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大才小哥


孙耀庭,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据说当时家里穷没钱养,所以他父亲准备送他去宫里当太监,孙耀庭也答应了,总比在家饿死强,但是到了宫里询问才知道,要宫里的人帮其净身的话还得出钱,问题是他父亲连这个手术钱都出不起,所以最后决定父亲亲自操刀,孙耀庭胆战心惊,一刀下去孙耀庭当时就昏睡过去了,等到第三天醒来的时候,自己已经是个太监了,当他听到父亲最后一句话“清朝已经亡了。”孙耀庭心如死灰。


(孙耀庭)

言归正传,说上面的话主要是为了阐述在秦朝到清朝,太监的入职一直都存在变化,到了清朝想要当太监已经有了极其严格的制度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除了要交钱,最主要的一点是必须从儿童阶段开始就要被净身,这个大家都明白,一是有的家庭条件差,无力抚养;二是儿童期间就净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会降低。所以说很多太监进宫后大多是已经没有亲人了的。


而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去向也不同,因为每个太监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样,去哪里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但是根据以往历史以及最后一批太监的流向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告老还乡,亲人团聚

这些太监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家人,在宫里的时候就跟家人一直有联系,虽说入宫做了太监,有的会被村里人看不起,但是日子还是得过,亲情还在,能团圆就好。


二:继续留守或者京城买房

这样的太监还是极少数的,他们可能得到了皇帝或者嫔妃的垂怜,自己在仕途上估计混的还可以,所以肯定攒下了不少钱,加上他们跟贵族的关系,在京城买房或者继续给贵族家庭做做管家什么的,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三:寺庙祠堂

这也是大多太监的选择,他们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寺庙祠堂就是他们最终的去处,因为他们无子嗣,所以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四:和宫女对食

也有一部分太监,在宫中就已经和宫女对食,也就是搭伙过日子的意思,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们自然会相互扶持,找一深山或乡村或家乡,耕田织布,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



据史料记载,中国很多太监最终都是埋在现在的中关村,在几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满是坟地的荒地,当然还有一些北京的寺庙,去的最多的就属万寿兴隆寺。像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祠等被太监们支助过的思念祠堂也是他们的去处。而《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还明确记录了他们还成立了恩济慈保古会,也就是专门收养宫中出来的太监的,类似现在的养老院,他们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羽评历史


香港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人所写的自传,而这个孙耀庭就是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之一。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清朝灭亡后就消失了,那么清末的最后一批太监出宫的晚年生活都是怎么样的呢。

孙耀庭曾经这么回忆:“出宫之后,我们这批太监痛苦极了。一方面是生活无着,找不到工作,还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习惯紫禁城外面的社会生活。比如说,我们在大街上个厕所都成为问题,进男厕所呢,还是进女厕所? 在被逐出宫的太监中间,大约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财物,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盖房,自立家业, 大部分的穷太监则流离失所。我同二十多个穷太监,最初住在北长街的兴隆寺,一天吃两顿饭。冬天,人家只管炉子不管煤,我们就得天天上街去,拣煤核来烧,在衣不御寒的情况下,不生炉子可怎么过呢?如果不是解放,我们这批生无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冻死在街头垃圾箱边。”

当年溥仪因为怀疑太监们监守自盗,偷盗宫里的财物,所以下令把所有的太监都赶出宫,太监这个职业自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太监们被驱逐出去的时候按照级别给发了一笔遣散费。首领太监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监每个人就可怜了,只有20元。至于他们出宫后的生活,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是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

这些人平时在宫里得宠,可以得到不少的赏赐。有很多职务的油水还特别多,比如负责采购的。其中很多人出宫前就都在北京置办有了产业。除了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纳了几房小妾。比如慈禧跟前的红人小德张。他出宫后经营了好几家绸缎庄、当铺。除了自己纳妾,连他过继来的儿子都有三个老婆。家里面的仆人都有三十多个。不过解放后产业都被充公,沦落到了上街卖卖油炸果子。但是不管怎么说,好歹落了个善终。

普通太监,手上稍微有点钱的。

太监们为了养老,曾经自发的组织了一个养老义会。就想点类似于现在的养老保险,这个最初是在明朝时候就有了。因为普通人都看不起太监,不愿意接纳他们。他们为了养老就集资建庙,出宫了以后就到庙里生活。在宫里的时候趁着能捞钱,就多攒点钱交给庙里。这样年纪大了出宫了就有了去处,不交钱的太监是没资格到庙里住的。现在北京周边的很多寺庙最初就是太监们兴建用来养老的,比如最出名的万寿兴隆寺。

