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詩人的詩歌與愛情分道揚鑣

女詩人的詩歌與愛情分道揚鑣

天空不能保守他們的秘密

艾米莉·狄金森(美國)  

天空不能保守他們的秘密!

他們把秘密說給山尖——

山尖卻把秘密講給果園——

接著是——一叢黃水仙!

這時,一隻鳥恰好路過此處——

無意中把這一切偷偷聽見——

如果我可以賄賂那小鳥——

誰知道她會把什麼吐出唇邊?

我想我不會——無論如何——

這樣最好——不去知道——

假如夏日是一條公理——

那是什麼魔法讓雪花飄?

繼續保守你的秘密吧——上帝!

我不會去那樣做——即使我有可能

去知道——在你嶄新的世界裡

有著怎樣的藍寶石的閃爍!

女詩人的詩歌與愛情分道揚鑣

女詩人的詩歌與愛情分道揚鑣


早年青蔥的時候,還流行在一個大本子上互相臨別贈言。貼著照片的那種,直愣愣的眼神望著前方,旁邊是不加修飾的筆跡,感動的釋放,卻不知多少年以後。

場景有點憂傷,很多時候記憶紊亂,想不起當時的種種。還沒勇氣對女神說聲簡單的喜歡,簡單到歡喜和某人在一起,分開就難受無比。那個大本子不知發黴成了什麼樣,只記得有一首詩被抄錄了無數遍。

新的腳在我的花園裡行走

新的手指在撥弄泥土

榆樹上一位民謠歌手

歌聲裡有寂寞流露

新的孩子們在綠蔭上游戲

新的睏倦者在地下熟睡

憂鬱的春天依舊歸來

白雪,依舊準時飄墜

那首詩的作者就是艾米莉·狄金森,謎一樣的女人,男人女人寫詩,靈魂不是千瘡百孔,誰能抵近生命的深淵,沒有深淵的驚悚,詩歌也會索然無味,不過是一行一行字的墳塋。

女詩人的詩歌與愛情分道揚鑣

除了獨身、宅女、孤僻、叛逆,她的天才就像孤獨一樣難以理解。大陸最早的譯詩,大概是八十年代江楓所譯。後來不同地域忽然注意到了這個喜歡莎士比亞和《聖經》讚美詩的老女人,余光中、木宇、王晉華等等都出版翻譯了她的詩歌,這些年的王家新近乎鄭重其事的著述,隨便翻翻,各有所長。

翻譯這東東,小說好些,若是詩歌,真得有些出力不討好。可惜英文主要應付考試,看這些原文的詩歌基本上詞不達意,更不知所云。

用刻骨銘心形容狄金森詩歌絲毫不誇張,讀書本就是私密的事情。再要通過別人的咀嚼去感受詩歌的韻律,味道打折清淡是免不了的。英詩經典,通俗易懂的早已流傳,少數譬如狄金森,吾輩之人只能對著原文望詩興嘆。

再加上狄金森的詩歌天生抗拒翻譯似的,許多詩歌都不具標題,穿插在友人信中,譬如女詩人的《在夏季的鳥鳴之外》與《詩經·豳風·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意境,同樣美妙,便如信箋上的標題,我的蟋蟀,My Cricket,感情都是相通的,只是有時苦於無法表達。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曾說“詩歌,是換一種說法就丟失的東西”,這可能就包括通常意義上的翻譯了。艾米莉·狄金森著名的“在死之前,我的生命已落幕兩次”,直譯意譯皆餘味無窮,或許就是詩歌精靈般的魅力。

女詩人的詩歌與愛情分道揚鑣

前年的早些時候,觀賞了一個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朗誦會,其中不乏文化名人若干,繞樑不絕的聲音之中,忽然感覺詩歌這種東西,如斯坐而論道,激昂有餘,乏味而且大煞風景。

彼時,分明瞧見女詩人孤獨的靈魂,依舊徘徊在許多人的聲音之外。

1772年,42歲的女詩人差點走進婚姻的殿堂,她與父親的好友某法官先生由於對莎士比亞的喜愛愈走愈近,如此兩個人,一個大齡女文青,一個喪偶不久的彬彬大叔紳士,到底還是陰差陽錯了。

狄金森個性怯懦與優柔寡斷,這時搖擺不定,愛與不愛都不是問題,而且女詩人此時似乎已習慣了獨身生活,對未來充滿了恐懼,最終摒棄了走進婚姻的勇氣,於是詩歌中愛情便刁鑽飄渺了許多。

因為

風,從不要求小草回答

為什麼他經過

她就不能不動搖

因為他知道,而你

你不知道

我們不知道

我們有這樣的智慧

也就夠了

閃電,從不詢問眼睛,

為什麼,他經過時,要閉上

因為他知道

它說不出

有些道理

難以言傳

高尚的人寧願,會意

日出,先生,是我不能自已

因為他是日出,我看見了

所以,於是

我愛你

女詩人的詩歌與愛情分道揚鑣

充滿懷念欲罷不能的文字,簡單反覆的支離破碎,難以釋懷,怪不得有人說,女人對其所愛男人的評價,總比他應得的高。這多少是女人的通病吧。“要有光”便有了光,愛情的出發,最終的迴避和迎接,人人都差不離,泡沫一樣的遇見,還是那份清醇無比的初心。

想起《迷失東京》的結束,男主與女主相逢在人頭攢動的東京街頭,這個再尋常不過男女相擁的畫面,每次回眸都恍惚不知道人生有多少次擁她入懷,男主在女主耳邊的呢喃低語,萬千之中能心心相印的只有他們二人。

狄金森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太有智慧了。她說,男人們總是問她,“什麼?”他們精神卓越,就是不理解她在說什麼。與女詩人對話太難,因為她早已在詩歌裡作答。

所以我們面目全非的讀詩。

女詩人的詩歌與愛情分道揚鑣

【 繪畫:奧迪隆·雷東】(法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