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何时开始没落的?

HonE一个人


说起西北的没落,这是个原因很复杂的历史问题。

忆往日,秦皇、汉武与唐宗,莫不是以关中盆地为核心,鞭策宇内。

而自盛唐之后,西北,尤其是以关中盆地为中心的区域,迅速没落,以至于唐王不得不“就食东都”(到洛阳去混口吃的)。

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安史之乱之后的南方发展,并注意到唐宋变革期,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状况。

其实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是一种表现,其根本的原因则相当复杂。

有言历史气候变化者,历史气候确实在不断变化。干湿,冷暖,均有周期性波动。但是气候变化是全球尺度的,并不是仅仅西北变化,以此解释西北之没落,在解释的逻辑链上尚不够严密。

有言唐以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矛盾冲突之前沿地带由西北转移到东北之说。殊不知民族关系只是王朝政治之一部分,以局部反推主体,重外部因素而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同样是说服力不够的。

因此还是要回到历史的真实情境中,去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秦国开郑国渠,“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这是人类对环境的积极改造。

与此同时,当然还有“蜀山兀,阿房出。”

改造自然与破坏自然并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长安宫殿惟秦汉最盛。想当时,秦陇大木多取用不尽。”( 明沈思孝撰《秦录》)

然而真的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吗?

唐长安城复原图

当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界的自我恢复速度时,问题就慢慢浮现了。

在经历周秦汉唐数千年的发展后,关中盆地为支撑这几个帝国,也付出了相当沉重的环境代价。

尤其是唐代这个国际性大帝国,大唐长安的繁华,是以关中盆地的过量开发为前提的,长安城的荣耀,是以过度透支西北的生命力为代价的。

黄巢起义

在历经安史之乱及之后的黄巢起义等一系列战争后,关中的资源环境进一步经历一个无序的过度使用过程。

木材,土壤肥力,河流灌溉,这些都是短时期内过度利用后,很难再恢复原来水平的。

很难恢复的原因很多,土壤地质的,气候变化的,政治环境变化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最终西北地区在经历了周秦汉唐之荣耀后,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之天空,一刹绚烂后,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熊二History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句话几乎概括了中国历史前半段王朝兴亡规律。从西北统一中国这一历史惯性通过周秦汉唐的兴盛与长安城十三朝帝都的繁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那么,这个统一中国的起点站是何时开始走向没落的呢?
关中地形图
辉煌的过去
夏商时期,文明混沌未开。虽然有大禹涂山会盟和汤的万邦来朝,但是都因年代久远而渺不可闻。而西周从古父亶公开始,到文王武王定鼎中原而至于极盛的岐周霸业,确是实实在在的丰功伟绩。自周至秦,再到西汉,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地区具有绝佳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与军事优势。立足西北的政权可以据崤函之固,以河为塞,立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不败之地,也可以利用当时尚未被破坏的黄土高原上茂密的树木资源与肥沃的关中平原土壤作为经济后盾,同时有来自陇西与凉州的优质战马与自古出产良将的“六郡”为军事依托。综上所述,西北着实具有了以一隅之地抗击天下的实力。
从西北统一天下的强秦
光芒的陨落
从西汉后期开始,曾经富庶的西北开始走上了盛极而衰的道路。首先,西汉末年的赤眉之乱与东汉末年西凉羌祸让西北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刘秀迁都洛阳与曹操迁都许昌就是这一残破状态的侧面反映。其次,虽然西北地区在经历了隋唐长安城的迁址重建与关中经济的恢复后,一定程度上重拾了曾经的辉煌,但是西北地区由于持续的战乱与气候变化(魏晋南北朝小冰期)造成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已经让这里无法承载如此数量的人口,隋唐帝国的皇帝与大臣们甚至每年需要定期前往东都洛阳就食,连西北地区的粮食也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江淮地区通过京杭大运河的补给。最终,黄巢起义的漫天战火终于让这种经济与环境上的衰落演变为了政治地位的没落。自宋以后,西北终于彻底丧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天下之中是位置,换个形容词)
席卷天下的黄巢起义

历史研习社


西北比较强盛的时候,大概就是4000年前。

那时候全球的气温比现在要高出好几度,整个西北地区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各种动物在森林草地上出没。

