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源自內心地認同

我們有時候看到好多人信各種宗教,拜訪這個名師那個名師,這固然是一種好的事情,也是一種好的現象,人有信仰總比沒有信仰好。

人最終是要有信仰的,人生有了信仰,你的心靈就有了歸宿,有了著落點有了定位。人沒有了信仰,就意味著你的心靈沒有定位,因為有了信仰,我們的人心人性有了一定的高度,由於我們去踐行我們的信仰,我們的生命就有了一個廣度。

其實信仰是一種發自本能的,不應該找個理由,我為什麼要信佛、為什麼要信道。信仰是要理由的嗎?需要理由的信仰就不是真正地信仰,信仰是發自本能的,信仰是成片成世的,而不是支離破碎的。來到寺廟就有了信仰,回到家就沒了,跑到都市就沒了信仰,到了大山上就有了信仰了!這不叫做信仰,真正的信仰是全然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融入了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如果說今天有了信仰,明天又沒了信仰,後天又想起來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全然地,成片成世的,不是支離破碎的。必須來自於本能的信仰才叫信仰。

比如說和尚吃飯,一到齋堂自然就會合掌,碰到任何吃東西會先供佛,然後再送到自己的嘴巴,第一個念頭先供佛,第二個念頭才自己吃或者第二個念頭分享給別人吃,一定是第一個念頭是供給我們敬仰地神或佛的,這才是發自本能的信仰,如果說還需要人提醒你,到廟裡了開始拜佛了,手裡拿著一個蘋果,你要先供佛再吃,有人提醒的信仰就說明還不是我們本能的信仰,信仰最高的境界就是一種本能,而且是無我的。

那麼信仰來自於本能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呢?的確是後天可以訓練,但是我要告訴你,真正達成信仰,之後是不需要再訓練不需要再提醒的,在一種信仰的初期,它可能需要一些儀式通過一種儀規,把我們帶到一定的高度,當你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時候就形成一種本能了。

這個時候如果還需要人提醒你,說明還沒有達到本能的信仰。沒有達到一種本能的信仰就不是一種全然地信仰,不是一種真的信仰。

真的信仰全然地信仰,是到了一定高度,不需要任何環境、方法等。如果是有所依賴有所幫助地信仰,那還不是真正地信仰,所以佛教裡面講儀規,儀規的目的就是把我們從初層次帶到一定的高度以後,儀規就沒有用了,就形成本能了,儀規就是要提醒我們,當內心建立了強大的力量了,儀規就被超越了。

信仰源自內心地認同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