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做空調對格力會有衝擊嗎?

趣問


應該還是會有的。但是小米空調對格力之外的二線空調品牌衝擊更大,而且可能要大得多。

作為“白色家電”中的重要一員,空調的普及率已經有一定規模,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買房、拆遷改造、農村及城鎮住房裝修升級,新增空調、一戶多機等需求穩中有升,有機構調查顯示,2017年國內空調銷量為4000多萬臺,這是一個需求明確的大市場。

雷軍和董明珠你來我往的互懟其實半真半假,董明珠做了格力手機,但發現賣空調的那一套在手機上行不通;小米早在2015年就拉了格力最大的競爭對手美的聯合出了一款空調,但號稱的“智能”只是多了個手機控制,而且這款空調的製造環節都是美的包辦,充其量算是“小米特供機”,不管是影響力還是銷量,這款空調都毫無建樹。

直到去年,小米生態鏈公司智米推出的產品,才算是小米第一次認真在做空調。智米空調的設計足夠亮眼,全直流變頻、一級能效、0.1℃控溫等也是高端產品的標配,但是,這款空調4399元的高價讓它有點尷尬,對上不足以撼動松下、三菱,對下又比一眾國產品牌高出太多。這款空調很不小米,也難以影響格力的大局。

但是,就在今天(7月23日),小米正式公佈它的第三款空調——米家互聯網空調的價格:令人熟悉的1999元。

它的設計幾乎copy了米家智能空調,而且是1.5匹的大空調,1999元的價格已經低於同規格的格力空調500元以上。

但是,它能在這個價位上直接打敗格力嗎?還很難說。雖然價格很有吸引力,但米家互聯網空調是三級能效(相比一級能效,能效比更低,可以簡單理解為更費電),也就是說,這是一款低階產品。空調行業,格力被公認是實力最強的品牌,選擇格力的用戶,忠誠度也會更高。但是,格力之外,或者說格力、美的之外的一眾品牌,消費者購買時更多考慮的是價格因素,如果小米提供了更好的設計,更低的價格,相信會有一大部分人轉化過來。如果小米在這個價位戰勝了其他品牌,就是格力真正要恐懼的時候了。


蔣鴻昌


雷軍、董明珠再度狹路相逢,小米第三次做空調能夠成功尚未可知。


在“10億賭局”的最後一年,小米CEO雷軍與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再度狹路相逢,小米第三次進入格力領銜的空調市場。

7月23日,零售價1999元、公測價僅999.5元的米家互聯網空調正式發佈。

不同於2015年小米與美的推出的“i•青春智能空調”和2017年由小米生態鏈公司推出的智米空調,這次的空調產品掛著“米家”的logo,這意味著小米將親自下場與格力、美的等家電廠商進行肉搏。

3年內2次失敗,小米走上最後一條路

在米家互聯網空調之前,小米已經嘗試過兩種形式:與傳統家電品牌推出定製產品,由生態鏈公司推出自有品牌產品。

前者而言,2015年小米與美的合作,推出2699元起的“i•青春智能空調”,主打與小米手環、智能家庭套裝的實時聯動,但是後續市場反響不佳,小米與美的也沒有再推出過第二款產品。

後一形式則是由小米生態鏈公司中定位“智能環境電器”的智米來完成,2017年8月,智米推出智米全直流變頻空調,售價4399元,面向消費升級人群。不過在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上,智米空調的評價數量與格力、美的的同價位產品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很難稱為“成功的嘗試”。

嚴格意義上來說,智米空調的推出並不等於小米直接進入空調市場,智米空調甚至沒有出現在小米商城的產品列表中。

對小米而言,4399元的智米空調更像是一次在中高端產品中的試水,成功則將幫助小米撕開空調市場的裂縫,失敗也不過再次證明,性價比才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

從這個角度看,與家電廠商定製、生態鏈公司出馬都沒成功,想要進入空調市場,擺在小米麵前的只有親自出馬這一條路,或者說,小米需要親自推出一款產品,證明互聯網空調的市場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以及小米智能家居生態在空調產品上的優勢在哪。

這個任務,美的“i•青春智能空調”和智米空調都沒能完成。


“挖角”格力,小米有備而來

經過二十多年的沉澱,早已成熟的空調市場顯然不是新玩家想進就能進的,表面上,從2014年到2018年,小米的動作只有與美的達成合作、旗下生態鏈品牌智米推出智米空調,但在冰山下,小米為突破空調市場所做的準備還有很多。

