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躬耕之爭,到底誰是誰非?

浪漫的銀杏葉


我覺得回答問題要客觀公正,多多相信歷史地理學家的論斷,比如司馬遷、習鑿齒、裴松之、譚其驤等等名家的史記記錄和論斷,普通民眾多要虛心學習研究,聽從名人的主流注釋,畢竟他們高屋建瓴,博學多研。

這個問題,也是我正想道出了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漢代歸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劃歸襄陽。漢代的荊州治所在襄陽,現在的南陽市區範圍即是漢代的宛城(漢代南陽郡治所在),古南陽不等於宛城,即古南陽不等於現在南陽市,古南陽的範圍的確很大,延伸到河南和湖北很多地方,現在很多地方劃歸湖北了(比如湖北的隨州、棗陽、襄陽縣、老河口、谷城、十堰)等等,地理區域犬牙交錯,不斷變化,故出現了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遂北周後屬襄陽的論斷。古今地名對比一下簡單明瞭,通俗易懂。

1990年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了不想讓南陽民間對這樣的爭論再繼續下去,欣然題詞,大意是“諸葛亮躬耕地於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的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以後遂屬襄陽”,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認可,發表在《文匯報》。南陽民間人士提出不同意見,譚其驤致信《南陽日報》主編、文化權威,南陽市著名作家周熠,說旅遊和歷史研究不同,要尊重歷史真相,南陽現在有元明清古蹟,可以發展武侯祠紀念地。目前為止周熠和南陽方面沒有回應,官方和文化名人對正確主流躬耕地註釋的隆中的認可。

1996年5月28日中國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學家們在北京開相關專題會定論(網可查,這是國家權威部門舉辦的;現還想推翻此者去找這些專業人士)在今襄陽市郊的隆中(古南陽郡鄧縣隆中,襄陽城西二十里處)並由中央廣播臺廣泛宣傳了,這基本成了官方的觀點。

這裡不想過多找歷史文獻記錄,躬耕隆中在歷史記錄上傳承有序,文化名人在客觀的肯定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這裡專門挑選有代表性的人物題詞註釋,再重複交代一下隆中的歷史和名家註釋題詞圖片(比如國家領導人和歷史地理學家,文化巨匠),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教授方北辰(具體可以搜搜視頻看看)也明確指出具體位置,圖片供大家欣賞欣賞,簡單明瞭,更加有說服力,不必要咬文嚼字。如果宛城(現在的南陽市區)也想宣揚是諸葛亮躬耕地,可以找出諸葛亮去過宛城的歷史記錄,和歷史地理大家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註釋和大家分享一下未嘗不可。具體在什麼地方請大家明辨。











風度飄飄hr


諸葛亮在其千古名篇《出師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這是有關諸葛亮躬耕地的最早,最原始,最可信的記載。


(南陽武侯祠內雕刻岳飛手書《出師表》的三絕碑:名相諸葛亮作文,名將岳飛手書,雕刻家、名匠李發祥雕刻

湖北宜昌西陵峽內長江南岸的黃陵廟,保存有諸葛亮修繕黃陵廟而作《黃陵廟記》: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背景石碑拍於2013年,,前景是石碑旁邊的文字介紹,右下角文字後添加)。


歷史上首次後人憑弔諸葛亮的記載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蜀記》收錄鎮南將軍劉弘命李興做《祭諸葛丞相文》:

上文中於“沔之陽”(漢水北)憑弔諸葛亮,距離諸葛亮去世只有幾十年,是最具有史學價值的資料。它告訴我們,研究諸葛亮躬耕地,得在“沔之陽”(漢水北)!至於一些“乖舛”異說,不妨看看北師大曹文柱先生的一段話:

我們不妨在再來看一看秦漢時期,漢水二岸的地理:

一直一來,關於諸葛亮躬耕南陽並沒有異議,古人歌頌,紀念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文章詩篇也很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等等。

晉代詩畫石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清朝末年,南陽方城拐河鎮群眾,在灃河淤沙中發現一塊晉代詩畫石,上半部刻有《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諸葛亮畫像。該詩畫石現保存在拐河鎮高中院內。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學多才,功勳卓著。他在《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說:“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臥龍”,因劉備“三顧而許以驅馳”,於是“翼扶劉氏,纘承舊服,結吳抗魏,擁蜀稱漢”。

《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內,諸葛亮孔明躬耕地。”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的歷史地理專著,該志書卷30南陽府《山川》條中稱:“臥龍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該志書在卷30南陽流寓條又稱:“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

南陽武侯祠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內古木參天、碑廊參差,文化厚重!

