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的出路在哪裡?

優秀到卓越


說好的萬億生鮮電商:“藍海”變“難海”,2018如何脫穎而出?


2018的開頭顯得有些清涼,北方的冷空氣一路南下,蘇州和廣州也沒有了緯度之差。這場蓄謀已久的寒冷早在多日之前就已預告天下,因此藥店的生意也沒見有太多起色。

然而新的一年裡不會有人準確的告訴你,哪個股票會跌,哪個行業會受到衝擊,哪個公司將會倒閉……未雨綢繆,方能做到胸有成竹。在新的一年裡去深刻分析自己行業發展動向,洞悉行業脈搏顯得尤為重要。今天惠買菜關心蔬菜和糧食,感受生鮮電商的喜怒悲歡。

悲:

自從互聯網隱形大佬提出“生鮮電商是電商行業最後一片藍海”之後,短短三四年,生鮮電商平臺開始與日俱增,如今已是呈現星羅棋佈的盛茂。然而多數生鮮公司是人前光鮮,人後心酸。2017年多數生鮮電商平臺相繼離開這個舞臺,各大媒體轉載諸如“2017生鮮電扇死亡名單”類的文章,讓生鮮互聯網領域顯得哀鴻遍野,大有一蹶不起之勢。

這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悲哀,那些退場的戰士雖然抱有遺憾與不甘,但是這對於數千家還在繼續拼搏探索的公司來說不正是一種激勵嗎。牛頓說,我之所以看的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些戰士正是所謂的巨人。

喜:

生鮮電商以農副產品為核心,以消費客戶為命脈,其最大的看點就是“以食為天”的億萬消費者帶動的萬億級別的生鮮市場。而最大的痛點在於產品標準化、物流和用戶習慣。值得慶幸的是這三個點在一年的沉澱培養下已獲得較好改善。

第一點產品標準化

農產品的標準化不具體,使得其新鮮度,質量形狀等不可控。生鮮電商多采用深入產業鏈,儘可能的保證產品品質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化。惠買菜則是把農產品分為精品和普通等級,以質量為主線去貼合所謂的標準化。

第二點物流漸趨成熟

生鮮產品配送普遍有兩個難題就是“最後一公里”和“冷鏈配送”。惠買菜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根據地,最短時間獲取貨源,專車配送解決最後一公里難題。

第三點用戶習慣

一個產品的成熟與否在於它的使用者是否已養成專屬習慣。生鮮電商有面對普通消費者的,有面對餐飲採購商的,惠買菜是專注餐飲食材採購的,服務的對象直接是各餐飲企業的老闆。本著縮短餐飲採購時長和成本,越來越多的蘇州餐飲老闆習慣了使用惠買菜進行食材採購,也告別了披星戴月的日子。

新的一年裡,生鮮電商變數不定,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決各大痛點,迎合用戶的消費需求。這一年又將會出現什麼打的變化呢?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是惠買菜發表於1月12的乾貨文。


慧買菜商城


生鮮電商要做出成效,的確是需要燒錢,但是不斷地拿錢去補貼顧客是行不通的。生鮮電商燒錢,應該在供給側和中間端燒錢,最好是在中間端進行大幅投入。

電商在中國的發展狀態可謂如火如荼,生鮮電商被業界視為電商最後一片藍海。自2012年發展元年起,生鮮電商曆經4年多的發展,已經篩出一些比較牛掰的選手,但領銜者卻並未領先,大家都在燒錢,虧損嚴重。生鮮電商究竟該如何發展,才能及早從虧損漩渦中解脫?

