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宇宙里也是不存在任何生命,那麼宇宙的存在還有意義麼?

abefgiklmnopqrstuvwx


我們人類在宇宙中一直是量子堆積態,並不存在生與死,可以說你身體內任何粒子都沒有活過,也沒有死去過。

我們和一部機器從量子角度看並不存在顯著的區別,或者說一切皆是量子態基礎上的曇花一現。

換一個思路想一想,比如阿爾法狗計算機的意義是什麼,這部機器怎麼理解自己?如果你是在一個岩石裡的一個電子,那你又會怎樣理解世界。

視野限制了想象,宇宙對人類的設計其實並不是為了完成對宇宙的任何改造,可以說宇宙的模式是完美的自洽的,人類的意識也不是為了反觀量子態而設計的。我們的意識對量子一無所知都只是推測。

一塊岩石存在也不用去思考什麼力量維持了本身。只有人類很神奇可以去探索這些問題的根本。

這就出現一種矛盾的事情,一塊岩石不需要想宇宙是什麼只要按照量子的規律就可以了。而我們的身體內量子也是按規律辦事,我們並不知道量子到底怎樣運作。而人類意識卻產生了疑問,我到底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可以直接回到這個問題,你存在是宇宙不可或缺的一小部分,你不存在那麼宇宙就會缺失一部分能量失去平衡。或許你說那為什麼還要死,之後我不存在了啊!可以這樣講只要按照量子的自然秩序,你的出現是一種必然,自然選擇了你來梳理宇宙量子能量...你是能量載體你是過渡階段...

宇宙原理其實很類似於計算機,一切都是最簡單的相同邏輯,產生出無窮盡的排列組合。在無數組合中出現了生命-一種有機分子無數次自由組合而產生的一種結果,量子沒有變只是宏觀的分子再變化再組合。可以說宇宙有這樣的傾向,越是底層的粒子越趨於簡化邏輯,越趨於複雜的粒子更趨於不穩定。分子態就是一種不穩定態,疊加的越是複雜就越是不穩定,所以任何高級形式都趨於輻射、瓦解成更簡單的粒子,這是宇宙的熵增特性決定的。可以說就是機率。簡單的粒子幾率大複雜的粒子幾率小不穩定。

宇宙是以一種全體量子時空同步共振的形式存在著,即使宇宙兩端的量子都是同樣的規律,說明宇宙早就被設計好了,以完全相同的量子震動模式展開,這種震動屬於初始設計沒有任何量子會去違背這種震動,而量子與量子之間的不同之處是震動的方向、角動量以及運動速度決定差異化,這也是宇宙豐富多彩的原因。

人類的出現和以上談到的量子震動有極大的因果關係。當量子疊加成有機分子時,這種基於量子在特定方向、角度的震動被忠實的記錄下來,並且這種多量子震動組合出來的有機分子,在合理的外部溫度、壓力下不停的複製著之前的震動,複製的原因並不是什麼傳種接代,完全是以這種方式的震動組合更加符合當前的環境。比如兩個量子之間通過電磁力以一種巧合的角度速度銜接在一起,他們堆砌起來的複雜態恰巧符合穩定性要求,那麼這種震動就屬於能量優先態。有機分子的逐步發展壯大以及更加複雜的單細胞生物出現,其實都是在複製這種量子震動,這種震動一開始只是兩個量子,以這兩個量子在逐步尋找其他能與之對接的其他量子,從而在宇宙的某個角落誕生了生命。

生命一直在延續著當初的量子震動,因為這種震動更趨於合理,從這個角度講生命並不是意識來決定,而完全是宇宙基本量子的規律而已。

我們存在的意義同樣是已不穩定的方式來複制當初更趨於合理的量子震動,傳種接代的本質也是複製當初的量子震動而已。很多時候傳宗接代並不是受我們的思想控制,可以稱之為本能。本能的核心就是量子震動。這與一塊岩石從根上沒有本質區別。一塊岩石量子態穩定它就會長久的保持這種狀態直到宇宙的盡頭。而有機物是一種動態穩定平衡,自然用其他的方式來維持自身的穩定性而不至於完全離散。