國家審定的中學教課書,明確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


權威的史學家,中國秦漢史學會會長王子今、史學大家史念海、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學部委員王震中,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學部委員劉慶柱等,都著文支持諸葛亮躬耕南陽。


諸葛亮輔佐劉備前,隱居求志,躬耕南陽十年,這段佳話自諸葛亮《出師表》問世以來,都沒有異議,但是近二三十年來,不斷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解讀。

一九九三年,襄陽《隆中志》編者丁寶齋在《文史哲》雜誌發表“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居”:

丁寶齋寫到:《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與其叔父“來到了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看到此處,關注諸葛亮躬耕文化的專家學者不僅大吃一驚:怎麼不記得《隆中志》有此記載,難道是自己才疏學淺?有心人找來《三國志》一探究竟:

天哪,那來的“後玄卒,諸葛亮就到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作為《隆中志》的主編,丁寶齋當屬襄陽一代文人,難道?也許?或者?可能?怎麼會。。。。。。

1996年7月20日,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的旗手朱大渭在《人民日報》第6版發表了《商潮中的“名人效應”與歷史科學的真實性——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爭論評說》一文,其中提到“國務院批准建設部、文化部公佈襄樊為重點文化名城(國發[1986]104號文)及發佈隆中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發[1994]4號)文件中,都明確地指出襄樊市古隆中為諸葛亮躬耕地。

這又讓關注諸葛亮躬耕文化的專家學者大吃一驚:難道國務院也出來為“襄陽隆中”站臺?好在這些文件都不難找到,就找來學習學習吧!一看原文件,問題來了:

國發[1994]4號文件是“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與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國發[1986]104號文,,其實就是《1986年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知》,決不是朱大胃文中所說的“國務院批准建設部、文化部公佈襄樊為重點文化名城”(是一批城市,決不是真對襄樊!)文件中屬於國務院的意見僅有以下內容:“ 同意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報告》,現轉發給你們,請研究執行。通讀全文找不到“明確地指出襄樊市古隆中為諸葛亮躬耕地”的含義!

到過襄陽隆中的,可以在隆中景區看到一通碑刻:

猛一看,這是名人給景區的題詞,有題詞、有簽名,有日期。那麼真相又是什麼呢?原來1999年5月27日某領導視察二汽後順便到隆中景區參觀,臨別應邀寫“‘諸葛亮故居“,可最後也只簽了個名(大字):

X X X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於古隆中諸葛亮故居。

後來,襄樊隆中景區竟不顧事實,把這個簽名進行修剪並製作如上圖石碑樹立在隆中景區(見上圖),在碑上還不忘留下當事人的名字,以求長久。(相片部分人名字作了適當技術處理)

其中在孫楚寅(已經被判刑17年 見《檢察日報》2005年8月19日)的運作下,襄樊市有關領導五上北京做出版社工作(見 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報》《“隆中對”復出的背後》一文),炮製出所謂南陽就是今天襄陽隆中之說,一度甚囂塵上!試圖把隆中狸貓換太子,糊弄成秦漢時期南陽的轄地。

隆中本是位於漢水南、襄陽市西郊山中的一個小村子,明清時期建有紀念諸葛亮的一些設施(國務院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認定,襄陽隆中是明清建築)。


眾所周知,秦漢時期,漢水南北分屬南郡和南陽郡。漢水南的隆中是不歸漢水北的南陽郡管轄的。隆中位於漢水南,與漢水北的南陽郡沒有任何隸屬關係。自然不可能是諸葛亮口中“躬耕”的南陽!

