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農耕文化?它有何特點呢?

qzuser


什麼是農耕文化,有何特點?

農耕文化,在中國農業文化發展的前兩個時期,即原始農業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時期,可統稱為農耕文化時期,或古代農業文化時期。在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因為它是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的的,它決定著漢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著漢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中原的農耕文化,更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重要發源地,在宋代以前,中原農耕是中國農業文化的軸心。農業的起源於發達,與與農業技術的發明、創造、農業制度和農業理念息息相關。

農業文化,是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決堤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可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三個階段。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國的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

我麼都是從資料和書籍中學習農耕時代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即既要有“耕”來維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農耕文明的重要表現為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自給自足,不用於商品交換。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契合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漢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它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符合價值理念的的,例如在勞作中的培養和孕育出的: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鄰里相幫等至今都還在尊崇這些價值觀,因此農耕文化是非常寶貴的。

還有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風俗文化,以農業服務和農民自娛自樂為中心的衍生和發展,有了現代大家認識的舞蹈、詩歌、小說等。像我們熟悉的舞蹈家楊麗萍,除了她的經典《孔雀舞》、《兩棵樹》等大家熟悉的,她2003年出任藝術總監和總編導並領銜主演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雲南映象》,2011年 指導的中國第一部大型原生態藏族歌舞樂《藏謎》,都來自於西南山區農民的山野田頭,和西藏的民間採風,只有對農業文明的十分了解,又融入藝術的構成,才能讓所有的人都能透過原生態的藝術表達形式,展現中國農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美妙。



鄭彥英


世界文明史有兩種文明:海洋文明和黃土文明。海洋文明起步比黃土文明要晚,黃土文明代表著經驗,海洋文明代表著實踐。黃土文明最具代表文化的是農耕文化,所以,中國文明的內涵就是黃土文明中的農耕文化。"面朝黃土,背朝天"就是經驗論,資歷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