恐龍統治地球上億年,受外部因素影響,恐龍有機態無法在穩定存在故而滅絕,可以說一顆小行星擊毀的是以量子態無限疊加出的震動模式的完全覆滅,這種極其複雜的量子震動模式實際上並不穩定,高溫、高壓都能輕而易舉的擊碎它,這也是生命很脆弱的原因。量子疊加的越複雜越不夠穩定。小行星無法機會任何一個單獨的量子,卻能輕易擊毀以分子健、離子鍵、靠範德華力維持的不穩定分子。

總結

存在的意義在宇宙中並不具有獨特性,宇宙只按照最簡單的量子運動邏輯排列組合,僅此而已!


天美波羅蜜多


如果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宇宙裡也是不存在任何生命,那麼宇宙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為什麼呢?

我們看看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是怎麼告訴我們的。

心學裡有一個經典的案例,

在《傳習錄》中寫到,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沒有看到這樹花的時候,它就是不存在的;你來看時,它就存在了,很漂亮的存在了。所以,花就是你創造出來的。

這話很難懂吧。過去的人,一直搞不懂這句話究竟怎麼理解,因為它脫離人的常識。人們都會想:這怎麼可能呢?花分明就在那裡,我不在時,它一定也在那裡,只不過我來了才看到罷了,但它一定是客觀存在在那裡的呀!

其實不然。當你不在時,它就是不在的。花,就是你創造出來的。

要理解這層意思,在過去,非得靠修行不可。這個"花不在你心外"的現象,你只有在禪定狀態下,才能真正體驗到,所有的哲學論證、邏輯論證、數學論證,全部是瞎子摸象。只有在禪定狀態下,你才會體驗到:所謂的客觀事物,真的是不存在的,它真的只是你的心、你的意識。——這裡要注意:這裡所說的心,指的是你的意識。

但,禪修畢竟是一件稀罕的事,大多數人不可能去修行,那怎麼辦呢?

幸好,現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出了量子力學,我們可以用量子力學來解釋一下這個現象。

在量子力學這門學科裡,有一個"觀測者效應",說的是,你不觀測的時候,這個事物是那樣的;當你觀測時,這個事物就變成這樣了。也就是說,你所觀測的事物,因為你的觀測而改變。

關於這個原理,有一個通俗的故事可以說明。

1886年,有一位生物學家在一篇論文中寫過他所觀察到的"螳螂吃夫"現象:

"把它們放在罐子裡的時候,交配後的雄螳螂會嘗試著逃跑。可是幾分鐘之內,它就會被雌螳螂捉住。雌螳螂會先扯下雄螳螂的頭吃掉,然後是脛節,而後是大腿……看起來,如果一個雄螳螂最終竟然能從此螳螂那裡逃脫的話,幾乎是天賜的好運。"

但是,後來生物學家們發現,在自然界中,交配之後螳螂吃夫的現象,其實是不存在的。

那麼,難道是那位生物學家觀測錯誤了?不,他的觀測是正確的。後來的生物學家發現,原來雌螳螂把雄螳螂吃掉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人在觀察它們。當有人在旁邊觀測它們時,雌螳螂誤以為觀測的人是敵人,因此緊張起來,就把雄螳螂吃了。

這個現象,可以用一個物理學的實驗,得到了證明。這就是雙縫干涉實驗。

19世紀初,物理學家托馬斯·楊設計了雙縫實驗。一塊擋板,上面開兩條縫。隔一段距離放上另一塊擋板。光通過第一塊擋板照過去,通過兩條縫照在第二塊擋板上。結果會出現明暗相間的條紋。這條紋,是兩束光就會形成相互干涉的效果。在後一塊擋板上,如果兩道光波相位相同,就互相加強,變亮;如果相位有差,則互相抵消,就會變暗。

