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晨風」四論《反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切實際現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對盲目建大馬路堅決說“不”

——一論反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切實際現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晨風

“現在到很多地方去看,都是大馬路、大廣場、大綠地、大園區,土地利用率很低。這不是強壯,而是虛胖,得了虛胖症,看著體積很大,實際上是外強中乾、真陽不足、脾氣虛弱。”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大手大腳、好大喜功的歪風,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問題。這種弊病,至今沒有杜絕。

誠然,一個地方要發展,交通是前提和基礎。對於符合當地實際、真正造福百姓的交通項目,我們要抓緊建、趕快修,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超越當前發展階段盲目地修大馬路,則是把“好經”給念歪了。

修馬路本是為了改善交通,但不少地方甚至是貧困縣,片面強調為防止節假日、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擁堵,在城區建造大馬路,一搞就是80米甚至上百米寬。一些縣城的工業園,工廠沒見引來幾家,可修園區道路卻幹勁十足,動輒雙向8車道、10車道,還美其名曰“50年不落後”。有的市州有了高速公路、國省幹線還嫌不夠,又“創新”提出城際幹道的概念,把各個縣市城區串聯起來,形成城際幹道網;反而是最具條件、最有必要修建城際幹道的長株潭城市群,至今還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城際幹道……面對這種不正常的“衝動”和“熱潮”,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大聲說“不”!

湖南“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特別是耕地資源十分珍貴。有的地方盲目修大馬路,大量消耗土地資源,卻忽視保護耕地;只注重粗放經營、開發土地資源,而忽視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馬路越來越寬,汽車行駛速度也越來越快,要穿過上百米寬的馬路,不僅老人、小孩,甚至許多成年人都心驚膽戰,由此帶來不少安全隱患。馬路越來越寬,超載也越來越多,一些道路壞了修、修了又壞,成了投錢的“無底洞”。馬路是寬了,但人民群眾的心卻更“堵”了。一些地方不惜民力、與民爭利搞大馬路,美其名曰為百姓造福,實則勞民傷財、為民遺患。

目前,各地建設市政道路的資金,絕大多數是靠政府舉債。有的縣市每年財政收入不過十幾億,負債卻是上百億。過去,我們常說有的地方有權任性、有錢任性,現在個別地方是沒錢也任性。試想,如果還一味舉債修建大馬路,又如何做到保工資、保民生、保運轉?又何以打贏防範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又怎能做到既對當下負責、又對歷史負責?

當然,我們說不搞大馬路,並不是說馬路要建得越窄越好,關鍵是要適度,做到最科學、最優化、最經濟。對一些超出當前發展階段、不是人民群眾急需的項目,寧可緩一緩、放一放。作為黨員幹部特別是地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政府的錢,每一分、每一釐都是百姓的。我們決不能“花百姓的錢、露當官的臉”,決不能再盲目搞大馬路、大廣場等那些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這既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解開思想上的“結”——

二論反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切實際現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晨風

不修大馬路、不建大廣場,這不是一個新話題。儘管中央和省委對此三令五申,但這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卻屢禁不止。分析背後的成因,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不顧實際需求、不顧自身實力盲目修大馬路、建大廣場,首先是傳統思維在作祟。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各地在一片“要想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的口號聲中,迅速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從而帶來了城市面貌的大變化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從沒錢搞建設、到舉債搞建設,正是當年這一思想觀念的積極轉變,讓地方政府嚐到了超常規發展帶來的甜頭。

凡事須有度,過了,矛盾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具體到湖南來說,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已突破6000公里、高速鐵路通車裡程達到1500公里,再依靠基建投資來大幅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和潛力都不是很大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就明確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現在,中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

之所以現在一說到推動發展,不少地方仍習慣於盲目鋪攤子、抓基建投資,根源在於一些幹部還沒有解開思想上的“結”,對新發展理念悟得不透,沒有從粗放發展、粗放管理的老路中走出來。甚至有的幹部政績觀出現了偏差,總認為抓基建項目是人求我、見效快,不僅養成了不講科學、不惜民力、大手大腳的壞作風,還成為基建承包商圍獵的對象,導致腐敗問題頻發。

思想觀念的落後,直接導致一些幹部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本領能力不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辦法手段不多。比如,杭州通過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給城市裝上“數據大腦”,有效提升了道路利用率,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反觀我省不少地方,一說到堵車,不是在精細管理上下功夫,卻老想著拓寬甚至新建道路。由於缺乏系統思維和精細管理,道路越修越多、越拓越寬,交通卻越來越擁擠,最終形成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低效循環。其實,我們也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道路交通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各類道路的通行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推進數字化,既是技術問題,更是理念問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到位才會行動自覺。如果思想觀念不轉變、體制機制不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會淪為一句口號。今年,省委下決心對各市州重點工作績效評估進行改革調整,把考核的“指揮棒”指向高質量發展、“三大攻堅戰”、黨的建設、社會穩定和安全生產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堅決摒棄“唯GDP論”,破除依靠基建特別是城建投資拉動增長的路徑依賴,加快從土地財政的思維慣性中走出來,實現由經營城市向精明增長的理念轉變。

解開思想上的“結”,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本領和水平,這是當前擺在各級領導幹部面前亟待解決也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城市既要重建設更要重管理

——三論反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切實際現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晨風

“城,所以盛民也。”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曾這樣解釋城市的內涵。城市的核心在人,解決好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是城市工作的價值取向;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標尺。

城市,不應是簡單的人口彙集地,而應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家園;不應是高樓和馬路的隨意疊加,而應是一個“骨骼強、血脈暢、氣質美、活力足”的生命有機體。

對於城市來說,建設與管理,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然而,遺憾的是,有的幹部總是熱衷於蓋高樓、樹地標、建廣場,認為這些有形的東西容易出政績,容易博得“鮮花”和“掌聲”,而對於搞管理、做服務這些無形的東西往往“提不起興趣”“打不起精神”“想不出辦法”。

城市究竟為誰而建?說到底,是為工作、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老百姓而建。我們不僅要看地標建築撐起的天際線,更要看萬家憂樂拼成的地平線,不能忘記當初為什麼而出發!

