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越多,孩子越差嗎?

奕珊4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李妍瓊:

現在家庭裡面基本上是一個孩子或者是兩個孩子,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保障有餘、方法欠妥。許多家長感到付出的越多,收穫的越少?!也就是管的越多,孩子越差。

正確理解孩子的感受

昨天下午去超市購物,聽到一個接近兩歲男童孩子大嗓門的哭訴聲:“我就要小熊餅乾”。 奶奶發聲:小熊餅乾個頭太小,你又不會抓,弄得到處都是,難以收拾……咱們去買“奧利奧”餅乾,孩子頓時躺地打滾…… 這種情景在有孩子的家庭裡是司空見慣,忽略孩子的需求,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

這位奶奶的做法與大多數家長一樣,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只能與家長建立起了心靈層面的“隔離帶區域”。就像鹽鹼地種莊稼,基本顆粒無收。

分清楚是“管”還是“控制”

“管”體現出來的是:溫暖陪伴、合情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反過來的“控制”’體現出來的是:家長用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還要求孩子無條件接納自己的觀點。多麼明顯的“控制”。

認知協調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家長常常不能這樣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確保孩子認知協調一致很重要,當我們大腦中有兩種不同認知的時候,會感到很不舒服。

就如同一個人愛喝碳酸飲料有害健康,又看到碳酸飲料不利於健康的宣傳,就覺得不舒服。這種情況有兩種解決辦法:改變自己內部認知,比如不喝碳酸飲料。尋求外部支持,比如碳酸飲料酸甜可口。

但是,外部支持理由太充分的情況下,人的內部認知不會改變。 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以引導和教育為主,嚴與松要得當。

當作為家長,要有意識保護好孩子的主觀和客觀世界認知的一致協調性,自然也就避免了管的越多,孩子越差的情況出現。

為了更好的服務頭條讀者,歡迎加入頭條讀者微信交流群,討論、學習、共同成長,詳詢請發私信。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究竟是什麼使家長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懶散的怪圈?以下三種“管”,極易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沒有責任感,鬆懈懶散,家長朋友們快來對照著看看,自己是否“躺槍”了呢?

1 .過度干預

過度干預,會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許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甚至上中學之後,仍然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仍然像對待幼兒期的孩子一樣“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從收拾書包、整理房間這些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學習細節,比如何時開始預習複習、報什麼課外班等,無不參與、無不干預,有時甚至直接替孩子作決定。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變得不愛動腦,懶得思考,懶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鍛鍊和提高。

2 .過度獎勵

過度獎勵,會破壞孩子的內在積極性。有些家長秉持“少批評多表揚”的教育理念,認為表揚和獎賞能夠讓孩子更自信、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殊不知,獎勵用得不對,也會產生負面效果。家長如果總是將獎勵作為激發孩子做事的手段,孩子以後做任何事都會渴望得到獎勵,就不會重視做事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也不會徹底地投入,進而對某種行為或學習逐漸失去內在的動力和積極性。

3 .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會剝奪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擔心孩子餓著不惜追著孩子餵飯;因為孩子哭鬧就給孩子買不需要的玩具;因為怕孩子燙著、怕孩子摔碎碗碟就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家長一心愛子心切、護子心切,殊不知,在這樣無微不至的關心和保護中,孩子漸漸失去了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負責的機會。

以上三種“管”法比較典型和普遍,容易導致孩子拖沓、懶散、缺乏責任心。怎麼辦?我建議您可以這樣“管”:

1.多放手,培養孩子自主意識

家長要逐漸對孩子放手,對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見,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給他們嘗試錯誤、並改正錯誤的機會。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先由父母協助、指導和督促,逐漸過渡到由孩子自主安排、自主完成。這樣能使孩子獲得自我控制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管理的決心和意志。急於插手、急於糾正,就會使孩子思想上和行動上都產生依賴感,不願也不敢探究未知的事物。