事實上,就連二十多年前襄陽官方編輯的《襄陽縣誌》也明確記載,秦漢時期漢水南歸襄陽管轄,漢水北歸南陽鄧縣管轄。下面是正規出版的襄陽縣誌摘錄:


《襄陽縣誌》第34頁,關於襄陽的歷史沿改:

從上述文字,我們不難看出,秦設立南郡,漢水以南,包括襄陽西的古廬,屬於南郡,漢水以北,包括古鄧屬於南陽郡。今天的襄陽隆中不論當時屬於襄陽還是古廬,都不屬於漢水北的古漢水北的鄧,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南陽”從來就不包括隆中。

《襄陽縣誌》第35頁關於漢水南 南陽郡鄧縣的鄧縣的歷史沿改:

如果我們視諸葛亮的原話於不顧、視歷史記載和專家學者的論證於不顧、視邏輯情理於不顧,一味地臆想、猜測,甚至為了一己之私而歪曲事實,必然會重蹈孫楚寅的覆轍!

當然,我們相信多數專家學者,包括湖北,甚至襄陽學者,是尊重歷史真實的!


來看看湖北王雄先生的文章:


再看看,為襄陽隆中景區作規劃設計的中國園林學會常務理事孫筱祥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

再來看看襄樊市隆中景區管委會主任於襄生編輯的《隆中志》125頁所收錄的史籍:

襄陽《隆中志》明明白白記載,真正的諸葛亮躬耕時的草廬,就在離南陽城七里的臥龍崗!

我們也認為,襄陽隆中儘管是明清以來的建築,儘管不是諸葛亮十年躬耕被劉備三顧之處,但是明清時期建有紀念諸葛亮的設施,經過近現代建設,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建設,也頗具規模,作為紀念諸葛亮精神的場所,作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當地人休閒娛樂場所,也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零品公僕


關於躬耕地,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只提到一個大概範圍“躬耕於南陽”即南陽郡。具體是南陽郡哪裡,並沒有詳說。

最早提到隆中的是西晉《蜀記》雲:“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那麼這裡的隆中在那兒呢?根據南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在介紹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居時說“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正史《晉書》也說“西晉劉弘鎮襄陽,密子興在(劉)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唐吳從政《襄沔記》也說:“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以上史料都證明劉弘在鎮守襄陽時參觀的諸葛亮故居隆中,地址無疑就是襄陽附近的隆中。這是最早指明諸葛亮故居在隆中的記載。

到了東晉,世居襄陽的歷史學家習鑿齒在史書《漢晉春秋》中說“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亮家於南陽郡鄧縣,距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是最早最明確關於劉備三顧地的記載。

此後不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每所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

酈道元寫地理志以嚴謹和講究實地考察著稱。他在水經注中詳細介紹了隆中與漢江,樂山,襄陽的地理位置,還有習鑿齒從來沒有提到的樂山和梁甫吟的故事,很顯然這是他經過調查後才得出的結論,而不是照抄自習鑿齒!

南朝裴松之注《三國志》在“躬耕隴畝”之後做註釋,引用了《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郡鄧縣,距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是歷史上最早關於諸葛亮躬耕地具體地點的記載,就是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郡鄧縣隆中的亮家”,即以後的襄陽隆中。

從以上史料可知,最早的諸葛亮故居,最早的劉備三顧地,最早的諸葛亮躬耕地具體地點都是“襄陽西二十里的南陽郡鄧縣隆中”即今天的襄陽隆中!

歷代南陽地方誌都承認躬耕地,三顧地,諸葛亮故居在襄陽隆中。

如,明嘉靖《鄧州志》就同意習鑿齒的說法,說“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說“亮三國志卷三十五有傳,魏略曰亮在荊州遊學,每晨夜常抱膝長嘯。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清乾隆《新野縣誌》“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清光緒《南陽縣誌》說“按南陽有諸葛忠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賜廟學、祭品、碑而名益著,或謂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水經注謂沔水經亮舊宅是也。”又說“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又有“南陽府城西五里,臥龍岡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隆中)實在其界故也。”以上南陽方面歷史資料也都認可了襄陽隆中為躬耕地的說法。

綜上可知,歷史記載最早的諸葛亮家,最早的三顧地,最早的躬耕地都是襄陽隆中!南陽地方誌也都認可襄陽隆中!襄陽隆中是真躬耕地無疑!那南陽臥龍崗是什麼呢?引用《清光緒南陽縣誌》的說法就是“南陽祀侯固宜歷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隆中並稱,於以見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舉,莫敢廢況。”原來臥龍崗只不過是模仿襄陽隆中的紀念地而已!


