慈禧的假髮分為兩部分。主體部分是頭頂的假髮,它用一種紅色的膠泥黏在頭皮上;第二部分是兩鬢的假髮,此處假髮用的是發片。

也是在那個時候,清光緒二十六年,在河南許昌泉店有一個叫白錫和的商人,偶然結識了當時在做人發生意的德國人亨特,白錫和用德國生產的“飛馬牌”鋼針,換取農戶家中被隨意丟棄的頭髮。“找頭髮換針,”遊走思鄉的貨郎一吆喝就是100多年,也成了許昌原始人發市場的標誌性角色。

遐邇百年的許昌人發生意就從那一刻開始啟程了。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如今的許昌發製品產業集群已經被互聯網+上了

3

將收來的頭髮簡單加工理順,混合扎把做成“檔發”,再打包外運。許昌泉店的檔發由於色澤光亮、手感柔軟、著色性好,逐漸聲名遠播,有了一個專門的名字,“許泉發”。

“許泉發”的手藝不脛而走,像光一樣,照亮了許昌的每一個角落。

隨著人發收購生意的興起,泉店村周圍十里八鄉的許多百姓都陸續開辦了手工作坊。

車從許昌往邊郊去,沿著S237省道進入禹州,柏油路旁是一望無際的農田,一路向南左拐進一條寬不足4米的土路,就到了黃土紅磚的化莊村。

化莊的化代表了許昌假髮江湖的一大門派。汪勝利告訴記者,許昌的假髮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經營,其中做得最風生水起的有三家:鄭家、化家、白家。鄭家最為出名的就是上市企業瑞貝卡,許昌甚至還有一條道路以瑞貝卡大道名之。而化家、白家在阿里巴巴速賣通上都做得非常不錯。

化莊這樣的村子是許昌假髮產業鏈裡最上游的地方,村裡1000多號人,一多半的人都在做假髮。

46歲的胡戰民已經在假髮江湖浸淫了多年。家裡放著一個鼓鼓囊囊的麻袋,裡面裝著他剛剛收過來的人發。4寸、8寸、36寸不等的人發,價格在200元至上千元不等,“有多少錢收多少頭髮”。

胡戰民還熱情地給記者看了看他的儲藏室,一捆捆已經經過簡單加工的人發,全部都整整齊齊地堆摞在5、6平米的房間裡,有的成捆地壘成一個“小山包”,有的裝在塑料籃子裡。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胡戰民剛收來的還未經過加工的人發

這樣的儲物室,胡戰民家裡有兩個,樓上一個,樓下一個。在房間的角落裡,還有一臺電腦,對樓上的儲物室進行實時的監控,對於胡戰民來說,這些可都是他的“寶貝”,一寸頭髮一寸金,如果胡戰民不說,很難想到這個小房間裡的頭髮竟價值60多萬。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在胡戰民假髮儲藏室角落裡有一臺監視器

胡戰民說,現在的村民都和他一樣,不僅僅只做基礎的人發收集工作,也做簡單的加工,一方面售賣給企業、工廠,一方面也零售給買家。“一個月100多萬美金的銷售額,光是靠做原材料的話,利潤實在太低,僅有百分之零點幾。”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胡戰民說,這些假髮收來後,他們會進行初步加工再售賣給工廠

人發渠道也很有講究,中國人的發又黑又垂,品質最好所以最貴。胡戰民喜歡去四川、雲南等偏遠的農村收頭髮,有時候一戶人家一次就有好幾個收頭髮的不約而同地到場,誰先到誰先拿,不惡意抬價,這是“道上的規矩”。

國內的頭髮越來越難收了,胡戰民們的足跡都從國內收到了國外,其中,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東南亞的人發是近年來的“香餑餑”, “越南的姑娘出嫁前,都會去廟裡剪髮,還有些地方姑娘成年以後就要削髮。”這些與頭髮相關的國外民俗是收發人的必備常識。