後來,物理學家改變了實驗方式,不是發射一束光,而是將光子(光的粒子)一個一個地發射出去。令人震驚的意外發生了,即使每次只發射一個光子,屏幕上仍然會出現干涉條紋。要知道,上次干涉條紋的產生,是兩個縫隙透過的兩束光相互干涉的結果,但現在只打出一個光子,居然也產生干涉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這個光子自己干涉了自己!也就是說,這個光子同時通過了兩個縫隙。再用電子或其他粒子打過去,結果也一樣的。以平常情況來比喻,就是一個人同時從左右兩個門中穿過去,結果自己撞到了自己。

這樣一來,就證明:光子,和其它粒子,在實驗中出現了"既在這裡,又在那裡"的狀況。

接下去,最關鍵的來了。

實驗者在旁邊安裝了探測器,只要光子通過,就能檢測到。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光子到底是從哪個縫中穿過去的。但是,結果是,屏幕上不再有干涉條紋,只有單個的光點。也就是說,只要一觀測,光子就不再使用"分身法",原來是"既走了左邊的縫,又走了右邊的縫",現在又規矩老實地變成了"或者走了左邊的縫,或者走了右邊的縫"。

這就是觀測者效應:對行為的觀測,本身就會影響觀測的結果。

現在我們再來想想王陽明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他說的,就是觀測者效應。

對於這個現象,量子力學裡的表述是:當一個微觀粒子沒有被"觀察"時,它是呈波動狀態存在的,就是說,它不是一個點,不是一個固定粒子,而是一段波動的線。而當它被"觀察"時,因為觀察的影響和干擾,這段波動的錢,被固定成一個點,變成了一個粒子。

這又涉及到另一個量子力學知識:波粒二象性。它說的是:一個電子或光子,有時是粒子,有時是波。它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它怎麼可以既是粒子,又是波呢?但它就是這樣:既是粒子,又是波。當它為粒子時,就是物質,當它為波時,就是無,是空,是一種不定形的運動,一種可以擴散和消失的運動。你不知道是什麼在運動,它是沒有的,是沒有的東西在運動。

說到這裡你想起了什麼?

是不是想起了老子《道德經》裡說的"玄之又玄",想起了佛教裡的"空"呢?

1913年,有個叫玻爾的物理學家,提出了"量子躍遷"理論,說的是:電子的運動方式是,這一刻在這個軌道,下一刻出現在另一個軌道。不知道它為什麼一會在這裡,一會兒在那裡,因為它並沒有在空間裡移動。就是說,它是憑空出現,又憑空消失的。後來物理學家們又發現,所有的已知粒子都是是這種現象。

這裡,又有一個著名的"薛定諤的貓"實驗設想。事情是這樣的,1953年,物理學家薛定諤設計了一個貓的實驗:

把一隻貓關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裡,盒子裡還有一個容器,放著極少量的放射性物質。這些放射性物質,有50%的機率發生衰變,另有50%的機率不發生任何衰變。如果衰變發生,那麼放置放射性物質的容器就會放電,通過繼電器啟動一個榔頭,榔頭會打破裝有氰化氫的燒瓶。

那麼,結果就是:如果發生衰變,這套機關被觸發,氰化氫揮發,貓就會死亡。如果沒有發生衰變事件,那貓就會活著。

到底活著還是死了?取決觀測者是否打開盒子。如果不打開盒子,貓就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即處於非死非活、又死又活的生死疊加狀態。當外部觀測者打開盒子觀測時,波態就固定為粒子形式:要麼是活的貓,要麼是死的貓。

這個實驗設想的意義,在於把原本只侷限於原子領域的不明確性,轉變為宏觀不明確性,即原來只是粒子會處於疊加態,現在宏觀的動物也會如此。也就是說,本來是微觀世界裡的事情,是比原子還小的粒子發生的事情,現在證明它也會發生在宏觀世界裡。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另有一篇小說,叫《球狀閃電》,裡面描述了變成量子態的人。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也可以像那隻薛定諤的貓,既活著,又死了;既在這裡,又在那裡。孫悟空的分身法,真不是完全虛構的。

愛因斯坦在談到量子理論時,曾經說過一句話:"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著它的時候才真正存在?"

