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创新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何以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根脉。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着大地,行走在潍水之滨的昌邑农村,阵阵温煦的文化之风扑面而来。触目所及,一本本记录着家国情怀的村志,一座座见证了兴衰变迁的村史馆,一件件浸染着历史沧桑的老物件,像一条条无形的纽带把历史和现实连接在一起,历史在这里复活,呈现为“鲜活”。

近年来,昌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文化名市建设,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全面实施潍水文化记忆工程,村村落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革命文化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编修村志

留住乡村文化记忆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村落正在变身为高楼大厦,村庄越来越不像村庄,而被称为“社区”。但是,文化没有过时,乡村文化经过挖掘、整理、展示、表达和重塑,会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而村志就是乡村文化基本的载体。

走进昌邑市围子街道党史规划展厅,一本本装帧精美的村志整齐摆列在书架上,统一用了红色的封面,格外引人注目。记者翻阅后发现,这些村志从自然资源、民俗风情到方言、名人等包罗万象、内容详实。据了解,围子街道从去年启动村志编修工作,截至目前街道总共127个村已全部完成。

一本村志看似不起眼,却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昌邑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志国说,通过修村志,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好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出来了。村里的老教师、老干部等“乡贤”人物聚集在一起,“咱村里修村志,回来帮着打个谱吧!”“你看看,手头上还有什么资料,家里有什么老东西,帮着找找。”大家伙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村民们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谁也不想在“名垂青史”的大事上拖后腿。

今年4月份,昌邑市召开全市村志编修工作推进现场会。会上提出,各村的村志资料收集工作要在7月底前初步完成,9月底前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基本完成初稿编写工作,11月底前完成村志审查把关,年底前基本完成村志印制。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昌邑市以编修村志为抓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理,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发挥乡贤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今年5月,卜庄镇乡贤人才联谊会成立。都昌街道则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乡贤”资源融入“道德讲堂”,以乡贤个人的心路历程、道德力量感化社区居民、提升社会正能量。

建村史馆

珍藏乡村光荣历史

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历史。古老的潍水从南向北日夜流淌,流淌着说不完的“故事”。昌邑市本着“存史、资政、教化”的原则,组织、资助、鼓励建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

昌邑市卜庄镇姜泊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村内的古建筑群是国内罕有的茧绸老字号建筑群,也是清末民初山东民居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当时该地区的历史、传统建筑及风土人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该村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区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所在地。

“我们在充分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筹建昌邑市第一个村史馆。在这件事上,全村老百姓没有一个反对的。”昌邑市卜庄镇党委书记刘广杰告诉记者,村史馆建成后,村里不少群众惊呼原来我们村还有这么辉煌的历史,在四乡八邻面前挺直了腰杆,大家伙儿心齐了劲也足了。如今走进姜泊村,宽阔的水泥路平平整整,路两边花红柳绿,老人和孩子在树荫下悠然乘凉。然而有谁能想到,仅仅几年前姜泊村还是出名的上访村。

文化的力量不言而喻,这种利用文化软实力参与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已经在昌邑市普遍推开。

该市下营镇军营村先后投资200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的孝德文化广场,开展“孝德家庭”评选、重阳敬老等活动,营造了知孝义、崇孝德、践孝行的良好风尚。今年,军营村获评“山东省敬老文化教育示范点”。截至目前,昌邑市建成村史馆近五十处。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弘扬革命精神

《老水牛爷爷》《黎明的河边》是几代人耳熟能详的优秀文学作品。如今在这些作品的诞生地,潍水河边的昌邑市卜庄镇广刘村,一座崭新的峻青事迹陈列馆建成。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封封饱含亲情的书信,展现了当年峻青在潍河边战斗生活的轨迹。“峻青事迹陈列馆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片果园,也是《黎明的河边》中小通讯员牺牲的地方。”昌邑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志国说,陈列馆建成后被列为昌邑市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之一,每到节假日都会迎来大批参观者。

昌邑市充分利用革命老区历史文物众多的优势,将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展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完成了龙池抗日殉国烈士祠、胶河战役纪念馆、胶北特委旧址、卜庄抗战纪念馆、王滨故居、峻青事迹陈列馆、李福泽故居、昌南县委旧址等文物点的修缮维护,打造了一大批党性教育基地,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红色”。

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昌北县委驻地,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涌现了众多感人的革命事迹。2017年,龙池镇为马渠村连片整修名人故居,挖掘整理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建设了集中展现红色村史的“马渠村史馆”、纪念先模人物的“马渠名人馆”和“红色马渠”党性教育基地。“我们村第一个党员是1937年入党的,第一个党支部是1938年建成的。建设红色村史馆太有必要了,不仅仅将历史记录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向青年人传承我们的红色文化,让他们知道身边就有这么多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先辈们。”67岁的马渠村村民魏仁周说。

传承非遗

保护乡村文化“活化石”

乡村振兴为非遗传承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昌邑历史底蕴丰厚,截至目前,柳疃丝绸技艺、小章竹马等6个项目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西河大鼓、锔艺、魏记小磨香油制作工艺、“昌邑传统婚俗”等29个项目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文堂毛笔”“昌邑砖雕”获2017“中国·潍坊”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创意奖,龙池镇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非遗像散落在乡村里的一颗颗珍珠,串珠成链,才是对壮丽河山最好的修饰。昌邑市建立起了“三位一体”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机制。为挖掘和恢复传统民俗代表性项目,该市规划建设了四个民俗文化示范区:以祭海节活动为主体的下营渔盐文化示范区、以“发大牛”活动为主体的都昌、龙池孙膑崇拜文化示范区、以玉皇演驾、青山庙会活动为主体的石埠民俗文化示范区和以桑蚕植育、丝绸生产为主体的柳疃丝绸文化示范区。对于这些片区的民俗文化活动,党委、政府积极倡导,群众热情参与,如都昌街道西永安社区每年正月举行的“孙膑崇拜”——发大牛民间祭奠活动,活动从年前扎制大牛,到正月十四“发大牛”,一系列程序和仪式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群众祈盼幸福安康生活的心愿,主题活动参与者已达10余万之众。

通过政府投入、社区公共设施利用、社会闲置场地租用、企业合作开发和民众家庭作坊等方式进行传习场所建设,形成了各具功能的非遗设施网络。目前该市传统工艺作坊已发展到100多家,吸纳社会劳动力2万余人,主要从事的项目为毛笔制作、土陶烧制、草编蒲编、碑石雕刻、砖雕古建、酱菜香油、面食锔艺等,这些项目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