这些太监们死后会被埋到一个专门属于他们的坟场。现在大名鼎鼎的中关村以前就是一片坟地,埋的就都是这些太监。中关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中官既太监。

最后一部分,最穷的太监。

在任何时代,没钱的人过的永远都是最惨的,这些太监也不例外。很多太监在宫里的时候被人欺负,职务上也捞不到什么油水。一辈子没攒到钱,以至于出了宫以后日子也非常凄惨。因为没有钱交给养老义会,没有地方住只能流落街头。据记载,溥仪把太监们驱逐出宫后有大概三百多人沦落到街头当乞丐。到了第二年这些人就少了一半,大部分被饿死冻死。

解放后的情况

到了解放后,还有不到十个太监健在。政府将他们接到一起进行赡养。每个人每月有16块钱的补贴,识字有文化的还被安排了工作。孙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组去当出纳,每月有35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算是高薪了。

到了八十年代,还活着的太监就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两个人了。政府又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和尚去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1987年马德清去世。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去世。至此,最后的太监彻底从历史舞台消失。



漂浮菌


到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去世,也享年94岁,这一年,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宦官历史的结束。

溥仪3岁登基时,紫禁城里大概还有近千名太监,随着皇帝退位,失去了权势,虽然民国政府给予清皇室一定钱粮,但毕竟没以前那么有钱了,渐渐地,宫里有些不老实的太监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向宫外倒卖转移珠宝翡翠等等,后来溥仪开始怀疑准备进行清点之时,这帮胆大包天的太监竟然一把火烧了建福宫,以毁灭证据。

溥仪忍无可忍,最后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监全部赶出宫,一个不留,不过,溥仪还是安排给了他们一笔遣散费,首领大太监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层的小太监也就20块钱,然后,他们就出去了。

在民国时期,这帮太监分成三类,处于统治阶层的总管太监,约有30多人,他们本身在宫内就有多年积累,他们大都留在了北京城里,置办田产屋宅,甚至还娶了老婆,过继个孩子,日子过得相当不错。普通太监大约有400人,他们就差多了,他们一般以寺庙为人生归宿,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一般就会捐些钱财给寺庙,出宫后就到这些寺庙栖身,民国时,这些寺庙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们进寺庙之后,还要服多年劳役,并且行为点检,才能被最终吸纳。

以上2种太监还算有个归宿,但第三类贫寒太监就很悲催了,他们连进寺庙的买路钱也没有,也只有流落街头的命了,这部分太监约有300多人,他们出宫之后就只能在北京街头流浪,最后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被淹没。

1949年建国后,政府在民间收集了还没去世的近10个太监集中赡养,每月给与补助,根据他们的特长适当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孙耀廷,他被溥仪赶出宫后就寄居在寺庙里,解放后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纳,有补助,还有工资拿,政府还供应吃住等,这几个太监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

到了1982年,太监还剩下孙耀廷和马德清,政府安也安排人照顾他们,到了1987年,91岁的马德清去世,1996年,94岁的孙耀廷去世,从此,中国几千年的宦官历史真正走到了终点。


云中史记


月黑风高放火夜,当今伪皇上溥仪正欢快的和大老婆婉容、二老婆文绣滚床单。屋外骤亮,到处都是歇斯底里的吼叫声。溥仪披着衣服,呆呆的望着漫天火光,然后举起手枪对准报信的太监。镜头切换到了一片烟气森森的废墟上。

以上为电影末代皇帝溥仪的片段,说得是清廷放古董宝物的建福宫半夜大火,无数件价值连城的皇家财物毁于一旦,单单融掉的金子残渣,回炉再造都有三四百斤。

滚床单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建福宫大火是真的。那年1923年6月,离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强制驱离皇宫还剩一年多时间。清宫里最后一批太监被裁撤也是发生在这一年,理由是溥仪觉得太监是大火的始作俑者,皇宫宝物众多,太监们监守自盗后又害怕东窗事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烧掉藏宝库毁尸灭迹。

