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修大馬路建大廣場的根源在哪?今天的晨風點透了!

盲目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的根源在哪?今天的晨风点透了!

還是小夥伴們熟悉的節奏。晨風一論之後,二論緊接而來,標題是這個:《解開思想上的“結”——二論反對基礎設施建設中不切實際現象》。

在對盲目建大馬路旗幟鮮明地說“不”後,晨風二論深入探究了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屢禁不止的原因:根源在於一些幹部還沒有解開思想上的“結”,對新發展理念悟得不透,沒有從粗放發展、粗放管理的老路中走出來。

再往深裡說,是個別幹部政績觀出現了偏差,總認為抓基建項目是人求我、見效快,不僅養成了不講科學、不惜民力、大手大腳的壞作風,還成為基建承包商圍獵的對象,導致腐敗問題頻發。

文章分析了這些年來湖南基礎設施建設發生的大變化,明確指出依靠基建投資來大幅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和潛力已經不大。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當下,必須破除依靠基建特別是城建投資拉動增長的路徑依賴,加快從土地財政的思維慣性中走出來,實現由經營城市向精明增長的理念轉變。

正如晨風所言:解開思想上的“結”,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本領和水平,這是當前擺在各級領導幹部面前亟待解決也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馬上奉上原文↓↓

盲目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的根源在哪?今天的晨风点透了!

解開思想上的“結”

二論反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切實際現象

晨風

不修大馬路、不建大廣場,這不是一個新話題。儘管中央和省委對此三令五申,但這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卻屢禁不止。分析背後的成因,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不顧實際需求、不顧自身實力盲目修大馬路、建大廣場,首先是傳統思維在作祟。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各地在一片“要想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的口號聲中,迅速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從而帶來了城市面貌的大變化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從沒錢搞建設、到舉債搞建設,正是當年這一思想觀念的積極轉變,讓地方政府嚐到了超常規發展帶來的甜頭。

凡事須有度,過了,矛盾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具體到湖南來說,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已突破6000公里、高速鐵路通車裡程達到1500公里,再依靠基建投資來大幅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和潛力都不是很大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就明確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現在,中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

之所以現在一說到推動發展,不少地方仍習慣於盲目鋪攤子、抓基建投資,根源在於一些幹部還沒有解開思想上的“結”,對新發展理念悟得不透,沒有從粗放發展、粗放管理的老路中走出來。甚至有的幹部政績觀出現了偏差,總認為抓基建項目是人求我、見效快,不僅養成了不講科學、不惜民力、大手大腳的壞作風,還成為基建承包商圍獵的對象,導致腐敗問題頻發。

思想觀念的落後,直接導致一些幹部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本領能力不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辦法手段不多。比如,杭州通過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給城市裝上“數據大腦”,有效提升了道路利用率,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反觀我省不少地方,一說到堵車,不是在精細管理上下功夫,卻老想著拓寬甚至新建道路。由於缺乏系統思維和精細管理,道路越修越多、越拓越寬,交通卻越來越擁擠,最終形成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低效循環。其實,我們也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道路交通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各類道路的通行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推進數字化,既是技術問題,更是理念問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到位才會行動自覺。如果思想觀念不轉變、體制機制不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會淪為一句口號。今年,省委下決心對各市州重點工作績效評估進行改革調整,把考核的“指揮棒”指向高質量發展、“三大攻堅戰”、黨的建設、社會穩定和安全生產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堅決摒棄“唯GDP論”,破除依靠基建特別是城建投資拉動增長的路徑依賴,加快從土地財政的思維慣性中走出來,實現由經營城市向精明增長的理念轉變。

解開思想上的“結”,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本領和水平,這是當前擺在各級領導幹部面前亟待解決也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盲目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的根源在哪?今天的晨风点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