裸奔的蝸牛3548


當然湖北襄樊是“李鬼”!

1、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的清清楚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可見諸葛亮躬耕地是“南陽”。

可是湖北襄樊磚家以“躬耕隆中”為前提,把諸葛亮說的“南陽”篡改為“襄陽”。

2、為了變諸葛亮說的“南陽”為“襄陽”,湖北襄樊磚家篡改歷史、製造歷史,無惡不作。

(1)襄陽妄自尊大。南陽,湖北襄陽一帶——2003年人教版教科書

(2)襄陽賣身求榮。襄陽當時屬南陽,所以襄陽是躬耕地。

(3)襄陽割地求榮。襄陽城西20裡“隆中”屬南陽,所以隆中是躬耕地。

(4)襄陽勾引南陽郡鄧縣,讓南陽郡鄧縣跨越樊城?跨越漢江、跨越萬山,強姦襄陽,生出“孽子”——隆中。


斷鷹攀崖


三國有南陽郡,宛城只是一個郡政府所在地,一個城池。諸葛亮說的南陽就是指的南陽郡,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郡,帶一個“郡”文章顯得不押韻。再說,隋朝宛城才更名南陽縣,所以時間差上不存在“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南陽之說。習鑿齒距離諸葛亮死後一百年,不存在誤傳。一個百歲老紅軍,雖然可以給五代孫子講真實長征故事。習鑿齒幾代是朝廷高官,三國曆史是很清楚明瞭的。荊州七郡沒有襄陽郡,襄陽郡是曹操把劉備諸葛亮追殺到江夏,佔領襄陽城後才成立的新郡。所以,後稱荊襄九郡之說。隆中在諸葛亮出山之前是屬於南陽郡鄧縣的,諸葛亮寫回憶錄是如實說的。

水鏡先生黃承彥和馬謖





襄陽論語


《三國志》是正史,記錄了諸葛亮隨從父諸葛玄投奔了劉表,劉表在襄陽,既然在劉表手下做事,家就會在襄陽城附近,諸葛亮姐弟們也在襄陽學習生活,把那些否認諸葛亮在襄陽生活過的人打了很響一記耳光;漢之南陽郡下轄三十七縣,其中山都縣,漢陰縣皆在漢江南岸,給那些口口聲聲南陽郡只管漢江以北預以有力回擊。南陽市在漢代叫宛縣,宛縣就是南陽是很不科學的。今天能否用北京等同中國?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嫁給襄陽兩家豪門,諸葛亮娶襄陽姑娘黃月英,諸葛亮的親朋好友皆落戶襄陽,說明諸葛亮的生活圈在襄陽。有人說諸葛亮遊學於襄陽,躬耕於南陽,諸葛亮一家襄陽城處生活的好好的,叔叔死了就去300裡外,舉目無親的宛城有勃於常理,關鍵是如果諸葛亮在南陽宛城生活十年,不可能宛一個同學,一個朋友都沒有,而歷史沒諸葛亮生活在宛的記錄。《隆中對》諸葛亮本人說"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說明宛不在劉表控制之下,而實際上是在曹操控制之下,公元196年-199年南陽郡北部戰爭頻繁,魯陽戰,穰縣戰、宛城戰,張濟戰死,張繡接著戰,而荊州政府襄陽卻很平靜,諸葛亮不致於去宛縣找死。南陽人天天罵習鑿齒,因為習是襄陽人,習把諸葛亮的情況講的最清楚,我不相信1700年前的習鑿齒知道今天襄陽和南陽會爭躬耕地,比習還早的《魏略》也記錄了諸葛亮隱居於襄陽附近,《魏略》作者魚先生是是西安人,《蜀記注》的作者裴松也非襄陽人,《水經注》作者酈道元也非襄陽人,《資政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應該是河南人,皆說諸葛亮在襄陽。`隨朝開皇年間,廢除了南陽郡,置義陽郡,把宛縣更名為南陽縣,這才後來混亂的根源,因此諸葛亮的確切地是"南陽郡鄧縣隆中”。


提醒辣語


要弄清躬耕地問題,需要從習鑿齒的話入手,

“襄陽說”的鐵證是魏晉時期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習鑿齒這些論述漏洞百出,前後矛盾,其實就是偽證。

