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會晤,美俄關係「重啓」的邏輯與限度

美俄首腦16日赫爾辛基會晤的影響與“熱度”仍在持續發酵。一方面,特朗普與普京的“雙普會”讓國際社會看到了美俄關係觸底反彈、堅冰消融的希望與可能,樂觀人士甚至開始討論美俄關係重啟對於國際政治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特朗普在與普京會晤期間的相關言論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並招致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人士罕見的齊聲批評,以至特朗普改口承認自己說錯了話,國內政治對美俄關係的掣肘可見一斑。基於以上原因,不少學者和國際觀察人士認為美俄赫爾辛基會晤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美俄關係難以取得實質進展。

美俄關係“重啟”的邏輯

奧巴馬執政後期,以烏克蘭危機為起點,美俄關係不斷遇冷降溫,兩國甚至有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打著反建制旗號上臺的特拉普在競選前後,毫不隱藏對普京的欣賞和願意改善美俄關係的意願。但隨著“通俄門”、“互逐外交官”、延長對俄製裁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美俄關係並未“重啟”,相反在持續惡化的道路上愈走愈遠,美俄關係已經進入冷戰後最壞的階段。美俄關係的惡化對國際戰略穩定、地區安全以及中東問題的解決等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可以說,美俄誰也沒有使兩國關係徹底破裂的打算和計劃。所謂物極必反,美俄關係的“重啟”就成為兩國關係觸底反彈後自然而然的結果,剩下的只是時間的早晚和時機的選擇了。

從領導人個人層面看,特朗普與普京都有“重啟”兩國關係的意願。特朗普自不待言,當選總統後,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就是對前任奧巴馬政府外交政策的顛覆,重實利、輕面子的外交風格在特朗普的對外交往中非常明顯,“重啟”或改善與俄關係是特朗普的本意所在。對普京來說,在其第三任期內,俄羅斯將克里米亞納入版圖,普京在國內獲得巨大支持,但也面臨美歐等西方國家的制裁和孤立。隨著第四任期的正式開始,普京需要在外交上有所突破,而“重啟”俄美關係,有助於提高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打破俄羅斯目前的外交“困境”。

在地區層面上,無論是歐洲地區的烏克蘭問題還是中東地區的敘利亞問題,俄羅斯都是具有重要影響的參與方,無視俄羅斯在上述問題中的影響和作用,這些問題都將難以有實質性的解決。美國需要通過與俄羅斯的接觸和溝通,交換彼此立場和想法,為“後危機”時代的地區安全尋找方法和繪製藍圖。

最後,在全球層面上,無論是全球戰略穩定,還是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的治理,美國也無法完全將俄羅斯拋棄一旁。從全球戰略穩定看,俄羅斯作為世界核大國,在維護全球戰略穩定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恐怖主義問題上,近幾年美國和西歐國家飽受恐怖主義之苦,也明白了建立國際反恐聯盟、打擊恐怖主義的必要性,而這也繞不過俄羅斯。

因此,美俄首腦赫爾辛基的會晤,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但會晤本身就表明了雙方的一種態度,即願意通過對話和協商的方式來解決雙方關係中存在的問題,這在美蘇戰略懷疑的大背景下,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美俄關係“重啟”的限度

在美俄關係“重啟”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制約因素,這決定了美俄關係的“重啟”將有一定的限度。

美俄關係的制約之一是雙方的戰略互疑,冷戰結束已二十多年,但美俄之間相互的戰略懷疑仍然存在,不管是俄羅斯,還是美國和西方,都沒有找到與對方相處的模式。俄羅斯獨立以來,西方要麼希望俄羅斯作為較弱的一個隨從者或者“小兄弟”加入西方,要麼將俄羅斯視作戰略競爭的對手而加以防範。對俄羅斯來講,國家定位的不清晰和外交政策的搖擺也使其在與美國和西方國家交往中難以有清晰的戰略選擇。雙方沒有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相處之道。

美俄關係的制約之二是國內政治的掣肘,這一點在美國尤為明顯。當前,在美國的精英群體、新聞傳媒及國會中,都存在著一種反俄的情緒。這些構成了美俄關係“重啟”和改善的重大掣肘。在國內選舉和三權分立的國內政治結構中,特朗普政府制定對外政策勢必要照顧到美國的國內情緒,很難在“重啟”美俄關係這一問題上邁開大步。

美俄關係的制約之三則是來自美國盟友的制約。在如何對待俄羅斯的問題上,美國和其西歐盟友持相同的立場和政策,這體現在歐美國家堅持並擴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驅逐俄羅斯外交人員等問題上。因此,“重啟”美俄關係,美國繞不開其西歐盟友。美國不可能一邊要其他北約成員擴大軍費,承擔更多防務義務的同時,又和俄羅斯“重啟”關係。

總之,美俄首腦的赫爾辛基會晤,雖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成果,但仍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以此為契機,俄美關係如果能夠再次進入“重啟”的過程,無論是對於俄美兩國關係的發展,還是對於歐洲的安全和全球戰略穩定,無疑將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受制於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俄美關係的重啟具有一定限度,難以實現根本性的改變。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