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到最後去哪了?

大才小哥


孫耀庭,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據說當時家裡窮沒錢養,所以他父親準備送他去宮裡當太監,孫耀庭也答應了,總比在家餓死強,但是到了宮裡詢問才知道,要宮裡的人幫其淨身的話還得出錢,問題是他父親連這個手術錢都出不起,所以最後決定父親親自操刀,孫耀庭膽戰心驚,一刀下去孫耀庭當時就昏睡過去了,等到第三天醒來的時候,自己已經是個太監了,當他聽到父親最後一句話“清朝已經亡了。”孫耀庭心如死灰。


(孫耀庭)

言歸正傳,說上面的話主要是為了闡述在秦朝到清朝,太監的入職一直都存在變化,到了清朝想要當太監已經有了極其嚴格的制度了,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的,除了要交錢,最主要的一點是必須從兒童階段開始就要被淨身,這個大家都明白,一是有的家庭條件差,無力撫養;二是兒童期間就淨身對他們的心理影響會降低。所以說很多太監進宮後大多是已經沒有親人了的。


而中國最後一批太監的去向也不同,因為每個太監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樣,去哪裡都是根據自身情況而定,但是根據以往歷史以及最後一批太監的流向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告老還鄉,親人團聚

這些太監是比較幸福的,因為他們還有家人,在宮裡的時候就跟家人一直有聯繫,雖說入宮做了太監,有的會被村裡人看不起,但是日子還是得過,親情還在,能團圓就好。


二:繼續留守或者京城買房

這樣的太監還是極少數的,他們可能得到了皇帝或者嬪妃的垂憐,自己在仕途上估計混的還可以,所以肯定攢下了不少錢,加上他們跟貴族的關係,在京城買房或者繼續給貴族家庭做做管傢什麼的,也算是衣食無憂了。

三:寺廟祠堂

這也是大多太監的選擇,他們孤身一人,舉目無親,寺廟祠堂就是他們最終的去處,因為他們無子嗣,所以互相照顧互相支持。



四:和宮女對食

也有一部分太監,在宮中就已經和宮女對食,也就是搭夥過日子的意思,在清朝滅亡之後,他們自然會相互扶持,找一深山或鄉村或家鄉,耕田織布,日子也過得逍遙自在。



據史料記載,中國很多太監最終都是埋在現在的中關村,在幾十年前,這裡是一片滿是墳地的荒地,當然還有一些北京的寺廟,去的最多的就屬萬壽興隆寺。像白雲觀、立馬關帝廟、褒忠護國祠等被太監們支助過的思念祠堂也是他們的去處。而《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還明確記錄了他們還成立了恩濟慈保古會,也就是專門收養宮中出來的太監的,類似現在的養老院,他們有專門的管理人員。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香港曾經有一部電影,叫做《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改編自一個叫孫耀庭的人所寫的自傳,而這個孫耀庭就是清朝的最後一批太監之一。太監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清朝滅亡後就消失了,那麼清末的最後一批太監出宮的晚年生活都是怎麼樣的呢。

孫耀庭曾經這麼回憶:“出宮之後,我們這批太監痛苦極了。一方面是生活無著,找不到工作,還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習慣紫禁城外面的社會生活。比如說,我們在大街上個廁所都成為問題,進男廁所呢,還是進女廁所? 在被逐出宮的太監中間,大約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財物,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蓋房,自立家業, 大部分的窮太監則流離失所。我同二十多個窮太監,最初住在北長街的興隆寺,一天吃兩頓飯。冬天,人家只管爐子不管煤,我們就得天天上街去,揀煤核來燒,在衣不禦寒的情況下,不生爐子可怎麼過呢?如果不是解放,我們這批生無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凍死在街頭垃圾箱邊。”

當年溥儀因為懷疑太監們監守自盜,偷盜宮裡的財物,所以下令把所有的太監都趕出宮,太監這個職業自此從歷史舞臺消失。

太監們被驅逐出去的時候按照級別給發了一筆遣散費。首領太監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監每個人就可憐了,只有20元。至於他們出宮後的生活,我們分開來講。