先了解三國和晉代南陽郡與襄陽的關係。

查閱百度百科和360百科詞條“南陽郡”,瞭解南陽郡和襄陽的關係可知:

秦朝時,南陽郡管轄過襄陽。

西漢時,南陽郡和南郡以漢水為界,襄陽和隆中在漢水之南,襄陽屬於南郡已經與南陽無關。這一點晉代襄陽學者習鑿齒在著書中有過這樣的論述,習鑿齒也承認漢水為南陽郡和南郡的分界。

東漢時期,已經有襄陽郡,南陽郡和襄陽郡平起平坐,襄陽眼皮下的隆中當然屬於襄陽了。否則,隆中是一塊飛地。

三國兩晉後,南陽郡地盤不斷縮小,南陽郡更不會管理襄陽了,隆中屬於襄陽,與南陽毫不相干了!

三國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對南陽襄陽的概念應該清清楚楚,不至於連家住哪裡都糊糊塗塗!如果真是家在襄陽隆中沒必要說成南陽,和諸葛亮同時代的龐統家在襄陽東十里,為啥龐統不對外稱家在南陽?三國時代更多的襄陽名人不稱南陽人?唯獨偏偏諸葛亮一人稱南陽?何況諸葛亮身為國家總理,堂堂副國級領導人把襄陽隆中說成敵佔區南陽管轄,是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好像我們把釣魚島說成尖閣群島一樣!

因此沒有必要懷疑他的出師表。所以《出師表》完全是“南陽說”的一個鐵證。

諸葛亮去世後一百年的習鑿齒時代,南陽襄陽界限更加清晰,習鑿齒對諸葛亮的論述完全不應該存在含糊不清!

如果習鑿齒真的認為諸葛亮是襄陽的隆中,直接“亮家於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沒必要畫蛇添足加上“南陽之鄧縣” 加上“南陽”只能說明習鑿齒不敢否認諸葛亮和南陽的關係。 加上“鄧縣”目的是把隆中扯上,把水攪渾!

其實晉代南陽鄧縣完全管不住隆中,鄧縣到隆中一百公里,鄧縣不可能越過漢水,越過樊城管轄隆中!(樊城有古鄧城,和南陽鄧縣今鄧州市不一回事) 加上“鄧縣”荒誕至極,這分明是習鑿齒自扇耳光!

習鑿齒如此荒誕,如此前後矛盾,無非千方百計想把諸葛亮說成是襄陽人,所以就製造一句非常矛盾狗屁不通的一句話,為南陽襄陽製造一個爭論的話題。

“襄陽說”也未必要感謝習鑿齒,為何習鑿齒要加上“南陽之鄧縣”?沒有這幾個字,才能真正撇清和南陽關係,這幾個字恰恰暴露他的不自信,這幾個字叫“此地無銀三百兩”。

假如沒有這幾個字,“襄陽說”不就更加理氣直壯嗎?“襄陽說”如何解釋這個大漏洞?

另外《出師表》不容懷疑,如果諸葛亮家真在襄陽隆中,把自己家鄉說成敵人魏國佔領的南陽,也是一種賣國行為,等於現代中國人把釣魚島叫做尖閣群島一樣,諸葛亮身為國家總理副國級領導不會如此糊塗?

所以筆者認為習鑿齒在挑起南陽襄陽躬耕地紛爭上是罪魁禍首。好似乎他比諸葛亮還清楚諸葛亮家在哪裡?

習鑿齒極不嚴肅的論述,對後世影響很大,以至於一些文人和著書中大量引用,包括南陽明代以後的地方誌受到誤導,以謬傳謬,徹底把躬耕地問題搞得烏煙瘴氣!延續幾百年的躬耕地之爭,南陽襄陽兩地文人的口水仗皆由他引起,習鑿齒充分發揮了歷史攪屎棍的作用。

至於說諸葛亮朋友圈多為襄陽人是因為歷史上南陽襄陽之間聯繫較多,現代的襄陽方言和河南接近,河南豫劇在襄陽很受歡迎!新野有諸葛莊,南陽周邊好多地方都有諸葛亮的傳說,說明諸葛亮出山前躬耕於南陽,活動範圍遍佈南陽,新野,襄陽之間,諸葛亮和襄陽也不是沒一點關係。

筆者通過大家討論覺得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無誤,襄陽也曾留下諸葛亮的足跡。有爭論也是好事,讓大家對諸葛亮有更多的瞭解。

本頭條號“南陽玉雕發佈”,已經發表幾篇有關躬耕地的原創文章,也受到好的反響,歡迎對躬耕地辯論有興趣朋友關注本號,歡迎襄陽朋友指正!