2.不放任,樹立孩子規則意識

對孩子充分信任和放手,重視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獨立思考,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可以我行我素,也不意味著對規則的輕視和拋棄,而是允許孩子擁有有限的自由。家長要給孩子明確自主的範圍,什麼是可以適當放寬的,什麼是需要限制的,什麼是必須嚴格遵守的。比如作息,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確定能夠保證孩子充足睡眠的上床時間和起床時間,絕對禁止因為賴床而上學遲到。如果放縱下去,精神狀態就會出現問題,變得懶散和無所謂,更不可能勤奮和刻苦了。因此,家長要加強監督,和學校密切配合,幫助孩子強化規則意識和日常規範,養成良好習慣,讓孩子明白“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3.巧獎勵,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家長要多使用內部獎勵,少使用外部獎勵。孩子通過積極地探究和了解周圍世界,由此產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對孩子獎賞,此時家長如果能夠及時肯定、及時鼓勵並給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這種獎勵就是內在獎勵。相反,家長為了讓孩子做某事而給予物質上的承諾和獎賞,就是外部獎勵。比如,晨跑時家長鼓勵孩子堅持跑完1000米,並在跑完後肯定孩子有毅力、能吃苦,就是一種內部獎勵。如果家長承諾孩子跑完1000米就可以買一雙新跑鞋,就是一種外部獎勵。這種獎勵變成了賄賂和交換,它削弱了孩子自身的能動性,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覺得自己的行為是由這些報酬和獎勵引起的,孩子會更多地關注行為的結果而忽略行為本身,很容易對某種行為或學習逐漸失去興趣。

4.正歸因,引導孩子承擔責任

要進行內部的、積極的歸因,不要外部的、消極的歸因。有些孩子考試沒考好,回到家就抱怨某老師不會教,或是說自己不是學習的料,這就是典型的外部的、消極的歸因,這種歸因方式往往會造成推卸責任、逃避現實的不良影響。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認真、努力與否等,是個人自己可以調節控制的因素,這種歸因不但是一種內部歸因,也是一種積極歸因,這樣的孩子學習動力必然是充足的,偶爾成績不如意也會在日後積極作出調整。孩子出現外部、消極歸因的苗頭,家長一定要高度敏感並及時引導,不能任由孩子推諉責任,否則孩子的責任心會逐漸淡漠,慢慢變得對自己的學習也不想上心、不願負責了。


以上四種“管”法,家長可以嘗試使用,但我始終認為,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育兒真理,每一種方法對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建議家長在充分了解、尊重孩子個性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管”孩子。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育兒之路遇到什麼難題,歡迎隨時關氵主達膚人,教你輕鬆帶娃!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生完寶寶之後臉上長了點…點…儘早尋求達膚人幫助。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本來滿臉辬點的我,如今在達膚人的幫助下解決了面子上的問題!願您把孩子“管” 得朝氣蓬勃,充滿向上的生機與活力!


Mika米卡丘


家長管得越多,孩子不一定差,但肯定會受到影響。

舉個真實的例子,大姐家的老大從小就特別優秀。為此,做生意的大姐為了孩子去更好的學校讀書,放棄自己在縣裡的生意,去市裡給孩子當陪讀。在市裡的學區房裡,大姐全身心投在孩子身上。


因為認識的人寥寥無幾,大姐哪也不去,一心一意陪孩子,整天圍著孩子轉,丟了自己。她覺得自己放棄了一切,來到陌生的環境陪讀,自然希望孩子成績優異,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可是市裡競爭那麼激烈,孩子不能每次都考前幾名,所以一旦孩子取得不理想的成績,大姐就崩潰了,對孩子嚴加指責,久而久之,孩子對她非常的反感。孩子跟大姐頂嘴,甚至出走。大姐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這樣付出到底是為了什麼?雖然孩子的成績還不錯,但是親子關係一度不太好。