從20歲開始做“貨郎”,如今46歲的胡戰民,只要到了地方,摸一把頭髮,就能知道頭髮的髮質、價格,判斷是否符合要求。

“收頭髮是比較‘髒累’的活兒,吃的是‘青春飯’,過了60歲,就沒人會再去做這個。”胡戰民說,目前家裡也辦了個有十六七個人的小工廠,未來或許會和許多企業一樣,進軍電商領域。

4

胡戰民留下的是許昌傳統假髮行業的背影。

許昌的假髮從以前的收購原材料到自己加工完成了一次躍遷,而在近幾年,電子商務的興起則讓發都煥發出新的活力。

許昌龍生源發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永強“發齡”也不小了,鄭永強入行37年了,16歲就走街串巷找頭髮,祖輩都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農民,沒有行業基礎的鄭永強從草根開始創業。

鄭永強是從“敲鑼打鼓賺吆喝”的貨郎發家的。“鼓一響,就吆喝‘拿頭髮換人咯’。”18歲時,為了換到更多的人發,鄭永強就往湖南、四川等地的偏遠山區裡去。“走過沂蒙山區、大巴山區和井岡山區,一共跑了20多個省。”

除了人發,鄭永強也穿梭在各個皮毛市場裡,攜上一面鏡子、一把尺子、一把梳子、一把剪子、一杆秤。皮毛、人發市場裡魚龍混雜,各憑本事。每逢二四六往這個市場去,一三五就往另一處去,鄭永強說,那會兒這叫“趕場”,趕一個場,要走40多里路。

“一般一天能換到3斤、5斤頭髮,運氣好的時候能有個8到10斤,最多的時候剪了20多斤。”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生產車間裡成框的假髮

到了1988年,摸清了些許門道的鄭永強開始往深圳、青島等沿海地區跑,把收來的頭髮出口美國、歐洲等市場。

“那時候的假髮市場還被香港、韓國壟斷,生意不好做。”鄭永強回憶,1992年,他開始從香港引進精工和深加工,逐步建立起收毛和收發的配套公司。

2003年,鄭永強初次試水了剛剛起步的阿里巴巴,由於主要市場仍在線下,鄭永強並未設立專人負責電商運營。

10年後,在非洲開廠失敗撤回的鄭永強,下了決心要好好運營線上,把原來3個人的電商部變成了140人的公司,還自個兒投錢創辦了電商產業園,第一年賠了200萬,第二年賠了150萬,第三年,原本預期先賠個2000萬把電商做起來的鄭永強發現居然盈利了700萬。

參加了幾次培訓,拿到了阿里巴巴CEO逍遙子的親筆簽名,鄭永強說,阿里巴巴像打開了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他這個在人發行業裡闖蕩了快40年的老人對電商有了全新的瞭解。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鄭永強展示即將銷往海外的假髮成品

鄭永強感慨說,隨著互聯網的發達,原來的大規模訂單開始變得碎片化,個人用戶開始成為主流,因此他招聘了20多個大學本科畢業的客服,最低要求是“英語要過六級”,“運營人員3、4萬一個月,他們的工資我都羨慕。”

目前在鄭永強投入的各大電商平臺上,去年銷量最好的是阿里巴巴國際站,光是這個平臺上的銷售額就達到近2000萬。

從線下走到線上,鄭永強經歷了人發市場的跨時代變革。

鄭永強說,2018年他預計線上銷售額將達到1000萬美元。“互聯網是趨勢,任何人都阻擋不了,滿足消費者需求是最關鍵的。”

5

和鄭永強同期入行的還有河南瑞貝卡發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貝卡)董事長鄭有全。

作為假髮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瑞貝卡可謂在許昌獨領頂上風騷。許昌有瑞貝卡大道,有瑞貝卡開發的樓盤,有瑞貝卡的水務公司,而瑞貝卡的假髮已經在黑人市場佔據了全球首位。去年瑞貝卡外銷3億多美元,內銷則能達到4億人民幣。

2003年7月10日瑞貝卡股票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發製品行業第一股。瑞貝卡一度成為當年的非裔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的御用假髮品牌。

