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創新路徑紮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何以振興?產業是基礎,文化是根脈。

盛夏時節,烈日炙烤著大地,行走在濰水之濱的昌邑農村,陣陣溫煦的文化之風撲面而來。觸目所及,一本本記錄著家國情懷的村志,一座座見證了興衰變遷的村史館,一件件浸染著歷史滄桑的老物件,像一條條無形的紐帶把歷史和現實連接在一起,歷史在這裡復活,呈現為“鮮活”。

近年來,昌邑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文化名市建設,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全面實施濰水文化記憶工程,村村落落,傳統文化、現代文化、革命文化呈現“遍地開花”之勢。

編修村志

留住鄉村文化記憶

採訪中,記者感受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傳統村落正在變身為高樓大廈,村莊越來越不像村莊,而被稱為“社區”。但是,文化沒有過時,鄉村文化經過挖掘、整理、展示、表達和重塑,會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而村志就是鄉村文化基本的載體。

走進昌邑市圍子街道黨史規劃展廳,一本本裝幀精美的村志整齊擺列在書架上,統一用了紅色的封面,格外引人注目。記者翻閱後發現,這些村志從自然資源、民俗風情到方言、名人等包羅萬象、內容詳實。據瞭解,圍子街道從去年啟動村志編修工作,截至目前街道總共127個村已全部完成。

一本村志看似不起眼,卻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昌邑市文廣新局局長李志國說,通過修村志,增強了村莊的凝聚力,好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出來了。村裡的老教師、老幹部等“鄉賢”人物聚集在一起,“咱村裡修村志,回來幫著打個譜吧!”“你看看,手頭上還有什麼資料,家裡有什麼老東西,幫著找找。”大家夥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村民們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誰也不想在“名垂青史”的大事上拖後腿。

今年4月份,昌邑市召開全市村志編修工作推進現場會。會上提出,各村的村志資料收集工作要在7月底前初步完成,9月底前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基本完成初稿編寫工作,11月底前完成村志審查把關,年底前基本完成村志印製。

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昌邑市以編修村志為抓手,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重新整理,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發揮鄉賢作用,助力鄉村振興。今年5月,卜莊鎮鄉賢人才聯誼會成立。都昌街道則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合理安排“鄉賢”資源融入“道德講堂”,以鄉賢個人的心路歷程、道德力量感化社區居民、提升社會正能量。

建村史館

珍藏鄉村光榮歷史

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歷史。古老的濰水從南向北日夜流淌,流淌著說不完的“故事”。昌邑市本著“存史、資政、教化”的原則,組織、資助、鼓勵建村史館,建成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博物館”,留住鄉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

昌邑市卜莊鎮姜泊村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村內的古建築群是國內罕有的繭綢老字號建築群,也是清末民初山東民居的典型代表,對研究當時該地區的歷史、傳統建築及風土人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該村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膠東區西海軍分區後方醫院所在地。

“我們在充分挖掘整理歷史文化資源基礎上,籌建昌邑市第一個村史館。在這件事上,全村老百姓沒有一個反對的。”昌邑市卜莊鎮黨委書記劉廣傑告訴記者,村史館建成後,村裡不少群眾驚呼原來我們村還有這麼輝煌的歷史,在四鄉八鄰面前挺直了腰桿,大家夥兒心齊了勁也足了。如今走進姜泊村,寬闊的水泥路平平整整,路兩邊花紅柳綠,老人和孩子在樹蔭下悠然乘涼。然而有誰能想到,僅僅幾年前姜泊村還是出名的上訪村。

文化的力量不言而喻,這種利用文化軟實力參與鄉村治理的成功經驗已經在昌邑市普遍推開。

該市下營鎮軍營村先後投資200萬元新建1000平方米的孝德文化廣場,開展“孝德家庭”評選、重陽敬老等活動,營造了知孝義、崇孝德、踐孝行的良好風尚。今年,軍營村獲評“山東省敬老文化教育示範點”。截至目前,昌邑市建成村史館近五十處。

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弘揚革命精神

《老水牛爺爺》《黎明的河邊》是幾代人耳熟能詳的優秀文學作品。如今在這些作品的誕生地,濰水河邊的昌邑市卜莊鎮廣劉村,一座嶄新的峻青事蹟陳列館建成。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封封飽含親情的書信,展現了當年峻青在濰河邊戰鬥生活的軌跡。“峻青事蹟陳列館所在的地方,原來是一片果園,也是《黎明的河邊》中小通訊員犧牲的地方。”昌邑市文廣新局局長李志國說,陳列館建成後被列為昌邑市中小學研學教育基地之一,每到節假日都會迎來大批參觀者。

昌邑市充分利用革命老區歷史文物眾多的優勢,將文物保護和紅色文化展示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先後完成了龍池抗日殉國烈士祠、膠河戰役紀念館、膠北特委舊址、卜莊抗戰紀念館、王濱故居、峻青事蹟陳列館、李福澤故居、昌南縣委舊址等文物點的修繕維護,打造了一大批黨性教育基地,為鄉村振興增添了一抹亮麗的“紅色”。

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昌北縣委駐地,昌邑市龍池鎮馬渠村湧現了眾多感人的革命事蹟。2017年,龍池鎮為馬渠村連片整修名人故居,挖掘整理紅色文化和名人文化,建設了集中展現紅色村史的“馬渠村史館”、紀念先模人物的“馬渠名人館”和“紅色馬渠”黨性教育基地。“我們村第一個黨員是1937年入黨的,第一個黨支部是1938年建成的。建設紅色村史館太有必要了,不僅僅將歷史記錄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向青年人傳承我們的紅色文化,讓他們知道身邊就有這麼多為美好生活奮鬥的先輩們。”67歲的馬渠村村民魏仁周說。

傳承非遺

保護鄉村文化“活化石”

鄉村振興為非遺傳承帶來重大發展機遇。昌邑歷史底蘊豐厚,截至目前,柳疃絲綢技藝、小章竹馬等6個項目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目錄,西河大鼓、鋦藝、魏記小磨香油製作工藝、“昌邑傳統婚俗”等29個項目入選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文堂毛筆”“昌邑磚雕”獲2017“中國·濰坊”傳統工藝創意設計大賽優秀創意獎,龍池鎮入選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非遺像散落在鄉村裡的一顆顆珍珠,串珠成鏈,才是對壯麗河山最好的修飾。昌邑市建立起了“三位一體”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機制。為挖掘和恢復傳統民俗代表性項目,該市規劃建設了四個民俗文化示範區:以祭海節活動為主體的下營漁鹽文化示範區、以“發大牛”活動為主體的都昌、龍池孫臏崇拜文化示範區、以玉皇演駕、青山廟會活動為主體的石埠民俗文化示範區和以桑蠶植育、絲綢生產為主體的柳疃絲綢文化示範區。對於這些片區的民俗文化活動,黨委、政府積極倡導,群眾熱情參與,如都昌街道西永安社區每年正月舉行的“孫臏崇拜”——發大牛民間祭奠活動,活動從年前扎制大牛,到正月十四“發大牛”,一系列程序和儀式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表達了群眾祈盼幸福安康生活的心願,主題活動參與者已達10餘萬之眾。

通過政府投入、社區公共設施利用、社會閒置場地租用、企業合作開發和民眾家庭作坊等方式進行傳習場所建設,形成了各具功能的非遺設施網絡。目前該市傳統工藝作坊已發展到100多家,吸納社會勞動力2萬餘人,主要從事的項目為毛筆製作、土陶燒製、草編蒲編、碑石雕刻、磚雕古建、醬菜香油、麵食鋦藝等,這些項目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