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唱为主,夹对白话,出口成章,妙趣横生——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是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俗称石屏腔,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

“海菜腔”,本义是在“海”上唱的腔,因当地的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

以对唱为主,夹对白话,出口成章,妙趣横生——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

(由来)

“海菜腔”俗称石屏腔,它是滇南四大腔之首,起源于石屏县异龙湖附近的原生态民歌。异龙湖畔风光旖旎,山水秀丽,湖里生长着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名曰海菜,长长的根茎碧绿,头部盛开小白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食用。传说彝族先民摇着桨橹在异龙湖中打鱼或采摘海菜,渔民边划船边歌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海菜腔。但在《红河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一文中,汪致敏先生提到海菜腔时,考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白章富先生的多名说。他在《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一文中说:石屏“大水村地区的甜石榴闻名滇南,海菜腔又名石榴花,就是因此而命名。”

二是“海菜腔”源于彝族语之说。据许象坤先生的《石屏彝族与海菜腔》一文介绍,海菜腔的名称,最早出现于《石屏县志》艺文卷。其中有石屏廪贡胡赢的“香稻花香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幂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的七绝诗句。这是海菜腔见诸于文字的记载。但是许先生认为,文人骚客将其列入诗文,并不是海菜腔定名的开端。于是,他从彝族语言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用汉语读海菜,可以读成海吉。彝语的海读‘黑’,与汉语的‘海’声母相同音相近。彝语的‘对歌’是‘吉’,用彝语说‘黑吉’,就是‘海上对歌’的意思。然而汉人听起‘黑吉’来,就是‘海菜’。于是看见彝族男女到海上划着船对歌,就说是去唱《海菜腔》……”

(特色)

以对唱为主,夹对白话,出口成章,妙趣横生——彝族“海菜腔”

欢快而朴实的彝族海菜腔

“海菜”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它属于一种对唱形式的民歌,有领唱,有帮腔,有问有答。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犹如异龙湖水,清澈明亮,声浪如波,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海菜腔”原为民歌小调,现已发展成数十种“曲子”。“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是多以一人唱众人合为主,也有男女对唱。海菜腔正曲是七言绝句,演唱的内容一般起到表达思想、心愿的作用。

彝族《海菜腔》,歌词是汉语,曲调保持彝族音乐风格、节奏细致多变,旋律悠长。乐器伴奏以四弦为主,有时也用树叶吹响伴合,但普遍不用器乐伴奏,张口即来,字正腔圆,大概是于劳动和行走中练出的缘故。《海菜腔》以对唱为主,对歌中夹对白话,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妙趣横生,别开生面。

《海菜腔》的唱词,从内容上分,有试曲、勾曲、抽曲、热曲、扫曲、离曲、挂曲、怨曲、闲曲、怪曲等,都是附合情绪的即兴创作,反映出男女青年在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传承)

以对唱为主,夹对白话,出口成章,妙趣横生——彝族“海菜腔”

李怀秀姐弟

“海菜腔”起源于云南省石屏县的彝族生活区,在那里,农民经常在田间地头唱起这种绵柔悠长的民间歌曲,这无疑为从小就在此地生活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俩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音乐成长环境。

姐姐李怀秀12岁起便跟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海菜腔”。进入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后,李怀秀先后师从后宝云、施万恒、阿家文等著名的民间歌手,不仅使演唱技艺日臻完善,还掌握了山药腔、四腔、五山腔的唱法。弟弟李怀福在家排行老四,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唱歌跳舞及民族乐器,2000年他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姐姐所在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在老师和姐姐的帮助下李怀福的唱跳技能也越来越好。几年之中,他曾多次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并与他们同台演出。

2006年8月9日晚,当李怀秀、李怀福从颁奖者手中接过第12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一等奖的奖杯时,这对来自云南石屏的彝家姐弟的心,就像他们参赛歌曲《吉祥鸟儿飞起来》中的吉祥鸟儿一样飞升云端。

有的观众说,我们就像他们身边的树木花草,听他们在大山上自由地歌唱,那歌声天然而清澈,自由而开朗。有的观众说,他们的歌声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让我们领略了一种有些陌生的民族风情,让都市里的人感受到一股久违的清新之风。“海菜腔”已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