有了這個教訓之後,生下二寶後,大姐不再包辦他的一切,遇到什麼事情都讓孩子拿主意。可這個孩子卻跟老大完全不同,大概是從小給他獨立的空間吧,他處事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在外常常打電話回來,跟大姐商量應該怎樣決定。


所以,管的多,孩子不一定會差,但是他絕對會受到影響。

管的多,柔弱的孩子,自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受到影響,讓他對大人形成依賴。遇到個性強的孩子,直接就是叛逆。

所以,管孩子要把握一個度。對他,既不能像對待你的附屬品一樣嚴加控制。也不能,任由他如野草一般放養。不管孩子,那叫放縱,而不是放養。


睿媽愛育兒


管的越多,不見得孩子越差,就算是管的越少,孩子也不一定優秀,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孩子的優秀是需要家長用心栽培的,不是單純管出來的!



1.發現孩子做錯事情,就得教育,教育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分析原因給孩子聽,然後聽取孩子意見,用這種交心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和改正,並牢記在心!



2.不要過於干涉孩子,孩子大了,就會有自己的小想法,只要不是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利的,家長就不要過於干涉!讓孩子自由發揮他(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3.多和孩子聊天,家長耐心的和孩子聊天,能夠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只要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的指導一些生活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小問題。



4.不要高高在上,過於嚴厲,和孩子有時候可以做個朋友,一起玩遊戲一起說悄悄話,這樣的活動對孩子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情感,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而不是一味的用嚴肅的態度對孩子要求這兒要求那兒!



每個孩子的是優秀的,只是家長們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孩子的童年是開心美好的,不要讓父母的管、管、管而束縛了孩子的天真和童趣,教育是要分方法的,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找到針對自己孩子最適合的教育方法!


家有子子


管得越多,孩子越差嗎?

首先從標題來說比較寬泛,因為管教也是需要根據孩子具體的發展階段做相應的管教。

第一階段:2-6歲

這個階段的管教更多的是管好父母自己,孩子需要的是尊重,鼓勵,關愛。

而且孩子是非常依賴父母的,孩子的語言發展、思考力發展、習慣培養以及性格發展等等大部分都是從父母那邊學過來的,可以說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榜樣,標杆。

第二階段:7-12歲

這個階段孩子父母少管教,但要關注、引導。再說一遍要關注、學分巧妙引導!

(關注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狀況,出現偏差,父母做好功課,巧妙引導)

這時,孩子是一個矛盾體,孩子對父母屬於又很依賴,又想剝離開父母依賴的階段。孩子的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快速發展且複雜多變的。

所以,作為父母自己也很複雜,管的多呢?怕孩子叛逆;管少了,孩子又怕學壞或者該學習的年齡沒有好好的學習,浪費寶貴的青春年華。

這個階段父母多陪伴更實在一點,因為再過幾年,想陪伴孩子,孩子都不願意了。

第三階段:13歲之後父母還要管教嗎?

管教肯定要的,但問題是管教的效果非常有限,因為上初中的小孩子自我意識,獨立意識非常的強,甚至有些都不想父母管教了。

所以,父母孩子更多的是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關注孩子發展,不管是側面還是正面。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慧爸談育兒


很多時候,家長髮現,自己羨慕的那個孩子,活在朋友圈,他的名字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主動,作業認真完成,業餘學游泳、練鋼琴、騎單車,活力四射。反觀自己家孩子,總是讓人大失所望。


明明自己也下了功夫、花了時間和精力管孩子,可是孩子總是懶懶散散,作業敷衍拖延,報個興趣班三分鐘熱度便吵著鬧著不願意去,甚至每天按時起床都變成一件麻煩事。


於是家長們陷入了一個怪圈:管得越多,孩子越懶散。


1. 管孩子,不能過度


有一句老話叫做“皇帝不急太監急”,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常常上演:


早晨上學都快遲到了,家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孩子依然慢條斯理起床,磨磨蹭蹭洗漱;