首先是職務高的、有錢的太監。

這些人平時在宮裡得寵,可以得到不少的賞賜。有很多職務的油水還特別多,比如負責採購的。其中很多人出宮前就都在北京置辦有了產業。除了衣食無憂,有的甚至還納了幾房小妾。比如慈禧跟前的紅人小德張。他出宮後經營了好幾家綢緞莊、當鋪。除了自己納妾,連他過繼來的兒子都有三個老婆。家裡面的僕人都有三十多個。不過解放後產業都被充公,淪落到了上街賣賣油炸果子。但是不管怎麼說,好歹落了個善終。

普通太監,手上稍微有點錢的。

太監們為了養老,曾經自發的組織了一個養老義會。就想點類似於現在的養老保險,這個最初是在明朝時候就有了。因為普通人都看不起太監,不願意接納他們。他們為了養老就集資建廟,出宮了以後就到廟裡生活。在宮裡的時候趁著能撈錢,就多攢點錢交給廟裡。這樣年紀大了出宮了就有了去處,不交錢的太監是沒資格到廟裡住的。現在北京周邊的很多寺廟最初就是太監們興建用來養老的,比如最出名的萬壽興隆寺。

這些太監們死後會被埋到一個專門屬於他們的墳場。現在大名鼎鼎的中關村以前就是一片墳地,埋的就都是這些太監。中關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中官既太監。

最後一部分,最窮的太監。

在任何時代,沒錢的人過的永遠都是最慘的,這些太監也不例外。很多太監在宮裡的時候被人欺負,職務上也撈不到什麼油水。一輩子沒攢到錢,以至於出了宮以後日子也非常悽慘。因為沒有錢交給養老義會,沒有地方住只能流落街頭。據記載,溥儀把太監們驅逐出宮後有大概三百多人淪落到街頭當乞丐。到了第二年這些人就少了一半,大部分被餓死凍死。

解放後的情況

到了解放後,還有不到十個太監健在。政府將他們接到一起進行贍養。每個人每月有16塊錢的補貼,識字有文化的還被安排了工作。孫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組去當出納,每月有35塊錢的工資,在當時可算是高薪了。

到了八十年代,還活著的太監就只剩下孫耀庭和馬德清兩個人了。政府又給他們安排了一個和尚去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1987年馬德清去世。1996年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去世。至此,最後的太監徹底從歷史舞臺消失。



漂浮菌


到1996年,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廷去世,也享年94歲,這一年,才是真正意義上中國宦官曆史的結束。

溥儀3歲登基時,紫禁城裡大概還有近千名太監,隨著皇帝退位,失去了權勢,雖然民國政府給予清皇室一定錢糧,但畢竟沒以前那麼有錢了,漸漸地,宮裡有些不老實的太監就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向宮外倒賣轉移珠寶翡翠等等,後來溥儀開始懷疑準備進行清點之時,這幫膽大包天的太監竟然一把火燒了建福宮,以毀滅證據。

溥儀忍無可忍,最後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監全部趕出宮,一個不留,不過,溥儀還是安排給了他們一筆遣散費,首領大太監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層的小太監也就20塊錢,然後,他們就出去了。

在民國時期,這幫太監分成三類,處於統治階層的總管太監,約有30多人,他們本身在宮內就有多年積累,他們大都留在了北京城裡,置辦田產屋宅,甚至還娶了老婆,過繼個孩子,日子過得相當不錯。普通太監大約有400人,他們就差多了,他們一般以寺廟為人生歸宿,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一般就會捐些錢財給寺廟,出宮後就到這些寺廟棲身,民國時,這些寺廟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們進寺廟之後,還要服多年勞役,並且行為點檢,才能被最終吸納。