西北人民过着幸福的日子,中国人类的先祖黄帝就诞生在这片区域。

后来黄帝带领着自己的族人,向山西河北一带移动,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整个社会的重心开始向东转移,从这时起西北已经出现了没落的势头。

后来全球气候变冷,西北地区慢慢开始了沙漠化,缺水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西北地区就慢慢的开始被边缘化,整个社会的重心开始向河南转移。

周朝建立后,因为国家的疆域迅速扩大。陕西太过于偏远,加上当时的交通工具比较落后。其他地方的信息向关中传递比较麻烦,周公不得不在河南洛阳修建了陪都洛邑。

周平王东迁,正式宣告西北地区推出了中国历史中心舞台。

在整个春秋战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基本上都在河南山东产生。陕西的秦国基本上都是文盲,他们的丞相大多也大多都由从山东六国的人担任。

到了汉朝,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中心和重心。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人才都由这几个省份产生,因为这几个省份垄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胡人的南下,中原的汉人被迫大批迁到了长江流域。

南下的汉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迅速和南方人进行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南方社会整体的进步。

从这时起,中国社会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南方的经济开始比北方更加兴盛,此后的历代朝廷,都需要从南方运送大量的物资来支援北方。

南方的人才也出现了压倒北方人的势头。尤其是从隋唐科举开始,江浙江西地区考生的成绩和录取的名额,都会远远比北方学生要好。

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社会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不管当时的首都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新知传习阁


一、西北的范围。

西北一般指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黄河中上游广大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陕西,青海。

二、西北的辉煌。

1.西周,秦汉,唐朝都城都在西北。作为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延续近两千年。

2.西北有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关中平原等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经济发达。

3.关中地处中国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4.西北盛产马匹,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战斗力最强。

三、西北的没落。

1.宋朝定都开封,河南逐渐成为经济政治中心,大运河逐渐以开封为中心。宋朝重视工商业,工商业高度发达。

2.随着北方战乱,汉人几次南迁,加速了南方开发,南方凭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始超过北方,特别是南宋经济全面超越北方,南方成为经济中心。

3.西北西夏国建立阻断丝绸之路。随着海运的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4.随着科技发展,火器开始广泛应用,降低了马匹的作用。

5.元朝在全国各地养马,让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北伐,取得全国政权。标志南方经济军事政治全面超越北方。

6.西北没落首先是西北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加上地球逐渐变冷降水减少而自然环境恶化。经济承载力有限。而东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经济超过西北。

7.随着经济中心转移,西北也不再是政治中心。


人生如梦zhw


地理上冰河时代,结束不过1万年,当时冰川广泛分布中国北方。随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降雨量合适,当时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合适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地区,南方地区还是大泽广布,毒虫横行,人还是很少,今天的东北和内蒙地区当时也是人类合适家园,现在长江,珠江,黄河冲击的平原没有现在这么大,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农业生产条件,比不上当时西北地区。当时人类航海技术差,西北地区才是当时中国人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前沿和中心,当时世界文明中心在现在的西亚北非,交流也大概是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吧


大海24222


这是得问问黄巢!


楚韵秦风


我也常常这样问,下面我以甘肃为例分析。

一、大的方面说是从长安不做首都开始。

准确说从在安史之乱开始,吐蕃乘机侵占了甘肃几乎全境,唐居然屈辱地交出了关中的屏障。此后长安再也没有做过国都,西北失去了政治优势,成了名副其实的边陲。

二、小的方面是同治回乱。西北人口损失惨重,特别惨重。后来又是举世罕见的几场大地震大旱灾,造成了西北人内向保守猜疑的集体性格,挫了西北人敢为天下先的锐气。

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保存了中国革命,元气慢慢恢复,后来西部大开发,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西北已经开始发力,西北强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1朱学文


古代人喜欢乱砍树用来做房屋、生活工具、军用武器和开垦,他们只知道砍伐而不种植,这后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高坡,戈壁滩,沙漠,好好的中原汉地中心区就这样被毁掉了。要不是现代人努力的种植绿化,恐怕今天西北华北都是死寂沉沉的沙漠地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