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性味歸經的評定依據和評定標準是什麼?

膽識過人當然品位出眾


每個藥物的治療作用,對臟腑經絡有明顯的選擇性,所謂歸經就是藥物發揮治療作用的具體部位。治某經或某幾經的病,就歸這經或這幾經。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統稱。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來確立的。因為經絡起著溝通人體表裡內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協調,發病時也相互影響。所以,表證可以影響到臟腑,裡證又可反映到體表。通過系統的歸納分析,四診合參,確定病變所在的臟腑經絡,通過藥物的治療作用,便可得出歸經所在。

  掌握歸經,有助於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但運用歸經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關係。由於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相互關聯,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往往不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還須注意,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再者,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後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佈。


生活中的鹹魚


中藥的性味歸經是什麼?

首先說明性味歸經是什麼?性味歸經是中醫長期實踐總結得來的理論。性: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味。歸經: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臟腑經脈的關係結合起來,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脈的病變起一定的治療作用。還需說明的是,除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之外,還有一部分性質平和,稱之為平性的藥物。由於平性藥物的作用沒有寒涼藥或溫熱藥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在習慣上仍叫做四氣。平性的藥物,因為它作用緩和,一般說來,不論是寒性的或熱性的病症,都可配合應用。

性味歸經是中藥的根本理論,把性味歸經搞明白了,這等於是學好了中醫一半的東西,用中藥就不用畏懼了。加上辨症施治,臨床就容易多了。

中藥的性味歸經的評定依據和評定標準是什麼?

味,就是藥物的滋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薑、麻黃)或辛涼(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發散、能解表。一般發汗的藥物和解氣的藥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緩和、滋補等作用。一般能調和藥性的藥物及滋補性的藥物,大都有甘味。如當歸、黃芪、熟地等。

  酸,有收斂作用。一般能夠止汗、止瀉等的藥物,大都帶有酸味。酸性中藥一般用於治療虛汗、虛瀉、滑精等症,如山茱芋、五味子、枸杞子都是酸味。

  苦,有瀉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熱、燥溼(指苦味燥性的藥物,能化去溼氣)、通洩等作用。一部分清熱藥和瀉下藥,多有苦味,如黃連,大黃;燥溼的藥如蒼朮,降氣平喘的藥如苦杏仁、川貝都是苦味。

  鹹,有瀉下、軟堅(能消散軟化堅硬的結塊)等作用。一般治療積塊的藥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療大便乾燥的藥如芒硝都是鹹味。

  此外,還有一種淡味。所謂淡味,就是淡而無味。如茯苓、通草等淡而無味之品,一般用於治療腎病,如水腫。

  以下資料摘自網絡

每個藥物的治療作用,對臟腑經絡有明顯的選擇性,所謂歸經就是藥物發揮治療作用的具體部位。治某經或某幾經的病,就歸這經或這幾經。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統稱。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來確立的。因為經絡起著溝通人體表裡內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協調,發病時也相互影響。所以,表證可以影響到臟腑,裡證又可反映到體表。通過系統的歸納分析,四診合參,確定病變所在的臟腑經絡,通過藥物的治療作用,便可得出歸經所在。

  掌握歸經,有助於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但運用歸經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關係。由於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相互關聯,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往往不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還須注意,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再者,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後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佈。


春風知道你


中藥的歸經,及四氣五味是根據人們日常中,根據該藥對人體作用所歸納,

四氣,是指該藥之性,如,寒,熱,溫,涼,四性藥在人體的的反應。如大黃可使人瀉下,體寒人微量可大瀉,火鬱腸熱便秘可清腸火,治其病。

肉桂,溫熱,入口時就口感有覺,餘類推,

五味,是,辛,甘,酸,苦,鹹,在舌中不同之感。其各味有獨特功能,如辛散,甘侯酸澀等,餘類推。

歸經是指藥的冶療作用,,,,,,,對不起,時間關係答不完整


用戶4582390813


這個問題設及兩個方面,一是這個標準是古人的還是現代人的?二,中醫基礎理論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五行,現在中醫很多問題說不清楚是搞中醫的人沒有把五行與其他相關知識的關係撕裸清楚,造成現在中醫如一堆亂麻。自然界有六氣風寒暑溼燥火,對應六味酸甜苦辣鹹淡,各分陰陽為十二。再敘述就要說五行與五味的關係,比如為什麼木對應酸?這些內容要是說清楚要用半天時間,總之一句話,中藥的性味歸經標準就是陰陽五行,不復雜,不理解只能說明你對中醫沒入門。


北京中醫胡說


中藥的性味歸經是通過觀察人體的反應來確定的。既有病人的人體反應,又有醫者的嘗藥試藥,所以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別把它當神話,這個方法在兩千年醫史中一直在使用,是長期實踐的出來的結論。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鹹五味是人為定義的分類法,其實依據和標準就是不同的人食用之後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