以上2種太監還算有個歸宿,但第三類貧寒太監就很悲催了,他們連進寺廟的買路錢也沒有,也只有流落街頭的命了,這部分太監約有300多人,他們出宮之後就只能在北京街頭流浪,最後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被淹沒。

1949年建國後,政府在民間收集了還沒去世的近10個太監集中贍養,每月給與補助,根據他們的特長適當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孫耀廷,他被溥儀趕出宮後就寄居在寺廟裡,解放後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納,有補助,還有工資拿,政府還供應吃住等,這幾個太監日子過得還是很不錯的。

到了1982年,太監還剩下孫耀廷和馬德清,政府安也安排人照顧他們,到了1987年,91歲的馬德清去世,1996年,94歲的孫耀廷去世,從此,中國幾千年的宦官曆史真正走到了終點。


雲中史記


月黑風高放火夜,當今偽皇上溥儀正歡快的和大老婆婉容、二老婆文繡滾床單。屋外驟亮,到處都是歇斯底里的吼叫聲。溥儀披著衣服,呆呆的望著漫天火光,然後舉起手槍對準報信的太監。鏡頭切換到了一片煙氣森森的廢墟上。

以上為電影末代皇帝溥儀的片段,說得是清廷放古董寶物的建福宮半夜大火,無數件價值連城的皇家財物毀於一旦,單單融掉的金子殘渣,回爐再造都有三四百斤。

滾床單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建福宮大火是真的。那年1923年6月,離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強制驅離皇宮還剩一年多時間。清宮裡最後一批太監被裁撤也是發生在這一年,理由是溥儀覺得太監是大火的始作俑者,皇宮寶物眾多,太監們監守自盜後又害怕東窗事發,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燒掉藏寶庫毀屍滅跡。

7月16日,溥儀打電話讓堂弟溥佳進宮,力排眾議,宣佈了裁撤太監出宮的命令。此次驅逐太監700多名,限定當天全部出宮。北京有親戚朋友的投奔親戚朋友,沒有的太監暫時被到北京地安門大街雁翅樓內落腳(現在為中國書店),由內務府分發遣散費後各自回鄉。(遣散費首領太監一人200元,普通太監一人20元。當時已經為民國。)

據溥佳回憶,當晚乾清門聖旨下達後,太監們咒罵、哭嚎,現場狀況悽慘不忍直視。700多人的太監隊伍,幾小時內便盡數被人從皇宮趕了出去。除了有家的,一部分到了廟裡,還有300多人去了臨時安置處雁翅樓。之後半年多時間,太監們屢次被軍警驅逐,直到1924年,太監們才被全部驅逐出北京。

關於這些太監後來的真正去處,大致有兩個確切地方。

1、回鄉。

太監這種職業,也是有地區性供給的。比如,山東自古大蔥有名,所以種大蔥的人就多。古代,直隸河北是太監的主要出產地。青縣、河間、涿縣、大城等河北各縣區。例如,李蓮英就是河北大城縣的,明朝的魏忠賢是河北肅寧縣的。那些被驅逐出皇宮的落魄太監,差不多都是這些地方出生,所以多數被民國政府遣返回了原籍。

2、去寺院。

每類弱勢群體都有互助協會,太監也不例外。太監的協會叫——太監養老義會。清末,入會的太監繳納80塊錢,三年後,便可去養老義會下轄的寺廟養老,管吃管住。有錢的甚至可以當方丈,如果老太監們連80塊錢的入會費都拿不出來,就只能流落街頭餓死了。

注:

溥儀遣散的太監並不是皇宮全部,他給五個宮各留了20名太監,以此來伺候主子們日常生活。後來由於皇宮太大,溥儀又召回了100多名太監伺候皇室的吃喝拉撒。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強制趕出宮,這些太監也就各奔東西了。具體去處無非也是如上那幾個地方。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何況更加冷血無情的清宮。清朝最後一批被溥儀驅逐的太監,可能是太監出現以來,下場最慘的一批。


老四有顆後槽牙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中國最後的一批太監,大抵應該是清末的那一批太監。清帝遜位以後,他們又幹嘛去了呢?

