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何時開始沒落的?

HonE一個人


說起西北的沒落,這是個原因很複雜的歷史問題。

憶往日,秦皇、漢武與唐宗,莫不是以關中盆地為核心,鞭策宇內。

而自盛唐之後,西北,尤其是以關中盆地為中心的區域,迅速沒落,以至於唐王不得不“就食東都”(到洛陽去混口吃的)。

以往的研究,多關注安史之亂之後的南方發展,並注意到唐宋變革期,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狀況。

其實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是一種表現,其根本的原因則相當複雜。

有言歷史氣候變化者,歷史氣候確實在不斷變化。乾溼,冷暖,均有周期性波動。但是氣候變化是全球尺度的,並不是僅僅西北變化,以此解釋西北之沒落,在解釋的邏輯鏈上尚不夠嚴密。

有言唐以後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矛盾衝突之前沿地帶由西北轉移到東北之說。殊不知民族關係只是王朝政治之一部分,以局部反推主體,重外部因素而忽視內因的決定作用,同樣是說服力不夠的。

因此還是要回到歷史的真實情境中,去探討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

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

秦國開鄭國渠,“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這是人類對環境的積極改造。

與此同時,當然還有“蜀山兀,阿房出。”

改造自然與破壞自然並存,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

“長安宮殿惟秦漢最盛。想當時,秦隴大木多取用不盡。”( 明沈思孝撰《秦錄》)

然而真的有取之不盡的資源嗎?

唐長安城復原圖

當人類利用資源的速度,超過自然界的自我恢復速度時,問題就慢慢浮現了。

在經歷周秦漢唐數千年的發展後,關中盆地為支撐這幾個帝國,也付出了相當沉重的環境代價。

尤其是唐代這個國際性大帝國,大唐長安的繁華,是以關中盆地的過量開發為前提的,長安城的榮耀,是以過度透支西北的生命力為代價的。

黃巢起義

在歷經安史之亂及之後的黃巢起義等一系列戰爭後,關中的資源環境進一步經歷一個無序的過度使用過程。

木材,土壤肥力,河流灌溉,這些都是短時期內過度利用後,很難再恢復原來水平的。

很難恢復的原因很多,土壤地質的,氣候變化的,政治環境變化的,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最終西北地區在經歷了周秦漢唐之榮耀後,如一顆流星劃過歷史之天空,一剎絢爛後,留給我們許多美好的記憶。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熊二History


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中說:“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這句話幾乎概括了中國歷史前半段王朝興亡規律。從西北統一中國這一歷史慣性通過周秦漢唐的興盛與長安城十三朝帝都的繁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那麼,這個統一中國的起點站是何時開始走向沒落的呢?
關中地形圖
輝煌的過去
夏商時期,文明混沌未開。雖然有大禹塗山會盟和湯的萬邦來朝,但是都因年代久遠而渺不可聞。而西周從古父亶公開始,到文王武王定鼎中原而至於極盛的岐周霸業,確是實實在在的豐功偉績。自周至秦,再到西漢,以關中為核心的西北地區具有絕佳的政治地位、經濟實力與軍事優勢。立足西北的政權可以據崤函之固,以河為塞,立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不敗之地,也可以利用當時尚未被破壞的黃土高原上茂密的樹木資源與肥沃的關中平原土壤作為經濟後盾,同時有來自隴西與涼州的優質戰馬與自古出產良將的“六郡”為軍事依託。綜上所述,西北著實具有了以一隅之地抗擊天下的實力。
從西北統一天下的強秦
光芒的隕落
從西漢後期開始,曾經富庶的西北開始走上了盛極而衰的道路。首先,西漢末年的赤眉之亂與東漢末年西涼羌禍讓西北地區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劉秀遷都洛陽與曹操遷都許昌就是這一殘破狀態的側面反映。其次,雖然西北地區在經歷了隋唐長安城的遷址重建與關中經濟的恢復後,一定程度上重拾了曾經的輝煌,但是西北地區由於持續的戰亂與氣候變化(魏晉南北朝小冰期)造成的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退化已經讓這裡無法承載如此數量的人口,隋唐帝國的皇帝與大臣們甚至每年需要定期前往東都洛陽就食,連西北地區的糧食也極大程度上依賴於江淮地區通過京杭大運河的補給。最終,黃巢起義的漫天戰火終於讓這種經濟與環境上的衰落演變為了政治地位的沒落。自宋以後,西北終於徹底喪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天下之中是位置,換個形容詞)
席捲天下的黃巢起義

歷史研習社


西北比較強盛的時候,大概就是4000年前。

那時候全球的氣溫比現在要高出好幾度,整個西北地區森林茂盛,水草豐美,各種動物在森林草地上出沒。

西北人民過著幸福的日子,中國人類的先祖黃帝就誕生在這片區域。

後來黃帝帶領著自己的族人,向山西河北一帶移動,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整個社會的重心開始向東轉移,從這時起西北已經出現了沒落的勢頭。

