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日本人對於天皇的情感是怎樣的?

魏思江


1945年12月,日本輿論調查研究所對天皇制的存廢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支持天皇制的為91.3%,其中認為原封不動保持戰前天皇制的佔15.9%;主張成為政治之外的道義中心的佔45.3%;主張仿效英國建立新的天皇制的佔28.4%。反對天皇制的佔8.7%,其中希望建立共和制的佔5.7%;主張建立蘇維埃制的佔2.9%。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日本人主張保留而非廢除天皇制。確實,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寫道的:“縱然日本戰敗,所有的日本人仍會繼續尊崇天皇。”

據《朝日新聞》1989年1月進行的輿論調查,認為“應該強化天皇的權威”為4%;認為“天皇當如同現在這樣是一種象徵”為83%;認為“應該廢除天皇制”為10%。作其他回答和不回答為3%。

1989年1月7日(週六)上午7時55分,日本政府正式發佈了“天皇崩御”的公告。9時半,皇居前前往弔問人頭攢動。據統計,當天人數為12萬9千人。紅白兩色的道路標示,套上了藍白兩色的塑料口袋。銀座周邊的辦公大樓瞬時懸掛起了弔旗,其他旗幟全部降半旗。在伊勢丹百貨店食品商場,店堂裡平日流淌的音樂聲全部“消聲”,能夠聽到的只有顧客的腳步聲;紅色食品鯛魚、血米飯等全部“匿跡”;女店員全部穿著清一色的綠色制服。新宿歌舞伎町的霓虹燈全部關閉,顯得異常昏暗。電影院等根據同業工會的安排,全部關閉霓虹燈,其他商店和飲食店也自覺地將霓虹燈關閉。路上行色匆匆的行人沒有了談笑,表情肅穆。按電視和電臺的報道“國民為悲痛所籠罩”。

但是,當日在到處懸掛著弔旗、降下半旗的澀谷,約有150名20至30歲左右的年輕人組成的遊行隊伍一邊行走,一邊高呼口號:“反對強行製造肅穆氣氛!”“不準逃脫戰爭責任、美化昭和!”據警視廳統計,當天在日本1都(東京都)、2府(大阪府、京都府)8縣24個地方舉行了反對天皇制的集會或遊行。

據97年4月的調查,認為“應該強化天皇的權威”為6%;認為“天皇當如同現在這樣是一種象徵”為82%;認為“應該廢除天皇制”為8%。作其他回答和不回答為4%。此前,從1978年到1989年,就天皇制共進行了五次同樣的問卷調查,提出同樣的問題,所佔比率分別是4-6%、82-84%、7-10%。也就是說,在20年時間裡,國民對象徵天皇制的支持率基本維持在82%-84%。

總之,曾經由明治憲法制度化的權威,在新憲法體制下已徒具形式。儘管新憲法切斷了天皇和政治權力的聯繫,但天皇制依然堅挺。


馮瑋


日本人二戰後對天皇的態度和感情,是個複雜的問題,本身沒有涇渭分明的事件來區分,也沒有準確的數字可以立斷彼此,任何統而概之的說法都是不客觀的。

總的來說,反對的和維護的兩種觀點俱存,在不同時代、不同群體、不同年齡的人中,兩種觀點的呈現迥然不同。

(1945年向皇宮遙拜的日本人)

戰後天皇被麥克阿瑟拉下神壇,成為人間天皇、戰敗天皇,按說,失去了權柄的君主人們可以聲討、問責和撻伐了,但在美國佔領統治日本的7年內,這種現象並不多見。

相反,人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天皇,與他對話,感覺很驚訝。這是日本歷史上沒有的事,天皇能像普通人一樣走到他們身邊,這個穿西裝的小個子男人、聲音尖細,不善言談的人,就是天皇。

(戰後巡幸)

天皇巡幸到身邊,民眾長期以來視之為神的人,雖然把日本帶入戰敗了,但長期的觀念仍左右著普通日本人,見了天皇,他們仍然跪拜、歡呼,對待天皇和戰時沒什麼不同。所變的是民眾敢睜眼看他了。

這是第一種情況。

(戰後裕仁)

第二種情況是美軍撤離日本後的五六十年代。

這一時期世界格局變幻,美蘇爭霸,日本被派上了用場,簽署了日美安保條約,戰犯釋放重登權力舞臺,右翼左右政局,戰爭陰影加重,日本民眾出現了反對天皇的浪潮。

典型的是1951年11月,天皇去京都大學訪問時,2000遊行學生與警察衝突,反對日美安保條約,迎接天皇不唱國歌而唱和平之歌,要求天皇退位、參觀原子彈空襲後的畫展等。

(反對安保條約)

民眾本身是反對安保條約、反對戰爭的,但日本右翼讓天皇去安撫平息,不但沒有起到效果,反而連天皇也一起問責了。

此後的天皇就處於尷尬的境地,隨著戰後一代成長起來,他們父輩死於戰場,他們越來越感覺到天皇對戰敗負有責任,1965年5月他到山陰地方旅行時,縣市工作人員混在人群中高呼“萬歲”,但普通市民卻沒有響應。

(裕仁)

1975年9月天皇訪問美國後,日本記者直問“戰爭責任”和原子彈問題,裕仁支支吾吾,回答不上。這說明日本國內對天皇已經由不敢問不敢談轉為平視了。

最後,在1988年日本民眾得知他患癌後,對這個八十多歲的乾癟老頭放下了責難,把他視作日本國體的象徵,排隊為他健康祈禱。

不同時期,不同人,對天皇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一輩子都把天皇視作神明權威,比如有的神風特攻隊隊員,戰後一直認為天皇是無罪的,是不得已的,這完全是軍國主義長期洗腦的結果。

本來嘛,天皇就是個宗教傳說。


飛春讀傳


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史上最大浩劫,他是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為主挑起的法西斯戰爭。結束於1945年日本天皇宣告投降。日本發起侵略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強大的野心,想統治世界,直到現在他們的野心一直都存在。而在這裡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是日本人眼中的神,也就是日本天皇。

日本投降後,美國派了麥克阿瑟去日本與天皇談判,這個人的來頭可不小,他是駐在日本軍隊的最高領導人,他的權利大到可以掌握日本士兵和天皇的生死。

日本作為戰敗國,他們只能聽從戰勝國的條件,受戰勝國的擺佈。所以麥克阿瑟覺得日本人會因為他的到來而引起怨恨,也覺得日本人會採取一些手段對付他。但他去到日本後,發現與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日本人對他的到來很是歡迎。經過打聽才知道,日本想和美國套近關係。只要和美國打好關係,那麼日本所受到的損失就可能就會大大減少。

麥克阿瑟在裕仁天皇的談判中,就向天皇提了這麼一個問題:日本人不是都挺有骨氣的嗎?當你們戰敗時,很多士兵都選擇切腹自盡,天皇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裕仁天皇說:“我也不希望戰爭的爆發,可是我一個人實在是無能為力啊。”面對裕仁天皇的回答,麥克阿瑟覺得天皇這是個多麼無恥的人,把自己的罪責遠遠地撒開。憤怒的麥克阿瑟讓裕仁天皇寫了一篇文章,名叫《人間宣言》,讓裕仁天皇承認了自己的地位,他只是個普通人,並不是什麼神。

在日本士兵眼裡天皇是至高無上的,覺得為天皇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很有價值的。在日本戰敗以後,很多人為了保護天皇的榮耀,選擇切腹自殺。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天皇會這樣回答這個問題,不知有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