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唱爲主,夾對白話,出口成章,妙趣橫生——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是雲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種,俗稱石屏腔,又稱大攀槳、倒扳槳,主要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彝族尼蘇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屬海菜腔變體的民歌,與其他三種變體曲調沙悠腔、四腔、五山腔並稱“四大腔”,彝族稱之為“曲子”。

“海菜腔”,本義是在“海”上唱的腔,因當地的異龍湖中一種名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

以對唱為主,夾對白話,出口成章,妙趣橫生——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

(由來)

“海菜腔”俗稱石屏腔,它是滇南四大腔之首,起源於石屏縣異龍湖附近的原生態民歌。異龍湖畔風光旖旎,山水秀麗,湖裡生長著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名曰海菜,長長的根莖碧綠,頭部盛開小白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可以食用。傳說彝族先民搖著槳櫓在異龍湖中打魚或採摘海菜,漁民邊划船邊歌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優美動聽的海菜腔。但在《紅河民間音樂舞蹈研究》一文中,汪致敏先生提到海菜腔時,考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

一是白章富先生的多名說。他在《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一文中說:石屏“大水村地區的甜石榴聞名滇南,海菜腔又名石榴花,就是因此而命名。”

二是“海菜腔”源於彝族語之說。據許象坤先生的《石屏彝族與海菜腔》一文介紹,海菜腔的名稱,最早出現於《石屏縣誌》藝文卷。其中有石屏廩貢胡贏的“香稻花香玉露稠,月明漁話滿船頭。小蠻打槳冪蒙裡,海菜腔尖醒睡鷗。”的七絕詩句。這是海菜腔見諸於文字的記載。但是許先生認為,文人騷客將其列入詩文,並不是海菜腔定名的開端。於是,他從彝族語言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認為:“用漢語讀海菜,可以讀成海吉。彝語的海讀‘黑’,與漢語的‘海’聲母相同音相近。彝語的‘對歌’是‘吉’,用彝語說‘黑吉’,就是‘海上對歌’的意思。然而漢人聽起‘黑吉’來,就是‘海菜’。於是看見彝族男女到海上划著船對歌,就說是去唱《海菜腔》……”

(特色)

以對唱為主,夾對白話,出口成章,妙趣橫生——彝族“海菜腔”

歡快而樸實的彝族海菜腔

“海菜”的演唱形式獨具一格,被譽為民族中的“美聲”唱法。它屬於一種對唱形式的民歌,有領唱,有幫腔,有問有答。音域寬廣,昂揚激越,優美動聽,旋律起伏連貫,婉轉悠揚,猶如異龍湖水,清澈明亮,聲浪如波,彝家男女自幼聽大人唱曲,耳聞目睹,心領神會,萬事萬物經口即成詩句,是憎是愛,出聲直露情懷。無論湖中、山林、田地間,隨時皆可唱曲對歌,男女歌聲互答,其情融融樂樂,非見高下,不肯停聲。

“海菜腔”原為民歌小調,現已發展成數十種“曲子”。“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獨具一格,是多以一人唱眾人合為主,也有男女對唱。海菜腔正曲是七言絕句,演唱的內容一般起到表達思想、心願的作用。

彝族《海菜腔》,歌詞是漢語,曲調保持彝族音樂風格、節奏細緻多變,旋律悠長。樂器伴奏以四弦為主,有時也用樹葉吹響伴合,但普遍不用器樂伴奏,張口即來,字正腔圓,大概是於勞動和行走中練出的緣故。《海菜腔》以對唱為主,對歌中夾對白話,出口成章,滔滔不絕,妙趣橫生,別開生面。

《海菜腔》的唱詞,從內容上分,有試曲、勾曲、抽曲、熱曲、掃曲、離曲、掛曲、怨曲、閒曲、怪曲等,都是附合情緒的即興創作,反映出男女青年在愛情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傳承)

以對唱為主,夾對白話,出口成章,妙趣橫生——彝族“海菜腔”

李懷秀姐弟

“海菜腔”起源於雲南省石屏縣的彝族生活區,在那裡,農民經常在田間地頭唱起這種綿柔悠長的民間歌曲,這無疑為從小就在此地生活的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倆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音樂成長環境。

姐姐李懷秀12歲起便跟當地的民間藝人學習“海菜腔”。進入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後,李懷秀先後師從後寶雲、施萬恆、阿家文等著名的民間歌手,不僅使演唱技藝日臻完善,還掌握了山藥腔、四腔、五山腔的唱法。弟弟李懷福在家排行老四,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喜歡唱歌跳舞及民族樂器,2000年他也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姐姐所在的“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在老師和姐姐的幫助下李懷福的唱跳技能也越來越好。幾年之中,他曾多次與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交流學習並與他們同臺演出。

2006年8月9日晚,當李懷秀、李懷福從頒獎者手中接過第12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唱法一等獎的獎盃時,這對來自雲南石屏的彝家姐弟的心,就像他們參賽歌曲《吉祥鳥兒飛起來》中的吉祥鳥兒一樣飛昇雲端。

有的觀眾說,我們就像他們身邊的樹木花草,聽他們在大山上自由地歌唱,那歌聲天然而清澈,自由而開朗。有的觀眾說,他們的歌聲穿越了歷史的時空,讓我們領略了一種有些陌生的民族風情,讓都市裡的人感受到一股久違的清新之風。“海菜腔”已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