1912年,隆裕太后做了溥儀的主,宣佈退位,封建王朝宣佈終結。但是,在《優待條例》裡面,紫禁城依然是小朝廷,皇帝和太后的日常起居依然由原來的奴婢和僕人照料,也就是宮女和宦官。

也就是說,在清朝作為一個政權結束以後,這些宦官依然在宮中服務,直到1924年馮玉祥打開紫禁城的大門,把溥儀轟了出去。中國再也沒有皇帝這個說法了,溥儀也不能再有一大堆人伺候了。

而後,這些太監們也都失了業,但並沒有因此淪為赤貧。因為清廷對內侍的薪水還是比較優厚的,再加上他們自己從宮裡面連偷帶拿順出來的東西,足夠讓他們過上頂級寓公的日子了。

看過《霸王別姬》的應該都記得,那個從宮裡面退出來的公公,家裡之豪奢是讓“角兒們”都羨慕的,像他這樣的宦官,還有很多。比如說著名的“小德張”,民國二年出宮後,就去了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簡出,不問政事,廣置田產。



青言論史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指的是末代皇帝溥儀時期在宮裡當值的太監們。

1922年,宮中太監有1137名,到了1924年,溥儀將大批太監遣散,宮中只剩下200名左右的太監,主要在太妃們和皇后身邊伺候。

溥儀遣散太監

辛亥革命之後,皇宮再也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宮裡的太監,有很多開始尋思逃走。但對於窮苦人家的孩子來說,入宮做太監依然是一條重要的謀生渠道,所以,有的千方百計的逃走,有的想方設法的進去。到了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但依舊住在紫禁城中。

原則上皇宮已經不允許再招太監,但還是有太監被送進宮中。這其中就有孫耀庭。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講述,1922年,尚有太監1137名。

隨著局勢的變化,人們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宮中一片混亂,太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偷盜,他們開鎖砸窗進入庫房偷盜,時不時有火警,還有行兇事件。有的太監居然在外面開起了古玩店,這讓溥儀很憤怒,追查毫無結果,溥儀開始下令清點財務,結果在1924年6月27日的夜裡,建福宮發生火警,燒了個精光。過了不久,無逸齋再次發生火警,溥儀越發心慌,他悄悄偷聽太監們的談話,他覺得太監們想要謀害他。接下來的一起行兇案讓溥儀敏感的神經再也無法平靜,事件的起因是有個太監因為被人告發,捱了總管太監的責罰,於是這個太監在一大清早潛進了告發人的房間,用刀猛戳告發人的臉,隨後逃得無影無蹤。

由此溥儀想到自己曾無數次虐待太監們,他們會不會向他舉起屠刀呢?於是整天提心吊膽,睡覺的時候在床邊放棍子,讓婉蓉給他守夜等等,但這究竟不是長久之計,過了幾天他終於下決心遣散太監。

這次遣散並沒有趕走所有的太監,太妃們和皇后婉蓉身邊還留了差不多200名伺候,這些留下來的太監就等著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離開。

那麼溥儀時期的這些太監離開了皇宮,離開了皇室成員身邊,又去了哪裡呢?太監是有嚴格等級的:總管太監、首領太監、一般太監。他們離開了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壤以後,其結果也不盡相同。


上層太監

上層太監的代表就是隆裕太后身邊的小德張,這些太監除了例銀外,還有各種名目的收入。八個字來介紹小德張,那就是“貴敵王侯,富埒天子”,他先是獲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後成為隆裕太后身邊的大總管,基本算是權傾一時,在他還在宮中的時候,什麼古玩店,絲綢店都已經開了起來。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後,小德張就離開了皇宮去了天津租界區,先是在法租界蓋了一座別墅,後來賣出去,又在英租界蓋了一座,找了幾個姨太太,買了一大批奴僕,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據說他總折磨自己的姨太太們,有一個跑去巡捕房尋找庇護,卻被送回來,被小德張打死了事。小德張有錢的那段日子是囂張的很的。