『互聯網+生鮮,還能幹點什麼』

前陣子兩個消息炸亂了生鮮界:一個是聯想佳沃市集CEO崔曉琦再次離職的消息,崔曉琦曾在亞馬遜就職,後再凡客擔任COO和總裁;此後加入順豐,涉足生鮮電商,他離開前說:“暫時不會再碰生鮮電商了”。

另一個消息是上海搶鮮購創始人魯振旺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發表自述文“放棄生鮮電商,很艱難,但是我還能怎麼做”,這文章講述了他開始調研到創辦搶鮮購項目的過程。

生鮮電商打擊者行業內的執牛耳者,那麼互聯網+生鮮還能幹麼?這是無數人對互聯網+生鮮提出的疑問。

『別把盈利當兒戲,補貼引流要放棄』

生鮮電商存在一些眾所周知公認的難點,比如非標準化、冷鏈運輸和倉儲的需要,最後是到家的配送難的問題。難點是客觀存在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投入,沒錢不行。

最終判斷一個項目能不能落成,無論表象如何,本質只有一條,那就是是否盈利。

首先,非標準化就是“互聯網+生鮮”的攔路虎,因為這樣的特性所在,導致了生鮮的成本高於線下批零體質。

其次是農產品質量,傳統的線下農產品質量長期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況,品牌響應非常弱,價格基本成為了判斷質量的唯一標準,且並不如意。

『早期盈利之路,做溢價』

生鮮電商唯一一條路就是——做溢價,用溢價去覆蓋比較高的運營成本,保持早期的盈利性。等到前面的那些非標準化、冷鏈和配送等各種大小坑都逐漸填滿,才能進行規模化發展。

要做溢價,只有提升農產品質量,就不得不談談政府大力倡導的供給側政策。我國國內生鮮農產品呈現兩個極端;低質和高價。對價格稍微敏感的農產品,質量低的沒底線;對質量要求稍微高一點,價格高的不成正比。這兩個極端市場必須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低質向高質轉化,高價向優價靠攏,這樣供需才能夠匹配,未來農產品才會有可持續性。

『提升農產品質量之路,小心大坑』

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涉及安全提高和品質提高兩件事情,從農場本身講,提高安全和品質都是供給側的事情,但是安全不光是供給側的生產端的事,還有中間端質量信任保證的關係,這兩個關係了任何一個,這件事情都玩不起來。

『燒錢姿勢同樣很重要』

的確,生鮮電商想做出成效,燒錢非常重要。但不斷的通過補貼的方式去燒錢,那是傻帽行為,不會有任何的收效,無法形成閉環,燒出去的錢永遠也收不回來。

生鮮電商的未來,不屬於大而全的平臺,欲速則不達,因為在供給側和中間端沒有做好準備前,這種規模做大了,供給側和中間端的坑越挖越深。

生鮮電商的未來,小而美的平臺可能更有機會再彎道超車,要慢慢磨合生態,不斷增強這個體系的活力和能量,才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頭號TV


謝邀!不好去判斷,關注行業及阿里生鮮等。



屯蒙養正


感謝邀請!生鮮電商最要的還是依靠良好的商業模式,供應鏈的良好運行。現在電商的發展格局就是一家獨大,所以,要想在電商上殺出來一條血路,就必須有獨到的商業模式和良好的經營理念,做出自己獨家的且貼合市場的良好商業模式,保障良好的生態供應鏈,一起就顯得尤為可觀。另外,無人售貨可能也會成為生鮮電商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舞哲


生鮮現在處於初期間斷,可能收益不是特別大,也可能是沒有收益,但是在未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現在能做的就是堅持,期待後期在市場上和品牌上增大自己的佔有率。


運營隨心子恆


這種比較難做,主要運輸這塊要求很嚴格,時效性特別強,久了就壞了。

當然也可以藉助別的運輸通道,如順豐;

不過,相對其它行業,這個投入大的應該競爭要小一點,做起來之後,要掙錢還是容易吧。


IT視野


我個人感覺,生鮮電商是比較難做的,首先京東天貓各大品牌在做,其次生鮮和菜市場等直接競爭,很難改變用戶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我覺得是一個資本下的偽概念


煮酒論笑


生鮮電商未來出路主要還是建立在以供應鏈管理基礎上。生鮮的難點和痛點都是集中在供應鏈的管控上。如何確立供應鏈優勢,加之品牌響應,生鮮才能有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