這句話,和王陽明先生開頭說的這句話意思一樣:你沒有看到這樹花的時候,它就是不存在的;你來看時,它就存在了,很漂亮的存在了。

用量子力學來解釋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就是:所謂的月亮,只是一定頻率的波,與人的視覺細胞相互作用的"主觀感覺"。

舉個通俗的例子,螞蟻的視覺細胞,就不能與月亮的波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對螞蟻來說,根本沒有月亮存在。而當螞蟻具備人的視覺細胞時,月亮就存在了。

我們再想想:我們知道螞蟻,螞蟻知道我們嗎?在螞蟻眼中,我們是人嗎?其實在螞蟻眼中,我們是一堆雜亂無章的聲音。

杜甫有一句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當你有感觸時,花上的露水就變成了淚水;當你在為離別痛苦時,鳥就會驚嚇到你。

這不都是心——意識的結果嗎?所以,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微觀粒子是這樣,宏觀世界也就是這樣。因為宏觀世界就是由微觀粒子所組成的。舉例來說,組成我們身體的亞原子粒子,時時刻刻都是進行"量子躍遷",從有,躍遷到無;再從無,躍遷到有。也即,如果我們有一雙能看到粒子的眼睛,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身體一會兒消失,一會兒出現。

整個宇宙都是這樣。

這時候,可以回到題目了:如果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宇宙裡也是不存在任何生命,那麼宇宙的存在還有意義麼?

答案明確:如果宇宙裡沒有人,沒有其它生命,則宇宙根本不存在,也談不上意義不意義。


大宋心學課


如果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宇宙裡也是不存在任何生命,這樣的宇宙也可能有,根據多元宇宙理論,不同參數的宇宙是可能存在的。但我們討論這樣的問題也沒有意義,既然地球有生命,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為什麼地球上有生命,生命對於宇宙而言存在什麼樣的意義。地球上的生命經歷了一個悠久而動盪的歷史。據科學家估算,約40億年前,即地球形成後僅5億年,第一個單細胞生命出現了。經過太古宙(4億至25億年前),多細胞生命開始出現。雖然根據古岩石中發現的碳同位素已經能推斷這些有機體(古細菌)的存在,但化石提供的證據仍然令人困惑。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使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對澳大利亞西部古岩石樣本進行研究後,該團隊斷定這些岩石中含有34.65億年前多種有機體的化石。結合最近一系列關於系外行星的研究發現,這項研究增強了關於宇宙中生命多樣性的理論。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只是宇宙龐大生命家族中的一員,只不過恆星之間的距離過於遙遠,以至於我們無法與其他文明取得聯繫。那麼是否有其他捷徑,目前理論上有,但也僅僅是理論而已。

既然我們的宇宙有生命,能被生命所觀測,那麼我們的宇宙就有意義。存在即被觀測,如果一個宇宙沒有生命,也沒有被智慧生命觀測,那麼這樣的宇宙當然也有意義,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人類還沒有出現,我們的宇宙也沒有被智慧生命觀測,那麼同樣是有意義的。


川陀太空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可以上升到自我意識和哲學高度的問題!

自我意識是什麼?簡單解釋,就是“我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而哲學也不難理解,比如說經典的“我思故我在”!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的疑問:“如果有一天我們死了,這世界還有意義嗎?”很明顯,當然有意義,我們去世了,還會有其他人和其他生命。但如果宇宙所有生命都沒有了呢?

當我們做夢的時候,就是一種短暫的死亡,一種可以復活的死亡!我們常常會有這種感覺,世界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也沒有了任何意義,等醒來後,發現一切都還是那樣。於是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們(或者生命)賦予了世界存在的意義!

這就是自我意識在起作用,或者你也可以說因為“我思故我在”。

還有一種量子世界中的概念,著名的“電子雙縫干涉實現”,放在宏觀世界表達就是:“周圍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你在觀察(並不僅僅指用眼睛看,更是指接受信息)他們”!

這樣的觀點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也並非沒有一點道理。就好比在現實世界中,地球另一側發生的事如果沒有對你造成任何影響,他們的存在與否還有意義嗎?