如小德張這般的太監找不出幾個來,但有錢的也不少,置點田產,弄個“像模像樣”的家,後半生還算不錯。

中層太監

中層太監的代表算是孫耀庭,孫耀庭是1916年進的宮,後來成為婉蓉身邊的太監,後來,溥儀去了長春做偽滿洲國皇帝,孫耀庭還去伺候過溥儀,不過後來孫耀庭患病,就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孫耀庭住到了萬壽興隆寺,這裡是出宮太監的一個居所,要交納一部分銀兩才能住進去,抱團生活。實際上太監們還在宮中當值的時候,在宮外就有團體組織,用來解決老年生活和殯葬問題。

這部分太監出錢置買房產,然後租出去,這樣來維持他們在寺裡的生活,但長期下去也不是長法,有的還要出去撿廢品垃圾度日。

底層太監

這是最可憐的,他們沒有多少銀子,出宮後沒有收留地,就算是老家也回不得,一是沒有勞動能力幹不了重活,每頓飯白白多了一副碗筷,二是受不了村裡人的指指點點、冷嘲熱諷。

他們只能乞討,或者到大戶人家家裡去做奴僕,最後難逃餓死的下場。

解放後,政府發給存世的太監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費,幫助他們找工作,孫耀庭就曾做過出納,每月有三十五的工資,這讓一輩子沒有尊嚴的太監們過上了激動幸福的生活。

1996年,孫耀庭去世,時年94歲,世間再無一個太監。


蕭曉四姑娘



說起“中國最後一批太監”,我們無從得知這一批裡有多少人,但我們知道這其中的一個叫孫耀庭的人,因為他寫了一本自傳《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一直活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最後在1996年,以94歲的高齡去世了,這應該算是太監的結局裡最好的了。

說到中國的最後一批太監們,正是被大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給趕出了紫禁城,從此,太監這一職位也就走入了中國歷史。


那這些太監們離開紫禁城,走入社會後,都是怎麼生活的呢?


在孫耀庭的自傳裡,有過如下的描述:太監們出宮後,因為身份的原因,被人看不起,所以也無法找到正兒八經的工作,再加上從前都是在宮裡伺候主子,生活單一,如今一下子步入社會,環境不一樣,適應能力弱,導致有些太監根本無法接受當下的生活。再加上太監們也分三六九等,一些有家底的太監們,出來後,置辦了自己的房子,而沒有家底的太監們,則只能四處流浪,尋找落腳點,而這些四處流浪的太監們最後只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從孫耀庭的自傳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倘若太監自身有一些銀兩,那麼出來後,就會生活的好一點,倘若太監本身就很窮,那出來基本上就沒什麼辦法可以生活。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到這些太監們出宮後的生活方式主要分以下幾種:


1、富有的太監,生活不是問題

我們從電視劇裡就已經看到,太監因職位的高低,領取的薪水也不一樣,職位越高的太監,除去本來的薪水,當然也會得到主子們的各種賞賜,再加上有些職位也有不少油水可撈,因此,這些太監出宮後,手裡闊綽,可以置辦一些產業,翻身當家做主人。比如當時的太監小德張,出宮後置辦了好幾個當鋪和錢莊,不僅自己鈉了妾,家裡還有好多的僕人,儼然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富人,雖說後來他的所有產業都被充公,但至少出來的生活還是不錯的。


2、中產階級,小康水平

除去特別富有的,接下來就是說富不富。說窮不窮的太監們了,這些人雖說手上沒多少錢,但這些人都知道積少成多,於是這些太監們就自己出錢,共同組建了廟宇,而這些廟宇也就是離開皇宮後,他們的住所。因此,這些中產們至少離開皇宮後無需露宿街頭。