在瑞貝卡的假髮頭套展廳,拿起一頂咖色中分長髮人發假髮套,翻開價格牌,15600元的價格讓人瞠目。在展廳裡,假髮套根據製作原料和工藝的不同,分為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瑞貝卡假髮展廳裡的假髮琳琅滿目

講解員笑盈盈地介紹,瑞貝卡工生產的不僅是假髮,更是奢侈品。假髮誰都能做,但做奢侈品,卻不是其他品牌能輕易複製的。

兩頂材質不同,價格也相去甚遠的假髮拿在手裡,一頂中長髮是化纖材料,短髮是人發製作,採用仿真頭皮,這兩者所花的工藝和程序千差萬別。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瑞貝卡假髮生產車間的女工們正在製作假髮

記者參觀了瑞貝卡的生產車間,清洗、上色、梳髮、捲髮、製作髮套……生產過程中,假髮每一個細節部分的製作,上百名工人都各有分工。楊小枝就是其中一個,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許昌人,楊小枝從小和母親一起在家裡梳髮,在這裡她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6年。可哪怕如此,楊小枝也無法一個人完成假髮製作的全套流程,就拿發塊製作來說,就有整整121道工序。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瑞貝卡生產車間的女工們正在給假髮做造型

而這些工序中,手工和機械的區別是髮套是否高端的分野。工人們手工一針一針縫製的髮套,和機器縫製的相比,工期多了3、4天,售價可以翻上一番。

6

瑞——貝——卡,這三個字念起來總有股時尚的味道,它來自那個年代美國的當紅愛情電影《蝴蝶夢》,女主角名為Rebecca。

從取名開始,就可以看出瑞貝卡的野心不滿足於在剛需的黑人市場佔據首位,她要進攻的是歐美的中高端假髮市場。

瑞貝卡發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天有告訴電商在線記者,如今的瑞貝卡已經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發製品製造商,在非洲和英國等地都有自己的品牌,瑞貝卡旗下SLEEK品牌,是歐洲發製品第一品牌,NOBLE品牌,是非洲高檔假髮第一品牌。唯有在美國,由於市場一直被韓國人把持,只能大量接OEM代工的活,如何穿透美國市場這堵牆,一直是困擾瑞貝卡的難題。

情況在最近幾年起了變化。2014年前後,越來越多的美國消費者,開始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亞馬遜等電商平臺,購買來自青島、許昌等地的發製品。由此,直接擊穿了韓裔發製品貿易商的渠道佈局及價格相對壟斷。

探訪“假髮之都”許昌: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瑞貝卡假髮展廳裡的高檔假髮

電商的出現和發展,讓規模化的訂單減少了,而碎片化的需求開始井噴。這種變化越來越多的假髮企業感受到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假髮產品從線下飄揚到了線上。

不得不說,雖然是許昌假髮的絕對領軍者,但進軍電商領域瑞貝卡相對於其他同行,步伐有點遲緩。

2017年4月,瑞貝卡才真正開始在跨境電商發力。瑞貝卡國際電商速賣通平臺運營經理曹惠康介紹,自從去年入駐速賣通以來,從1萬2萬到5萬10萬,每個月的銷售額都是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長,現在月銷售額能達到7、80萬美元。

今年7月4日,瑞貝卡拿到批文,擬投資1.2億(2000萬美元),在美國設立銷售子公司。“現在美國有一半的消費者是直接通過電商平臺購買假髮,我們每年會研發1000多款假髮新品,有了電商的反饋以後可以說是如虎添翼。“電商邏輯加上線下驅動,瑞貝卡迎來了進軍美國市場的大好時機。

7

請問誰家可以做手織發簾?

挑染混色淺蕾絲頭套哪家能做呢?

群裡哪位家裡有28寸的自然色或者接近自然色的泡發貨嗎?需要九條直條,有的話可以私聊價格。

……

汪勝利手上有好幾個阿里國際站許昌交流群,每天群裡的假髮商家互通有無、吆喝著找上家下家,一條條消息奔湧著,提醒著這是許昌,亦是跨境電商加持過的假髮之都。

大家都在看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