2018年初,有自媒體消息稱“為了做大空調業務,負責小米空調業務的智米科技,正在與格力前員工肖友元擁有的公司(珠海三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接洽合作,謀求合力破局”。

經36氪查詢,珠海三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確實是一家有格力背景的技術型公司,其產品包括分體機、立櫃式空調和特種空調,創始人肖友元曾任格力海外銷售總監和創維空調事業部總裁。

不過這家公司與小米的關係顯然不止是智米的合作伙伴那麼簡單。

珠海三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股權結構圖,來源:啟信寶

啟信寶信息顯示,珠海三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為小米聯合創始人、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其持股100%的唯一股東是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也就是說,這家有著專業空調研發背景的珠海三友其實是一家小米的全資子公司。

而在對外投資上,珠海三友與中山長虹電器共同出資成立了中山虹友電器有限公司,中山長虹持股60%,珠海三友持股40%。需要注意的是,長虹正是智米空調的代工方。

因此,即便不考慮小米佔股1.29%的美的,在空調這個看似小米比較陌生的領域,小米也已經有自己全資的空調研發團隊,有達成股權合作的代工廠,還有一家專注智能環境電器的生態鏈公司智米。

從這個方面看,把小米推出米家互聯網空調的原因歸結到雷軍與董明珠的“10億賭局”顯然是不合適的,小米為了空調這個家電“四大件”之一的傳統市場,早已綢繆多時,與格力的相遇只是時間問題。

重回“小米模式”,這次小米能圓空調夢嗎

36氪從接近智米的知情人士處獲悉,智米在米家互聯網空調中負責研發和製造,品牌是米家,同時市場也不由智米負責。

在經歷了與傳統空調品牌定製產品、智米自有中高端產品兩條路線的失敗後,米家互聯網空調回到了小米傳統的“爆品”模式:由生態鏈公司負責產品的研發與製造,小米/米家負責品牌和市場,同時在定價上,1999元的價格也遵循了小米一貫的高性價比策略。

這一模式是小米生態鏈產品的“殺手鐧”,但同時對小米空調這一細分品類來說,也可能是背水一戰。

就目前來看,小米選擇在7月下旬發佈米家互聯網空調,在時間窗口上已經趕上空調的銷售旺季,在產品功能上加入對米家App和小愛同學的支持,在銷售渠道上,掛著米家品牌的米家互聯網空調想必也將得到小米之家等小米官方渠道的最大支持。

米家互聯網空調

在家電“四大件”(電視、空調、洗衣機、電冰箱)裡,小米真正站穩的只有相對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電視市場。而在空調和電冰箱市場,小米生態鏈中的智米和雲米都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與空調、洗衣機、電冰箱等大家電的市場環境有關:主要依靠線下渠道銷售,傳統廠商技術儲備深厚、品牌影響力強,消費者受售後、安裝、維護等線下服務影響大。

另一方面,智能電視除了連接WiFi、App控制外,還有內容(提供內容的系統)這一足以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功能。但是在空調、洗衣機、電冰箱上,目前還沒有出現同等重要程度的功能,如果小米電視只能用App換個頻道、用語音控制開關機,那它相比傳統電視也不會有什麼優勢。

對於小米而言,靠一款米家互聯網空調去和格力、美的等空調大廠正面抗衡顯然是不現實的,但米家互聯網空調的意義在於,如果它能從眾多空調產品中成功突圍,將為小米生態在空調領域的拓展豎立一個範本。

此後以米家互聯網空調為模板,小米將智能模塊植入傳統空調產品、與眾多空調大廠“化敵為友”也不是沒有可能,事實上,這或許才是小米生態介入空調市場的最佳模式。畢竟小米5%淨利潤率的紅線決定了小米更想通過數據、互聯網服務賺錢,而不是賣出更多的空調。

不過對於集小米、米家眾多優勢資源於一身的米家互聯網空調來說,光憑米家App、小愛同學控制是遠談不上體現“互聯網優勢”的,米家互聯網空調更大的挑戰,還是在於如何整合米家眾多IoT設備的數據,讓小米智能家居形成一個服務閉環。

不然的話,米家互聯網空調恐怕又得一味地拿“高性價比”說事兒了。


36氪


小米賣空調,個人感覺並不會對格力造成衝擊。主要有以下幾個個人觀點:

①空調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小米想在這個方面做文章似乎不可能的了;

②做空調,主要還是得有錢,畢竟開發成本不小,要完成各種實驗,光是電費就不是小數目了,更不用說幾百萬一個的實驗室了。當然,小米是不缺錢的,但是我覺得他現在缺的是技術經驗,沒有經驗,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後果;