細節決定成敗。城市管理必須在細微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這遠比多造幾棟樓來得重要。有的城市,表面上看光鮮亮麗,繁花似錦,但仔細一打量,或者住上一段時間後卻發現,要麼標識牌不明顯、路牌指示不清晰,進城如入迷宮;要麼人行道、自行車道、慢車道混在一起,驚險連連;要麼地下管道失修,常常汙水外溢;要麼人行道上亂堆亂放,道板七翹八裂,行走不便;要麼人性化欠缺,半天找不到一座公廁,繞道很遠都過不了馬路……總感覺城市缺了一點內涵,少了一份溫暖。

城市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問題,看起來是些許小事,卻連著偌大民生。作為城市管理者,要注重發現群眾身邊的煩心事、困難事,善於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問題改起,不斷補齊城市管理與服務的短板,增強群眾的舒適感、幸福感。

有些人總說領導幹部都是抓大事的。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群眾利益無小事。作為一座城市的主政者,既要抓建設開發這樣的大事,也要一枝一葉總關情、萬家憂樂在心頭。如果說建設主要是塑形、是顯績,那麼管理和服務更多的是走心、是潛功。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紅綠燈跟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他們在同一根杆子上,卻從來沒有通過數據被連接過。”百姓的一句調侃,折射出城市管理的一個新課題。互聯網時代,城市管理要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人腦”之外,找到智能化管理的“外腦”。比如城市的潮汐車道、借道行駛,大大緩解了交通擁堵。對很多地方來說,智慧城市、精細管理、精明增長,才剛剛破題,還大有文章可做。當然,推進信息化管理,並不是要我們一哄而上,盲目地去引進新設備新技術,而是要用信息化、集成化、大數據的思路,使有限的投入發揮出更好的效益。

一座舒適愜意的城市,往往管理比建設更重要,內涵比規模更重要,品質比速度更重要。城市管理如繡花,需要頂層設計,需要一絲不苟,需要綿綿用力,需要用心用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我們要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的作用,實現全體市民共建美好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情”

——四論反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切實際現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晨風

“成由勤儉敗由奢”,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訓;“勤儉辦一切事情”,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傳家寶。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已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湖南也跨入3萬億“俱樂部”,還有沒有必要像過去一樣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堅持量入為出、精打細算的原則?

確實,經歷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湖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湖南是一個有著7300多萬人口的大省,要辦的事情還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做規劃、辦事情,要從省情出發,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毛澤東同志在《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一文中曾告誡全黨:“任何地方必須十分愛惜人力物力,決不可只顧一時,濫用浪費。”這句話放在當下,依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幹事創業要尊重科學規律,很多事情不是越大越好、越氣派越好。有些東西可能今天看起來很氣派,但明天看起來就不順眼了。比如,玻璃幕牆剛出來的時候覺得很美、很氣派,但如今人們見多了,往往埋怨它是光汙染、製造熱島效應的載體了。

規劃是城市的生命,設計是建築的靈魂。只有體現著民族特色、歷史記憶、地域特點,並做到與當代科技相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築,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但有的地方搞建設、上項目,老想著求大、求新、求異、求怪,讓一些炫奇弄怪的建築,成了外國設計師的試驗場,連玻璃、磚頭都要一塊一塊訂製,成了投資的“無底洞”。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城市建築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由來已久,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折射出一些領導幹部扭曲的政績觀。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有些民族建築,到今天看起來還是那麼賞心悅目,成為長盛不衰的旅遊景點,這背後並不是人們簡單的懷古戀舊,而是這樣的古建築體現了民族精神,是幾千年民族文化的積澱。

幹事情講究量力而行,恰如其分。有的地方盲目舉債搞建設,一心想弄點大動靜出來,顯示自己的能耐和政績;一些地方熱衷於搞所謂“地標性”建築,動不動就提“幾十年不落後”的口號,有的縣城甚至建起了上萬人的體育場。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地方一年到頭能舉辦幾場大型比賽?這些巨資投下去能有多大的利用率?這種不顧自身實際、好高騖遠的做法,就好比小孩穿大人的衣服,雖然衣服本身光鮮、時尚,但怎麼看都很彆扭。

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很有名,全世界的演藝界人士都以去那裡登臺演出為榮。但至今為止,奧地利沒有因為它蜚聲全球,就想著去擴建,蓋一個規模更大的金色大廳。我們一些地方的演出場所,其規模、氣派程度,遠遠超過了金色大廳,但既沒有人家的利用率,更達不到人家的美譽度。

“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縱向比較,我們的經濟實力、物質條件確有很大改善,更有能力幹一些以往想做但做不到的大事;橫向來看,我們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發展中國家,還面臨著很多風險挑戰,還有很多領域、很多急迫的事情需要大量投入。當前,我們要倡導勤儉節約辦一切事情,堅決抑制盲目追求氣派豪華的衝動,堅決制止浪費民力、與民爭利的行為,堅決防止“頭腦發熱”的盲目舉債和前人大手大腳、後人“擊鼓傳花”所帶來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