到了夜晚做作業到10點多,家長急著催孩子趕緊寫完睡覺,擔心睡眠不足,孩子依舊我行我素,能拖一會是一會。


孩子懶散、拖延的壞習慣,很多時候源自父母管的過度。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度干預,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卻表現得比孩子還急,一直催促著、控制著孩子的節奏。


對孩子干涉過多,會使他逐漸產生依賴性,認為反正做不好或做不完都有爸爸媽媽幫他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懶散的性格。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當孩子想嘗試自己做一件事時,總是以"你還小,這種事還做不了"阻止孩子,甚至會覺得他做的不夠好或是動作太慢,乾脆代替孩子把事做完。


過度保護,打擊了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孩子缺少體驗成功的機會,慢慢會覺得自己是沒用的、差勁的,喪失自信心。


對父母的依賴、遇事畏難不敢嘗試、缺乏上進心,逐漸就演變成懶散的性格。


成長路上,孩子逐漸獨立是不可替代的過程,父母不能越俎代庖。


錢志亮工作室


兩代人之間,即使在感情上親密無間,也會存在價值觀上的衝突,父母的許多教誨,在父母看來都是真理,在孩子眼裡卻是落伍的,是陳舊和老土的代名詞。他瞧不起老一輩的觀念,卻又不得不接受,內心的抗拒油然而生。
父母總是習慣於支配,但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獨立的過程,也就是擺脫這種支配的過程。一方面是支配,一方面是擺脫支配,這兩者必然產生衝突。
在動物界,它們都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這種衝突,有的是孩子一長大就離開父母,從此互不干擾,矛盾自然消失。有的是到了青春期,仍然留在族群裡,但必須服從家長,直到有一天它強壯到再也不能屈尊,要麼分群,要麼篡位,以決鬥的方式分出勝負。
人類社會比較複雜,兩代人同居的時間太長,做父母的既希望孩子獨立,又希望他們永遠處於自己的支配之下,這怎麼可能呢?實際上,每一個家庭都在進行這樣的戰爭,只不過戰爭的形式有的溫和,有的粗暴,戰爭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罷了。
時代在前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文化氛圍也不同,而孩子是新時代的代表,父母則意味著過去。
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待孩子的問題,而且我們的表達方式也讓孩子難以接受。曾經在水果攤前聽到兩個女攤主閒聊,一個抱怨說,上初中的兒子學習不認真,每天都上網,問他還不耐煩,沒法管。另一個問她,孩子上網都在做什麼,她回答說:“誰知道呢,我又不懂!”我想,在這樣的狀況下,她是不可能就上網的問題和兒子好好交流的,在兒子眼裡,你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人,你有什麼資格教訓他?
要達到兩代人的和諧,不僅需要理解和寬容,也需要父母與時俱進。有時候,我們幾十年人生經驗的積累,那都是真正寶貴的東西,只需要換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就可以為孩子所接受。
那些在各個網吧尋找自己的孩子,或者千方百計監視孩子,非要把孩子拉回所謂的正常軌道的父母,沒有一個會成功。因為雙方已經成為戰爭態勢,你要想戰勝他,除非他滅亡。但無論以體力、時間還是精神上的頑強來說,父母都不是孩子的對手,最終失敗的都是大人。這場戰爭所爭奪的東西是孩子的心,心本是屬於孩子的,大人去爭奪,無異於侵略,短期內可能佔領土地,打勝幾個戰役,但這是一場持久戰,侵略者很難熬過原主人。
很多年輕時關係緊張的父子或母子,到老年趨於融洽,因為父母隨著體力的衰退和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的下降,不得不放棄自己對孩子的支配,在家庭中變得隨和而寬容了,孩子則隨著閱歷的增加,尤其是自己也做了父母,對上一輩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又由於實際上取得了家庭的支配權,兩代人之間的力量平衡重新確立,對抗減弱,達到了相對和平。
父母對孩子往往過度干預,一方面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和所謂的責任心,另一方面是因為父母的自以為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猶如一場曠日持久的拉力賽,父母總希望將孩子塑造成自己認為應該成為的那種人,而孩子卻希望成為自己願意成為的人,如果雙方的願望是一致的,那麼孩子和父母就如同戰友,形成合力。如果相反,則相互對抗、消耗,兩敗俱傷。
只有目標一致才會雙贏,如果不一致,干預越多失敗越大。