③小米剛踏入空調行業,缺乏空調開發管理經驗和品質管理經驗,沒有自己的生產線,這一點是比較致命的,畢竟現在的空調主要還是講質量;(空調可不能像手機一樣發燒)

④就如廣大網友所說,要是能有1999的價格就能接受,但是這對於變頻空調來說似乎不可能,況且這空調還採用那麼多的進口零部件,成本價已經擺在那裡了。而且,他們缺乏完整的售後體系,只能選擇外包,可靠性未知;

④對於所謂的0.1度控溫,難實現。房間大小的不同,空間的溫度點各不相同,普通家用分體式空調難以做到全方位溫度均勻。況且,空調開發過程中使用的測量儀器都會有1~2度的允許偏差,這其中的個個環節就已經體現出了0.1度控溫的不現實。

⑤所謂的WiFi控制,其實已經不是新鮮事,許多空調廠家早已實現;

⑥格力的銷量佔據幾號國產空調半壁江山,根基牢固。

當然,小米也有他獨特的優勢:

①小米有許多年輕米粉,這已經是一波潛在的客戶了;

②小米是搞IT的,與現如今的智能家居熱潮相符,有助於他的宣傳;

③小米可以大膽從外觀方面入手改變,以迎合年輕人的審美觀。

綜上所述,我覺得格力的內心還是那麼平靜,沒有絲毫波動。

關注一下再走吧😚



製冷小羔羊


回答這個問題,比吹著小米空調不知要涼爽到哪裡去了。答案就一個字:“作”!

很簡單,小米現在拋出這個概念,目的有二,對,就是二:一是給自己的股票打配合,因為股票的技術性下跌拐點已經成型;二是把原來吹出去的空話貼一個真的標籤。

空調不好做啊,親。空調好做,那全球人民去買它幹嘛呢?自己在家做幾個就行了唄。但現實很骨感啊!國內當初蜂擁而上、遍地開花的空調企業,現在還剩多少?剩下的“多少”還有幾個活得人模狗樣的?

小米沒有空調製造核心技術。既然沒有,那你的空調會是什麼?將國內外二流三流產品貼標。二流三流在行業競爭中處於什麼位置啊?下流嘛。

標新立異並不能異軍突起。你說你有網,有網就能捕得到魚嗎?即使你弄得到幾個,但高手卻已經弄到幾十幾百個了。你說你整點智能,但別個是傻的啊?可能你的智能造勢,恰恰是為別人做了免費宣傳。

品牌,不是講故事講出來的,是工匠精神鑄造出來的,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是廣大消費者口碑相傳出來的。

請給你成千上萬的股東一點點尊嚴。你要對得起股東,那你就用他們的錢,到市場上去砸出幾個金窟窿出來吧。不要成天提著一張這裡斷了一根線,那裡斷了兩根線的網,漫無目的撒來撒去。


K線我有


空調屬於比較特殊的大家電,供應鏈非常複雜,售後安裝,渠道建設維護,各種因素都很重要,小米做的第一種大家電是電視,開始兩年都非常艱難,去年開始到今年才爆發,大家電要建立品牌勢能非常困難,空調品類比電視更難,空調供應鏈比電視更復雜,而且目前空調的頭部品牌非常強勢!小米想在空調領域有點建樹可以說難上加難,如果小米真心想在空調行業成功,還是必須走價格戰道路,必須用足夠低的價格再加上足夠好的品質才有可能起來,從目前看來應該不可能,智米公司是小米生態鏈最不搞價格戰的公司,米家空調價格不會低,最多就是增加個品類,想有多大銷量是不可能的事。


吐賀吐羅


支持,格力開始衰落了,新買5臺空調,特別是冷暖機,製冷奇差,噪音大。差差差,傷了十年忠實客戶的心。公元2018-7-23原忠實客戶留言。情況如下:6月中安裝5臺1.5匹格力,當天開機,自己房那臺已製冷差,開了一個小時還感覺悶熱,吹出來的風比風扇稍好,當時安裝師父向總部反映後加了半斤雪種,說情況改善了。到7月初正式入住,當晚開了一小時後才略感涼快,個背部無風吹總感到熱,稍一轉動多幾次還會出汗粘粘的,開到22度,空調吹風口對住個人吹著開到天亮,也不用蓋被子,舊的那臺開25-27度半小時就要蓋棉被。我買的可是格力啊。怎會那麼差?再反映,2個售後師父上來重新檢,放雪種再加後,調試了半天,說行了。當晚及連續幾晚效果又不行,又投訴。售後過幾天又帶了個x經理來如是弄了半天,說調到最佳效果了。當晚及連繼開多幾晚依然如果。再報投訴,無果。再連續投訴,又說要帶個老闆上門調查。


堅決支持反對延遲退休


現在格力看小米發佈的空調肯定是挺不屑的,除了設計以外還真沒有特別拿得出手的地方,但當年的小米手機不也是這樣開始的麼?