當然,對你來說沒有意義,但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別人,如此一來,這個世界的存在豈不真的沒有意義?

這聽起來有點像詭辯,但似乎也說明了一點,生命賦予了世界存在的意義!

您的觀點呢?歡迎一起留言討論!


宇宙探索


宇宙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首先我們得明白宇宙是由“宇”和“宙”組成,宇指的是空間,宙指的是時間,宇宙是由無限空間和無限時間來組成的,關於宇宙我國古人也有非常明確的解釋,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上說: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可見我國古人是有多麼深刻的領悟。

宇宙的存在並不是以人類的意義為基點,因為在茫茫宇宙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外星生物文明存在,這是肯定的。說不定其他外星文明也在思考宇宙存在的意義。那麼,宇宙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科學家們說宇宙是由180億年前的一個奇點爆炸開始的,奇點是無限密度大的一個小點,和針尖一樣大,奇點爆炸後經過擴散,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宇宙,科學家是怎麼知道這是180億年前發生的事情?其實這也只是推測,隨著我們對宇宙認識的不斷加深,各種推測也在不斷的推翻,也許將來有一天,我們能把銀河系完全弄明白,但是宇宙實在太大太深奧了,要想弄明白可能需要十萬年。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既然科學家說宇宙是由180億年前的奇點爆炸形成的,那麼奇點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奇點總不可能是平白無故的出現!奇點的以前是什麼?以前的以前又是什麼?以前的以前的以前又是什麼?宇宙到底是由什麼時候開始的?它的組成是從哪裡來的?根本無法解釋,想到這些,還有深深的恐怖和無助!宇宙怎麼可能會出現,宇宙出現以前是什麼?什麼都無法解釋!我們的物理,化學,各種科學根本就無法解釋這些,越往以前想越會陷入深深的虛幻之中。

有人說我們的宇宙是有超級文明製造出來的,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超級文明屋子裡陰暗角落裡的一粒灰塵。那麼這些超級文明的世界是不是宇宙呢?他們的宇宙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以前的以前又是什麼樣子,又是由什麼形成的呢?

這些都無法解釋,所以不管怎麼想,想起來太頭疼了,越想越覺得宇宙太空虛,宇宙從哪裡來?人類只不過是宇宙中小小的一粒塵埃,人類太渺小了,人類在宇宙中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以人類的文明向宇宙發出疑問?宇宙對於人類有什麼意義?其實,最好的意義只是能證明,我們人類在宇宙存在過,就是這樣,並沒有其他意義。因為我們人類不管怎麼發展,都無法逃脫被宇宙滅亡的命運,其他外星生物也是一樣,人類最多也許可以活幾十億年,但是太陽最終會變成白矮星,會把太陽系烤焦,有人說到時候我們可以逃到銀河系裡面其他星球啊,但是別忘了,銀河系最終也會滅亡,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級黑洞,最終會把銀河系所有星球都吸進黑洞,有人說黑洞裡面沒準是另外一個世界,別幻想了那麼大的吸力,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個超級密度的吸鐵石,把任何物體包括人類吸的粉碎。銀河系還會和仙女星系碰撞,所以人類是無法逃脫滅亡的。

根據實際來說,人類永遠造不出光速的宇宙飛船,因為光速的物體對本身的質量要求太高了,宇宙飛船自身的重量無法達到光速,接近光速就會撕裂,所以人類可能永遠也飛不出銀河系,銀河系直徑10萬光年,一光年有多遠?光一秒30萬公里,一光年的距離都無法想象了,更別說1000光年,10萬光年,人類在銀河系裡就會滅亡,因為還有很多的未知因素,幾乎每一種因素爆發都是毀滅性的,比如說超級火山爆發,超級地震,小行星撞擊地球,外星生物攻擊地球,5000年爆發不了,一萬年以後呢,十萬年以後呢,百萬年,千萬年以後呢?宇宙太殘酷,人類的文明再發展頁扭轉不了宇宙的威力,因為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人類只能適應,適應不了或者說適應沒有那麼快那就只能滅亡。

對於宇宙來說,人類只不過是億萬個宇宙生物種族中不起眼的小小一個,滅亡了就滅亡了,那有什麼關係?大不了以後再創造另外一種生物文明而已。


電影客


一千萬年後的科學家會認為現代人的思想是多麼的愚鈍,一千萬年後的科學是現今所不敢想象的,也不知道在以後漫長的科學探索中究竟會發現出什麼有趣的事情,也不會想到一千萬年後的人們會怎麼去認知宇宙,會是怎麼樣的世界觀。

為什麼這個宇宙的存在,不是以誕生生命為目的?