聽說吧心理諮詢


樓主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任何問題都不要把它極端化,首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覺得既不提倡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要提倡過度管理、步步緊逼。極度的寬鬆和極度的施壓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反對這種過猶不及的管理方式。所謂適度就是需要找到一種平衡性,根據孩子的天性和父母的文化水平去選擇最適合孩子的管理辦法,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和成長。

就如剛才說的,所謂的過度干預,會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許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甚至上中學之後,仍然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仍然像對待幼兒期的孩子一樣“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從收拾書包、整理房間這些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學習細節,比如何時開始預習複習、報什麼課外班等,無不參與、無不干預,有時甚至直接替孩子作決定。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變得不愛動腦,懶得思考,懶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鍛鍊和提高。

那麼另一種就是過度保護,這會剝奪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擔心孩子餓著不惜追著孩子餵飯;因為孩子哭鬧就給孩子買不需要的玩具;因為怕孩子燙著、怕孩子摔碎碗碟就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家長一心愛子心切、護子心切,殊不知,在這樣無微不至的關心和保護中,孩子漸漸失去了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負責的機會。

以上這兩種過度的行為顯然都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不能因為過度就可以說管的越多孩子越差,聰明的家長會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多管孩子,哪些地方交給孩子自己去成長和探索。這才是一個聰明的家長應該懂得道理

答者:暖心理的獨泊伊河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父母管的越多,孩子自控力越弱

孩子聽話並不意味著自控能力強,父母管得越多,孩子的自控力可能越弱。有的父母習慣天天督促孩子學習,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每樣事做多長時間都嚴格控制,如孩子不能照此執行,就認為孩子不聽話、不自覺。其實,這反而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天長日久,有的孩子會產生強烈逆反心理,表現為不聽父母話;有的則會自控力下降,一旦慾望不能及時滿足,就可能在失控中幹出出格事。 

 

父母可適當將時間、空間還給孩子,由孩子自己調配。此外,引導孩子珍惜時間,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確立符合本人實際情況的學習生活目標。當孩子提出要求時,有意延遲對孩子慾望要求的滿足,讓孩子付出一定辛苦或努力才能得到想得到的東西。


水中一漫月


恐怕是這樣的。管得多,主要表現有三方面,關心過度,說教過度,幫忙過度。

1、 關心過度。關心過度主要表現在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於兒童的起居生活、學業成績過多的關注、詢問、提醒。這樣的愛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當孩子獨自面對陌生環境時,往往表現為無所適從,適應能力極差。

2、說教過度。說教如果先入為主,思考必然趨之若鶩。教的越多,想得越少。尤其是在早期教育與小學教育階段,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去探索、去受挫,教的太多,實際上是剝奪了學生主動獲取經驗,探究個性發展的權力與空間。

3、幫忙過度。家長總是怕孩子想不通,說不準,做不到,所以就會想方設法幫助孩子。關心不成,就說教,說教不成,就直接上手了。有的幫忙穿衣服、穿鞋子,有的幫忙餵飯,有的幫忙補習功課、有的幫忙背書包……很多家長真是為孩子提供了全天候的服務與幫助。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其一,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沒有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其二,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差,容易激惹動怒。其三,缺乏生活經驗,適應環境能力較弱。其四,不善於與小夥伴進行正常交往,由於夥伴不會刻意遷就與忍讓他,他感到了一種不適與不安,因此這樣的孩子交友方面也會困難重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少做多看,既是信任孩子,也是尊重孩子。這樣一來,孩子成長得反而更快一些。(via勇赫大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