從技術上來看,小米推出的這款空調並沒有特別的亮點:全直流變頻、日立壓縮機、松下風扇電機、R410A冷媒、0.1℃控溫、APF 4.75等宣傳的特性比起競爭對手的新產品來說也只能算是標配,根本談不上“黑科技”,而4399的價格也並沒有那麼的震撼人心。相比目前佔據了世界空調市場30%份額,佔有率全球第一的格力來說,至少小米的這款產品無法還無法撼動格力的霸主地位。

小米手機當年起步的時候靠的是1999元的超低價,一下子腰斬了當時主流手機的價格,迅速佔領了市場。但是這樣的模式是不可重複的,因為小米手機可以不賺錢,只作為聚集用戶流量的入口來賠本賺吆喝,但小米不可能樣樣都不賺錢,尤其是物聯網智能家電和增值服務,這可是小米主要的利潤來源。

相比起完全重頭開始的初創公司而言,小米的優勢在於有了廣大的用戶群並建立了信任,加上一些物聯網智能家電的基礎,而接下去要做的是如何把這些用戶轉化為再次購買的客戶。如果小米要獲得合理的利潤,只能通過在產品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和格力等行業領先者競爭。但從小米目前的這款產品來看,米粉的信任 + 產品力 + 價格所形成的競爭力似乎還沒有到達爆發的臨界點。

所以我認為短期內小米空調無法對格力造成任何衝擊,長期的話小米的產品力至少要達到格力的90%才能依靠米粉的信任、價格以及物聯網智能家電的結構性優勢贏得市場。


高挺觀點


前期有衝擊後面就不大了。首先,手機屬於快銷品,一般一年到兩年,空調屬於耐用品一般8年。小米無論做工和質量一個字差!他的其他電子產品我都不買。我是做家電這行的,小米的插板,電飯鍋,電視不買。耐用品使用時間長,維修麻煩,比如,外掛的地方需要人爬出去高空作業來回都要大幾百,更坑的是如果是風管機你還得拆掉吊頂,損失更大。所以耐用品還是得買質量好的,別跟風買互聯網公司。前幾年很火的互聯網家電公司現在都不行了,這些產品只能賣給小店之類的,家用的很少人回去買。買的人只能說傻了。


jtl3171156499


肯定有哇!尤其3年前“軍工長虹”研製出可控制在0.1攝氐度變輻世界家電行業首顆高端空調和冰箱用的“變頻MCU控制中國芯”後帶“長虹中國芯”的空氣壓縮機產量己躍居世界第一啦!已將“無芯的格力”空調每年用5O億購“外國芯”放到火上微烤囉!小米只是加點小髒油而己(科網類企業是不是專業都想低價整垮別廠來染指呢!只能稱為“髒”而己)。



手機用戶76572962788


《師說》有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小米在空調行業對格力不會有任何衝擊。

雖然掌門人董明珠頻出“金句”,但作為空調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格力在技術層面絕對是小米難以望其項背的。

相比剛上小學的小米,格力已是步入而立之年的小夥子。一個是學業修滿的有為青年,一個是還在交學費的小學生,兩者不論是從哪方面相比較,差距都是顯而易見的。格力經過30年的發展,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已經實現了自主化。“買空調、選科技”、“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等一系列銷售口號雖有廣告效益,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格力高度自信的軟硬實力。

格力可是目前中國空調行業內價格最高的一個品牌,這一點正是小米加以利用使產品快速推向市場的切入點之一,小米得益於自身性價比優勢,希望通過價格戰佔據一定的市場地位。但不可忽視的事實卻是:手機,有人追求性價比;空調卻鮮有人這樣為之。空調好壞與否直接關係人體健康,所以消費者購買空調時並不會將性價比作為優先考慮因素,這也是小米空調發展並沒有達到市場預期的原因之一。畢竟手機可以一年一換,可是誰家空調又每年都換呢?

所以,即使小米入行空調領域也不會對格力產生市場衝擊,作為一個“貼牌”產品,小米空調目前優先考慮的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而格力確實如何進一步蠶食空調市場,這樣比較過後,二者之間的差距是不是心中已經一定的認識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寶貴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