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圓桌對話:11個城市真正「合體」 試驗「容錯機制」

中房報記者 陳標誌 三亞報道

粵港澳格局下城市群崛起的新機遇,不僅僅是指房地產,還包括了大灣區11個城市間各個產業的聚合所帶來的化學反應。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的產業特徵也不盡相同,城市強勢產業的協同,勢必將帶來資源、資金、人才之間的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圓桌對話:11個城市真正“合體” 試驗“容錯機制”

7月22日,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18屆年會上,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顧雲昌,財經評論員、知名媒體人、學者吳伯凡,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中山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陳廣漢,以圓桌對話的形式,暢談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資源配置

顧雲昌: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樓宇資源,更多的是人力資源。現在都在搶人才,關鍵看如何搶。

真正要形成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對比,我們的等級跟別人相差很多。我們過去沒有這樣的想法,提了珠三角再加港澳兩個城市,增強了金融的力量。有了資本的運作,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沒有金融的配置,產業是有問題的,充分運用金融的工具,可以提供大量好的人才。

政府要考慮創造更好的條件,包括營商條件(環境)、居住條件等,讓人才過來,才可以真正地形成人才的高地,創新的高地。要解決住房的問題,現在創新(產業)的年輕人多,年輕人如何安安心心地在這裡創新,自由地流動,這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群的互聯互通問題

梁海明:大灣區的“合體”概念

交通的互聯互通需要大灣區的概念,大灣區應該是一個整體,而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就算將軌道交通建好了,交通層面互聯互通了,我和你生死不相往來,建了也沒有用。

不要你是香港,我是深圳,我是澳門,不要分你我,各個城市要更加緊密合作。要有大灣區人(的概念),大家還要有家的感覺。什麼是家的感覺,比如去香港海洋公園旅遊,大家都是同一個整體,都是大灣區人,是否可以享受香港民眾的待遇,門票打5折,去迪斯尼也是這樣的。香港和澳門的民眾來到珠三角9個城市,進旅遊景點和酒店,打折享受相同的待遇。這樣的話,交通的互聯互通才可以更好的利用起來,否則交通是交通,人是人。

陳廣漢:港澳通關一體化

互聯互通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物理的層面,一個是體制的層面。物理的層面,就講軌道交通,是不是高效便捷舒適,許多地鐵站和高鐵站修到了沒有人的地方,下站了不知道在哪裡。

軟的方面還包括體制的層面,港澳要實現通關一體化,這就是通關的問題,如果是以前的通關模式是不行的。現在澳門和香港可以通過電子卡通關,體制要進行創新。

吳伯凡:互聯互通硬件問題

互聯互通,硬件的問題很嚴重。我記得一位朋友從汕頭到深圳開車6個小時,為什麼要開車去?他說坐火車和高鐵,要從汕頭到潮州,當時汕頭沒有火車站,也是很遠的,算了一下時間很長,只能是這樣的,所以硬件是很重要的。

住房經濟和樓宇經濟的區別

顧雲昌:樓宇經濟要為產業服務

房地產是載體,住房是人的載體。除了住房以外,產業地產、商業地產、文化地產、旅遊地產等等都是產業的載體。載體裡面不可能光搞產業,肯定有住宅;但又不能以產業的名義,光搞住宅,而不搞產業。

今後要分住房經濟和樓宇經濟,樓宇要更好地為產業服務,很好的載體能吸引產業進來。為載體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創造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條件。

中國面臨高房價的問題,廣佛同城化是很好的辦法。佛山的房價比廣州低很多,深圳的房價為什麼高,現在也拉高了惠州的房價。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實際上是用時間換空間,中心地區房價高,從中心地區往外走,通過軌道交通離得越遠房價越低。

粵港澳大灣區是否有“容錯機制”?

顧雲昌:要形成多層面的交流氛圍

現在灣區的概念剛剛出來,我們有很多的期盼。現在的交流都是官方的交流,要更多的促進民間的交流,企業之間的交流,學者之間的交流,專家之間的交流。形成這樣的氛圍。打破地區的界限,形成統一的大灣區人,而且為此自豪,共同協調發展。

梁海明:大灣區要有“容錯”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政府是否有“容錯”的機制?如果這種失敗不是因為自己內部造成的,而是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我們給它一次機會,包括給其所僱請的員工保障。這樣就可以吸引越來越多創新企業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在這裡生根發芽。最近沒有太多人提到容錯機制,如果沒有容錯機制,吸引不了太多的人過來,就算過來了,失敗走了,到了別的地方,留給粵港澳大灣區沒有太多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