現代人都會這麼認為,宇宙自始至終都存在,而生命的誕生只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只是巧合、運氣而已,宇宙本無意,一切隨緣嗎?

我有時會產生出這種想法,宇宙會不會就是為了誕生生命而存在的呢?換句話說,如果宇宙不以誕生生命為目的,那麼宇宙就沒有它存在的意義了。

可能我說的有點唯心了,不過,這只是我的一個想法而已。

意識是這個宇宙中最稀缺的存在,但意識的形成本就來源於物質體,因為就人類而言,我們的大腦本就是物質體而已,意識由大腦產生,這就說明了,宇宙在演化的過程中,誕生有意識的生命體是必然的,不是巧合,也不是運氣。

對這個宇宙最好的解釋肯定是伴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而出現,所以,這一切的答案還將寄託在今後的科學身上。


一枚遊戲科幻迷


宇宙存在的意義,就是出現生命去觀察他。根據人擇原理,宇宙必須具備在某個階段發展出生命所具有的性質。這是一種強人擇原理的表述,我更認為,宇宙的存在,包括宇宙所具有的性質,就是因為生命的觀察。

人擇原理其實就是人類認知原理。即人類的認知中的“存在”,都是個體感應的群體性共識。這是一個對認知本身的經驗判斷。

延遲實驗也說明,我們現在的選擇性觀察,可以反而決定微觀量子在觀測之前的情況。進一步的參與性宇宙觀認為,宇宙的歷史,實際上是被生命觀測到的時候才決定的,也就是宇宙的存在,是觀測者參與的結果。

似乎因果顛倒了?很多人也是這樣認為的。我認為不是。之所以認為有因果、有規律,還是頭腦中慣性的認為存在一個“絕對存在”,本質上這種觀念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抽象的觀念。實際上,對於人來說,存在就是感應信息的結果,對於人類,還需要群體性共識。

抽象信息,感應不到的,不是存在。也就是沒有人類觀測的宇宙,這本身是一個抽象信息,是永遠無法感應的,沒有任何意義。

總而言之,我認為人擇原理的本質,就是人的認知基準。


探索貓


如果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宇宙裡也是不存在任何生命,宇宙的存在當然是有意義的!

宇宙存在到現在已經有138.2億年了,但是最古老的生物也直到25億年前才出現的菌類和藻類!所以,宇宙裡沒有任何生命對宇宙來說早就經歷過了,宇宙的超過五分之四以上的時間都沒有任何生命,宇宙不照樣要存在!宇宙的存在的意義也不在於有沒有生命體!

人類處處以宇宙之中的萬物之靈自居,甚至號稱自己是宇宙之王,所以才會覺得沒有人類宇宙就會出現大問題了。這都是極度狂妄的言語。人類直到現在也只能探測宇宙,能登陸廣袤宇宙中的幾個有限的天體。所以,宇宙的無限性,人類還需要繼續探測,人類對宇宙的作用除了增加垃圾,其實用處也不大。有沒有人類宇宙就在那裡!


地震博士


“意義”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概念,而且長期以來,人類因為無力突破地球的束縛,總是很自大,認為一切都是繞著我們人類創造的,中國古人認為,太陽、月亮還有星辰,都是為我們服務的星宿,西方人也差不多,只不過認為這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創造了光,創造了日月山河,各種星星繞著我們地球轉,也就是所謂的“地心說”。

然而,如果宇宙會說話,恐怕會對自大的人類說一句:你們算個球!