7月16日,溥仪打电话让堂弟溥佳进宫,力排众议,宣布了裁撤太监出宫的命令。此次驱逐太监700多名,限定当天全部出宫。北京有亲戚朋友的投奔亲戚朋友,没有的太监暂时被到北京地安门大街雁翅楼内落脚(现在为中国书店),由内务府分发遣散费后各自回乡。(遣散费首领太监一人200元,普通太监一人20元。当时已经为民国。)

据溥佳回忆,当晚乾清门圣旨下达后,太监们咒骂、哭嚎,现场状况凄惨不忍直视。700多人的太监队伍,几小时内便尽数被人从皇宫赶了出去。除了有家的,一部分到了庙里,还有300多人去了临时安置处雁翅楼。之后半年多时间,太监们屡次被军警驱逐,直到1924年,太监们才被全部驱逐出北京。

关于这些太监后来的真正去处,大致有两个确切地方。

1、回乡。

太监这种职业,也是有地区性供给的。比如,山东自古大葱有名,所以种大葱的人就多。古代,直隶河北是太监的主要出产地。青县、河间、涿县、大城等河北各县区。例如,李莲英就是河北大城县的,明朝的魏忠贤是河北肃宁县的。那些被驱逐出皇宫的落魄太监,差不多都是这些地方出生,所以多数被民国政府遣返回了原籍。

2、去寺院。

每类弱势群体都有互助协会,太监也不例外。太监的协会叫——太监养老义会。清末,入会的太监缴纳80块钱,三年后,便可去养老义会下辖的寺庙养老,管吃管住。有钱的甚至可以当方丈,如果老太监们连80块钱的入会费都拿不出来,就只能流落街头饿死了。

注:

溥仪遣散的太监并不是皇宫全部,他给五个宫各留了20名太监,以此来伺候主子们日常生活。后来由于皇宫太大,溥仪又召回了100多名太监伺候皇室的吃喝拉撒。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强制赶出宫,这些太监也就各奔东西了。具体去处无非也是如上那几个地方。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更加冷血无情的清宫。清朝最后一批被溥仪驱逐的太监,可能是太监出现以来,下场最惨的一批。


老四有颗后槽牙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中国最后的一批太监,大抵应该是清末的那一批太监。清帝逊位以后,他们又干嘛去了呢?

1912年,隆裕太后做了溥仪的主,宣布退位,封建王朝宣布终结。但是,在《优待条例》里面,紫禁城依然是小朝廷,皇帝和太后的日常起居依然由原来的奴婢和仆人照料,也就是宫女和宦官。

也就是说,在清朝作为一个政权结束以后,这些宦官依然在宫中服务,直到1924年冯玉祥打开紫禁城的大门,把溥仪轰了出去。中国再也没有皇帝这个说法了,溥仪也不能再有一大堆人伺候了。

而后,这些太监们也都失了业,但并没有因此沦为赤贫。因为清廷对内侍的薪水还是比较优厚的,再加上他们自己从宫里面连偷带拿顺出来的东西,足够让他们过上顶级寓公的日子了。

看过《霸王别姬》的应该都记得,那个从宫里面退出来的公公,家里之豪奢是让“角儿们”都羡慕的,像他这样的宦官,还有很多。比如说著名的“小德张”,民国二年出宫后,就去了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广置田产。



青言论史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指的是末代皇帝溥仪时期在宫里当值的太监们。

1922年,宫中太监有1137名,到了1924年,溥仪将大批太监遣散,宫中只剩下200名左右的太监,主要在太妃们和皇后身边伺候。

溥仪遣散太监

辛亥革命之后,皇宫再也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宫里的太监,有很多开始寻思逃走。但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入宫做太监依然是一条重要的谋生渠道,所以,有的千方百计的逃走,有的想方设法的进去。到了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但依旧住在紫禁城中。

原则上皇宫已经不允许再招太监,但还是有太监被送进宫中。这其中就有孙耀庭。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讲述,1922年,尚有太监1137名。

随着局势的变化,人们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宫中一片混乱,太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偷盗,他们开锁砸窗进入库房偷盗,时不时有火警,还有行凶事件。有的太监居然在外面开起了古玩店,这让溥仪很愤怒,追查毫无结果,溥仪开始下令清点财务,结果在1924年6月27日的夜里,建福宫发生火警,烧了个精光。过了不久,无逸斋再次发生火警,溥仪越发心慌,他悄悄偷听太监们的谈话,他觉得太监们想要谋害他。接下来的一起行凶案让溥仪敏感的神经再也无法平静,事件的起因是有个太监因为被人告发,挨了总管太监的责罚,于是这个太监在一大清早潜进了告发人的房间,用刀猛戳告发人的脸,随后逃得无影无踪。