3、窮苦大眾,生活艱難

無論什麼群體,無論什麼時候,有富有,就有貧窮,而貧窮的人大多是最悲慘的,太監也不例外,在皇宮裡就是最下等的太監,薪水低的可憐,也沒油水可撈。離開皇宮,自己的積蓄根本無法支撐自己的生活,因此,只能慢慢的留宿街頭,當然也有一些太監會繼續去到大戶人家打工,或者去到富有的太監家打工,繼續做奴才,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綜上,題主提到的太監們最後的下場,我個人覺得也就上述三種了。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太監和中國“硅谷

北京的中關村,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和清華、北大等一大批名校,號稱“中國硅谷”。但是,如果時間撥回到百十年前,這裡沒有高科技,沒有碼農,沒有互聯網,只有不少小小的廟庵和野墳。這裡也不叫“中關村”,而叫“中官村”。中官者,太監也。

太監們也會更新換代,到了年老體衰之時,一般都來中官村,在小廟中養老,彼此相依為命,死了就地掩埋。

1996年,曾經伺候過宣統皇帝的太監孫耀庭在廣化寺歸西。他的死標誌著太監的歷史從此落幕,這之後,世間再無太監。

清朝最後一批太監最後有三種歸宿:

混的好的,有錢有房甚至有勢力。比如電影《霸王別姬》裡的張公公錢多朋友多,路子寬,玩的野,能追戲子,還好男風,實在是個極品。現實中,比如大太監李蓮英,慈禧死後,他出宮也很是風光,房產無數,財寶多多,給他過繼來的四個養子每人40萬兩白銀,另加一袋珠寶。

命好的,回到老家,還有親屬養老,當然,一般也得有點家產,要不然,誰會白養這麼個不男不女的有辱門風的玩意兒。這類太監當然是很幸運的,起碼還是老有所養,不至於流落街頭。

最慘的

,是那種老無所依,又沒有攢下幾個錢的,只能淪為赤貧,或者就去中關村,當然不是做碼農,只能乾點雜活,混口飯吃,等死而已。

總體來說,他們都是些可憐之人,身體殘缺,心理變態,一旦出宮,身無長技,大部分人只能苟延殘喘,等著被埋入亂墳崗子。


飲水君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去哪裡了?在下有這麼幾個分析。

成為了“正常”的普通人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中比較出名的莫過於孫耀庭,其出名的原因是他寫的自傳講述他的太監生活。他在一番顛沛流離之後也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不像之前在皇宮裡面身份卑微,這種情況的應該不止他一個。


經商

有頭腦的太監自古就不缺乏,既然太監這個職業不僅後繼無人而且已經倒閉了。有頭腦的當然也會想著新的人生,這時候有點錢的太監可能會去經商,只不過那個年代戰爭不斷,所以之後的命運也還是堪憂的。

還是伺候人

比如當年溥儀在偽滿洲國充當傀儡皇帝的時候,太監當然也就少不了。所以應該還是有一批太監還是雪藏一段時間後繼續了自己的職業,只是最後偽滿洲政權垮臺之後,估計又是各奔東西了。應該也有太監就給當時的富貴人家當管家之類的也不是不可能,或者還是伺候自己的主子。


淡看天上月


孫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國最後一位太監,是天津市靜海區西雙塘村人。

他講述了他成為太監“淨身”的經過,及一些在當時絕對不能外傳的宮中秘事。太監是我國封建社會獨特的產物,在我國曆史上存在了兩千多年。

太監是宮裡人,能在皇上面前走來走去,在外人看來,不一般的大臣還要神氣。河北省的靜海縣很窮,窮人想出頭,進宮當太監是一條捷徑。

到了90年代,孫耀庭雖然身體還算硬朗,思維也還清楚,但他畢竟是已年滿90的老人。國家為了他的安全和健康,把他作為重點保護人物,規定須經有關部門批准,才能會見國內外的來訪者。

在北京廣化寺內,他種種花草,練練書法,打發著為時或許不會太多的歲月。90歲時,他為友人所寫的一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的對聯,也許能表達出他現時的心境。 1996年,“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