後來全球氣候變冷,西北地區慢慢開始了沙漠化,缺水的現象就越來越嚴重。西北地區就慢慢的開始被邊緣化,整個社會的重心開始向河南轉移。

周朝建立後,因為國家的疆域迅速擴大。陝西太過於偏遠,加上當時的交通工具比較落後。其他地方的信息向關中傳遞比較麻煩,周公不得不在河南洛陽修建了陪都洛邑。

周平王東遷,正式宣告西北地區推出了中國歷史中心舞臺。

在整個春秋戰國,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基本上都在河南山東產生。陝西的秦國基本上都是文盲,他們的丞相大多也大多都由從山東六國的人擔任。

到了漢朝,河南河北山東湖北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中心和重心。整個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和人才都由這幾個省份產生,因為這幾個省份壟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方胡人的南下,中原的漢人被迫大批遷到了長江流域。

南下的漢人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迅速和南方人進行了民族大融合,推動了南方社會整體的進步。

從這時起,中國社會的重心開始轉移到了長江流域。南方的經濟開始比北方更加興盛,此後的歷代朝廷,都需要從南方運送大量的物資來支援北方。

南方的人才也出現了壓倒北方人的勢頭。尤其是從隋唐科舉開始,江浙江西地區考生的成績和錄取的名額,都會遠遠比北方學生要好。

這一切都標誌著中國社會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不管當時的首都在什麼地方,都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新知傳習閣


一、西北的範圍。

西北一般指秦嶺以北,太行山以西黃河中上游廣大地區。包括新疆,寧夏,甘肅,陝西,青海。

二、西北的輝煌。

1.西周,秦漢,唐朝都城都在西北。作為國家政治經濟中心延續近兩千年。

2.西北有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關中平原等地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經濟發達。

3.關中地處中國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4.西北盛產馬匹,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戰鬥力最強。

三、西北的沒落。

1.宋朝定都開封,河南逐漸成為經濟政治中心,大運河逐漸以開封為中心。宋朝重視工商業,工商業高度發達。

2.隨著北方戰亂,漢人幾次南遷,加速了南方開發,南方憑著優越的自然條件,開始超過北方,特別是南宋經濟全面超越北方,南方成為經濟中心。

3.西北西夏國建立阻斷絲綢之路。隨著海運的發達,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促進東南沿海經濟發展。

4.隨著科技發展,火器開始廣泛應用,降低了馬匹的作用。

5.元朝在全國各地養馬,讓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北伐,取得全國政權。標誌南方經濟軍事政治全面超越北方。

6.西北沒落首先是西北由於人類活動加劇加上地球逐漸變冷降水減少而自然環境惡化。經濟承載力有限。而東部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經濟超過西北。

7.隨著經濟中心轉移,西北也不再是政治中心。


人生如夢zhw


地理上冰河時代,結束不過1萬年,當時冰川廣泛分佈中國北方。隨後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降雨量合適,當時西北地區是中國最合適人類生活和農業生產地區,南方地區還是大澤廣佈,毒蟲橫行,人還是很少,今天的東北和內蒙地區當時也是人類合適家園,現在長江,珠江,黃河衝擊的平原沒有現在這麼大,也沒有現在這樣的農業生產條件,比不上當時西北地區。當時人類航海技術差,西北地區才是當時中國人對外經貿文化交流的前沿和中心,當時世界文明中心在現在的西亞北非,交流也大概是通過原始的絲綢之路吧


大海24222


這是得問問黃巢!


楚韻秦風


我也常常這樣問,下面我以甘肅為例分析。

一、大的方面說是從長安不做首都開始。

準確說從在安史之亂開始,吐蕃乘機侵佔了甘肅幾乎全境,唐居然屈辱地交出了關中的屏障。此後長安再也沒有做過國都,西北失去了政治優勢,成了名副其實的邊陲。

二、小的方面是同治回亂。西北人口損失慘重,特別慘重。後來又是舉世罕見的幾場大地震大旱災,造成了西北人內向保守猜疑的集體性格,挫了西北人敢為天下先的銳氣。

三、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保存了中國革命,元氣慢慢恢復,後來西部大開發,現在的“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西北已經開始發力,西北強盛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指日可待!


1朱學文


古代人喜歡亂砍樹用來做房屋、生活工具、軍用武器和開墾,他們只知道砍伐而不種植,這後果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黃土高坡,戈壁灘,沙漠,好好的中原漢地中心區就這樣被毀掉了。要不是現代人努力的種植綠化,恐怕今天西北華北都是死寂沉沉的沙漠地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