由此溥仪想到自己曾无数次虐待太监们,他们会不会向他举起屠刀呢?于是整天提心吊胆,睡觉的时候在床边放棍子,让婉蓉给他守夜等等,但这究竟不是长久之计,过了几天他终于下决心遣散太监。

这次遣散并没有赶走所有的太监,太妃们和皇后婉蓉身边还留了差不多200名伺候,这些留下来的太监就等着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离开。

那么溥仪时期的这些太监离开了皇宫,离开了皇室成员身边,又去了哪里呢?太监是有严格等级的: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一般太监。他们离开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后,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上层太监

上层太监的代表就是隆裕太后身边的小德张,这些太监除了例银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收入。八个字来介绍小德张,那就是“贵敌王侯,富埒天子”,他先是获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后成为隆裕太后身边的大总管,基本算是权倾一时,在他还在宫中的时候,什么古玩店,丝绸店都已经开了起来。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小德张就离开了皇宫去了天津租界区,先是在法租界盖了一座别墅,后来卖出去,又在英租界盖了一座,找了几个姨太太,买了一大批奴仆,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据说他总折磨自己的姨太太们,有一个跑去巡捕房寻找庇护,却被送回来,被小德张打死了事。小德张有钱的那段日子是嚣张的很的。

如小德张这般的太监找不出几个来,但有钱的也不少,置点田产,弄个“像模像样”的家,后半生还算不错。

中层太监

中层太监的代表算是孙耀庭,孙耀庭是1916年进的宫,后来成为婉蓉身边的太监,后来,溥仪去了长春做伪满洲国皇帝,孙耀庭还去伺候过溥仪,不过后来孙耀庭患病,就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孙耀庭住到了万寿兴隆寺,这里是出宫太监的一个居所,要交纳一部分银两才能住进去,抱团生活。实际上太监们还在宫中当值的时候,在宫外就有团体组织,用来解决老年生活和殡葬问题。

这部分太监出钱置买房产,然后租出去,这样来维持他们在寺里的生活,但长期下去也不是长法,有的还要出去捡废品垃圾度日。

底层太监

这是最可怜的,他们没有多少银子,出宫后没有收留地,就算是老家也回不得,一是没有劳动能力干不了重活,每顿饭白白多了一副碗筷,二是受不了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冷嘲热讽。

他们只能乞讨,或者到大户人家家里去做奴仆,最后难逃饿死的下场。

解放后,政府发给存世的太监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费,帮助他们找工作,孙耀庭就曾做过出纳,每月有三十五的工资,这让一辈子没有尊严的太监们过上了激动幸福的生活。

1996年,孙耀庭去世,时年94岁,世间再无一个太监。


萧晓四姑娘



说起“中国最后一批太监”,我们无从得知这一批里有多少人,但我们知道这其中的一个叫孙耀庭的人,因为他写了一本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后在1996年,以94岁的高龄去世了,这应该算是太监的结局里最好的了。

说到中国的最后一批太监们,正是被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给赶出了紫禁城,从此,太监这一职位也就走入了中国历史。


那这些太监们离开紫禁城,走入社会后,都是怎么生活的呢?


在孙耀庭的自传里,有过如下的描述:太监们出宫后,因为身份的原因,被人看不起,所以也无法找到正儿八经的工作,再加上从前都是在宫里伺候主子,生活单一,如今一下子步入社会,环境不一样,适应能力弱,导致有些太监根本无法接受当下的生活。再加上太监们也分三六九等,一些有家底的太监们,出来后,置办了自己的房子,而没有家底的太监们,则只能四处流浪,寻找落脚点,而这些四处流浪的太监们最后只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从孙耀庭的自传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倘若太监自身有一些银两,那么出来后,就会生活的好一点,倘若太监本身就很穷,那出来基本上就没什么办法可以生活。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这些太监们出宫后的生活方式主要分以下几种:


1、富有的太监,生活不是问题

我们从电视剧里就已经看到,太监因职位的高低,领取的薪水也不一样,职位越高的太监,除去本来的薪水,当然也会得到主子们的各种赏赐,再加上有些职位也有不少油水可捞,因此,这些太监出宫后,手里阔绰,可以置办一些产业,翻身当家做主人。比如当时的太监小德张,出宫后置办了好几个当铺和钱庄,不仅自己钠了妾,家里还有好多的仆人,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富人,虽说后来他的所有产业都被充公,但至少出来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2、中产阶级,小康水平

除去特别富有的,接下来就是说富不富。说穷不穷的太监们了,这些人虽说手上没多少钱,但这些人都知道积少成多,于是这些太监们就自己出钱,共同组建了庙宇,而这些庙宇也就是离开皇宫后,他们的住所。因此,这些中产们至少离开皇宫后无需露宿街头。

3、穷苦大众,生活艰难

无论什么群体,无论什么时候,有富有,就有贫穷,而贫穷的人大多是最悲惨的,太监也不例外,在皇宫里就是最下等的太监,薪水低的可怜,也没油水可捞。离开皇宫,自己的积蓄根本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因此,只能慢慢的留宿街头,当然也有一些太监会继续去到大户人家打工,或者去到富有的太监家打工,继续做奴才,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综上,题主提到的太监们最后的下场,我个人觉得也就上述三种了。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太监和中国“硅谷

北京的中关村,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和清华、北大等一大批名校,号称“中国硅谷”。但是,如果时间拨回到百十年前,这里没有高科技,没有码农,没有互联网,只有不少小小的庙庵和野坟。这里也不叫“中关村”,而叫“中官村”。中官者,太监也。

太监们也会更新换代,到了年老体衰之时,一般都来中官村,在小庙中养老,彼此相依为命,死了就地掩埋。

1996年,曾经伺候过宣统皇帝的太监孙耀庭在广化寺归西。他的死标志着太监的历史从此落幕,这之后,世间再无太监。

清朝最后一批太监最后有三种归宿:

混的好的,有钱有房甚至有势力。比如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公公钱多朋友多,路子宽,玩的野,能追戏子,还好男风,实在是个极品。现实中,比如大太监李莲英,慈禧死后,他出宫也很是风光,房产无数,财宝多多,给他过继来的四个养子每人40万两白银,另加一袋珠宝。

命好的,回到老家,还有亲属养老,当然,一般也得有点家产,要不然,谁会白养这么个不男不女的有辱门风的玩意儿。这类太监当然是很幸运的,起码还是老有所养,不至于流落街头。

最惨的

,是那种老无所依,又没有攒下几个钱的,只能沦为赤贫,或者就去中关村,当然不是做码农,只能干点杂活,混口饭吃,等死而已。

总体来说,他们都是些可怜之人,身体残缺,心理变态,一旦出宫,身无长技,大部分人只能苟延残喘,等着被埋入乱坟岗子。


饮水君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去哪里了?在下有这么几个分析。

成为了“正常”的普通人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中比较出名的莫过于孙耀庭,其出名的原因是他写的自传讲述他的太监生活。他在一番颠沛流离之后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不像之前在皇宫里面身份卑微,这种情况的应该不止他一个。


经商

有头脑的太监自古就不缺乏,既然太监这个职业不仅后继无人而且已经倒闭了。有头脑的当然也会想着新的人生,这时候有点钱的太监可能会去经商,只不过那个年代战争不断,所以之后的命运也还是堪忧的。

还是伺候人

比如当年溥仪在伪满洲国充当傀儡皇帝的时候,太监当然也就少不了。所以应该还是有一批太监还是雪藏一段时间后继续了自己的职业,只是最后伪满洲政权垮台之后,估计又是各奔东西了。应该也有太监就给当时的富贵人家当管家之类的也不是不可能,或者还是伺候自己的主子。


淡看天上月


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是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人。

他讲述了他成为太监“净身”的经过,及一些在当时绝对不能外传的宫中秘事。太监是我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产物,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

太监是宫里人,能在皇上面前走来走去,在外人看来,不一般的大臣还要神气。河北省的静海县很穷,穷人想出头,进宫当太监是一条捷径。

到了90年代,孙耀庭虽然身体还算硬朗,思维也还清楚,但他毕竟是已年满90的老人。国家为了他的安全和健康,把他作为重点保护人物,规定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会见国内外的来访者。

在北京广化寺内,他种种花草,练练书法,打发着为时或许不会太多的岁月。90岁时,他为友人所写的一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的对联,也许能表达出他现时的心境。 1996年,“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