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1864-1957)

名璜,字渭清,別號白石山人,寄萍老人,湖南湘潭人。出身貧寒,幼年輟學,牧牛讀書。早年以雕花木工為生。“廿七年華始有師”直到二十七歲才有機會向文人名流學習書畫,正式從藝。

初期專注師古,下了很大功夫臨摹古人的作品。行草書臨習李(邕)、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諸家,篆書臨習《天發神讖》、《漢祀三公》等碑。他自言“寫何體容易有肉無骨,寫李體容易有骨無肉,寫金冬心的古拙,學《天發神讖碑》的蒼勁”。受吳昌碩的影響也很大,表現於他書、畫、印的“金石氣”和重拙的美感上。

四十歲以後,齊白石五出五歸,遊歷名山大川,過長江、泛洞庭、下陽朔、放眼華、嵩、衡、廬諸山,遍覽陝、豫、蜀、贛、湘、廣、京華之勝,胸襟因之開闊,見識由此廣博,為他開創自家面貌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五十七歲時,老人在藝術知己陳師曾、徐悲鴻、林鳳眠等人的鼓勵下,開始了跳出古人窠臼的“衰年變法”。置流俗於度外,自甘寂寞,“我自作我家畫”,經過十年的艱苦探索,終於在現代藝壇別開生面,卓然成為一代巨匠。

白石老人在談到自己的藝術追求時,喜用“天真爛漫”、“縱橫歪倒”、“顛倒縱橫”等字句,說明他要表現的,不是那種正襟雍容士大夫的味道,而是一種返樸歸真的感覺,一種教化之外的野趣。他成熟的行草書作品,點畫老辣不拘細謹,字勢欹側不求平正,揮運開闔之際,給人以極強的力度感。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的書法作品,於粗袍亂服之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齊白石像中國所有書法家一樣,都有一個出入古賢門庭的學書過程。如他所說:“書法得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與《天發神讖碑》的最多。寫‘何體’容易有肉無骨,寫‘李體’容易有骨無肉,寫金冬心的古拙,學《天發神讖碑》的蒼勁。”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書體應是行書與篆書,但行書終生未脫李北海形神,篆書至死未跳出《天發神讖碑》藩籬。當然,個別行書單字部首換上鄭板橋的寫法,如走之最為明顯。這倒有了變法的意識。篆書用筆上,改方起為圓起,尖收為平出,轉折加重頓筆,亦是其篆書的新格。

總體而言,白石老人的書法篆刻作品,充滿了平民意識與樸實健康的審美情調,於粗袍亂服之中,自然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