南陽玉雕發佈




躬耕之爭誰是誰非,應該由早期的權威性史書說話。

官史《蜀記》載劉弘至隆中,命秘書李興寫祭書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登隆山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李興把諸葛亮故鄉的位置寫的清清楚楚,“沔之陽″即漢水以北。“隆山″,我國最早詞典《爾雅.釋山》記“宛中→隆″。“宛中″即宛中丘,《左傳》載:由於申國(南陽)、鄧國受楚國威脅,申侯、鄧侯求助於鄭伯和齊侯,於隱公十年1月聚會於“中丘″(臥龍崗),2月諸巨頭在鄧簽署共盟協議。由於宛中丘兼俱典型的山貌態徵,被《爾雅》收入釋山篇,故又叫“隆山″。隆山就是諸葛亮的故鄉。南陽臥龍崗必中。

再看襄陽帶引號“隆中"。出自民間人氏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號曰隆中″。“號曰″在古代用於新名字誕生所用。且不在沔之陽,不符合早期《蜀記》所載,位於沔之陰。

另外襄陽無西,萬山為界論,又被《水經注》所記的“沔水又東逕襄陽縣北。沔水又東逕萬山北″打破。一個民史(野史)所述,同時被兩個官史所排斥,它的正當性存在很大疑問。

因此說南陽隆山與襄陽隆中,誰是誰非,不言自明。結論是襄陽隆中在偷《蜀記》所載的南陽隆山隆中之名,為贗品。


千萬千千萬


今天是大年初一,閤家團圓的日子。希望大家珍視親情,享受花好月圓、良辰美景!如果一定要在此時辨論這個千年疑案,也請大家發言時少些戾氣,多點包容!

國家承認的古隆中‘’諸葛亮故居博物館‘’和南陽臥龍崗武侯祠,都不必然等同於真實躬耕地。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支持認定隆中或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的直接證據。最接近躬耕地真象的第一手史料當數諸葛亮親述:一、《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二、《黃陵廟記》:‘’僕躬耕南陽之畝……‘’

這個‘’南陽‘’到底在哪裡?史家在千年爭議中形成兩說——襄陽說和南陽說,兩說各尋依據,可惜都缺第一手證據;在缺少直接證據的情況下,爭議必然會持續存在下去。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某地做為爭議一方,通過官方推動方式,數次運作由特定專家參與的研討會,在沒有任何新物證出現的情況下,炮製出‘’諸葛亮躬耕地只能是隆中‘’的排他性結論,對外大肆宣揚誤導公眾認知;然而此‘’結論‘’來路不正、經不起推敲,唬人一時唬不了一世;不但對釐清爭議無助益,而且嚴重汙染學術環境,挑起地域矛盾。看似精明強勢,實為智商掉線,貌似當時主事者未得善終,令人扼腕。

正本溯源,諸葛亮躬耕地望原本是學術爭議,現在是時候讓它遠離利益糾葛,再次迴歸學術範籌了;果任由挾帶地域情緒的網上論戰,演化成兩地網友互黑互懟互掐的地域罵戰,絕非兩地之福。

那些為在網上為了給己方吶喊助威,口無遮攔地攻擊理性發貼者人身、地域的某說網友,請繼續你的表演,蠻橫粗暴只能暴露虛妄與怯懦。


看不慣別人,是自身修養不足;真正的自信者,不需要強加給大眾任何謊謬信號。人類每次正視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進步。

在這裡真誠祝福兩說網友:

新春快樂、閤家團圓、狗年旺旺!

謝謝大家。


望峰鳶


真的永遠假不了。南陽祖宗編的《明鄧州志》《明嘉靖南陽府志》《清新野志》《清光緒南陽縣誌》說躬耕地是在襄陽隆中和今天南陽的孫子說“躬耕地在臥龍崗”,這兩者之間總有一個是假的,總有一個是篡改歷史!你認為哪個是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