我們不妨把問題先簡化一下,如果地球上不存在任何像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那麼這個地球的存在有意義嗎?比如6500萬年前,侏羅紀時代,恐龍正在愉快地統治著這個地球,基本沒有哺乳動物的生存空間,人類更加沒影兒。

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去否認那個時代的意義,人類也在努力地尋找那個時代的化石,還原當時的真實情形。

或許很多人認為,那個時代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後來產生了人類。但是,生命的演化是有很多偶然性的,假如那個小行星沒有撞到地球,地球仍然是一個被力量所主宰的星球,人類至今沒有產生,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否認當時的意義了呢?所以說,有沒有意義,是不以人類意志而轉移的。

那麼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50億年前。

那個時候,太陽系還沒有形成,岩石和各種氣體攪在一起,那麼這種混沌狀態,有意義嗎?同樣,我們現在已知了人類產生的結果,也可以很容易地回答,這個時候有意義,否則,我們人類不也就沒戲了嗎?

同理,我們繼續往前說,宇宙大爆炸,137億年前,那個時代有意義嗎?不用多說,《生活大爆炸》的OP歌詞就能解答這個問題。

但是,不管怎麼說,雖然這些東西本來就存在,可如果我們人類沒有去認知,沒有去記錄,看起來還是沒啥意義。

然而,這其實也是我們人類自大的表現。人類雖然在努力去發現宇宙運行的規律,可是說到底這還是為了我們人類自己,因為不管我們去不去追尋,宇宙的運行規律都已經存在。

即使作為一個記錄者來說,我們人類也稱不上很稱職。宇宙形成這麼多年,137億年前波瀾壯闊的大爆炸,我們如今還能看到很多遺蹟。可我們人類文明不過寥寥數千年,所謂的歷史,不過是勝利者書寫的功勞簿,充滿著各種謊言。很多曾經存在於這個地球上的文明,我們如今需要去考古挖掘找證據,也就是說,地球自身的記錄系統,比我們的可靠多了。所以,真正應該問的是,我們人類對這個宇宙來說有什麼意義,我們能夠做什麼,而不是自大地去問,如果沒有人類或生命,宇宙有什麼意義。


分子美食家


這個問題我覺得得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地球有幾十億年的歷史,偏偏我們人類創造了文明,然而這個文明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定義,其它生物是不能理解的。

再者,人死了是什麼感覺?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宗教論說會上天堂,或是下地獄,又或者是輪迴,無神論者對這個概念可能很模糊,去過火葬場,看著屍體變成灰,不得不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積極的人會更加珍惜生命和現有的一切,包括家庭和財富,消極的人會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但是他還是活著,極少有人會因為這個自殺。那麼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會有痛苦嗎?能看見這個世界發生的變化嗎?人死後的感覺其實和出生前的感覺是一樣的。人生是否有意義也是個人的性格心態決定的。

最後,如果宇宙沒有生命,連微生物都沒有,那麼宇宙是否有存在的意義?我們人類在浩瀚的宇宙中是渺小的,我們用自己淺薄的認知去定義宇宙存在的意義真的合適嗎?

因為我們是生命,是主宰並統治地球的生命,因此我們膨脹,感嘆生命偉大的同時又為不得不面對死亡而苦惱。我們用人類的文明去定義世間萬物的價值和意義,去定義他人的價值,同時也被別人打量著,如此反覆循環,最終有沒有除人類以外的事物來定義我們的意義呢?

生命有自己的基因,有自己的生命系統,高級點的生命比起微生物有著更復雜的系統,包括繁殖系統保證了生命的傳承。可是宇宙萬物本來就是一個系統,很多的物理定律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在平面內的圓周率,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各類元素的性質特徵,特定條件下的物理和化學反應,這些死定律又何嘗不是宇宙系統的一部分?那麼宇宙或許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呢?雖然我們無法和它溝通,雖然它沒有“意義”,“生命”等這些概念,但是對宇宙而言,我們人類已發現和未發現的定律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沒有宇宙,我們人類不存在,沒有人類,宇宙依舊是宇宙。

本文原創,初中文聘,寫得不好,請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