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一環一環的路網是文化的體現,不信?看了你肯定就信了!

文化是嵌入在血脈中的東西,是刻畫在基因中的密碼,有時候你自己會不由自主地去做事情而不知是何原因,當做出的事情與別人又不一樣的時候,那背後的因素是什麼呢?就是文化。文化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而這個長期可以是一年、三年,也可以是十年、幾十年,當然也可是百年、千年。不過,在人類的每一細節中都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子。

不同城市的路網:有的井狀(橫平豎直),有的蛛網(中心發射)

城市一環一環的路網是文化的體現,不信?看了你肯定就信了!

紐約市交通道路1

城市一環一環的路網是文化的體現,不信?看了你肯定就信了!

紐約市交通道路2

先看一下兩張紐約的城市道路圖:一粗一細。不知你是否看出了這個特點:圖中這些道路都是井形的網狀結構(形狀像極了中國古代的井田),而更細的一張似乎看到了微軟的“Excel表”味道。看到這些,也許你不以為然,人家美國紐約就是這麼設計的,似乎也沒有什麼特色嘛!我們中國城市的道路不也是橫平豎直嗎!人家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確實如此,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明白,不明白當然不會知曉差距。其實,我國的城市交通道路設計還真不是紐約這種井形網狀設計,而是典型的蜘蛛網狀設計——最為經典的特徵就是:中心+圍繞中心的環路+次級井形道路。不信,仔細看一下北京和上海的地圖就知道了!

城市一環一環的路網是文化的體現,不信?看了你肯定就信了!

城市一環一環的路網是文化的體現,不信?看了你肯定就信了!

在中國一南一北兩個有極大代表性的城市裡,都出現了共同的“中心+環路”蜘蛛網狀結構:北京環路按照阿拉伯數字排序,1環、2環、3環、……、7環,不是有首歌叫“五環之歌”嗎,似乎環路的增加預示了城市的偉大、國家的強盛,其實是調侃和無奈!這個蜘蛛網狀的中心在故宮皇城和天安門廣場;上海雖然沒有按照阿拉伯數字對環路進行排序,但也設計並形成了四條城市環路:內環、中環、外環和郊環,上海環路的中心是哪裡?上海人民廣場(市政府)。那是不是隻有中國的城市道路設計與紐約有著根本性差異呢?當然不是,我們看一下歐洲古老的城市巴黎地圖,其“中心+環路”的結構一點也不輸於北京和上海。而且巴黎的環城路數量介於上海和北京之間,也達到了5環。

城市一環一環的路網是文化的體現,不信?看了你肯定就信了!

於是,我們看到世界上的城市可以按照是否有環路基本上分為兩個類型:井狀網絡、蜘蛛網絡。除了少數因為地理位置看不出明顯環路的城市之外,多數城市都可以被歸為這兩個類型中的一類。

蜘蛛網絡路網的背後:等級集權

對比了一大堆的數據和圖畫,其實我想說的是:影響和決定城市交通規劃設計思路和理念的是文化!你也許覺得這種推理有點武斷、甚至荒誕,如果說和傳統及歷史的承接有關更應該貼切!其實不然。

歐洲大城市幾乎都按照“中心+環路”的方式設計城市交通,基本上源於其古老集權的文化傳統:英國皇室、法國皇帝、俄國沙皇、……,哪一個不代表了歐洲社會集權體制的特徵,你也許說人家早就是民主社會了,其實呢他們的根子裡仍然隱含著等級的理念和心態。在早已經建成現在還在逐步續建的大城市中,就是這種早期等級體制和理念的顯性烙印早已經顯現在具體的建築及相應的交通中了!當然,居於中心位置的“貴且富”皇家貴族有些已經被“富而貴”的商業階層逐步替代。

作為東方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延續了五千年的文化傳承沒有被打斷過,集權的社會體制也沒有在根本上動搖過,所以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採用的“中心+環路”交通設計就是自古以來“一以貫之”的集權文化體現,而“崇祖尊上”更是將“官家”放在中心位置進行敬奉和保護,當然現在又加上了所謂的“富豪階層”。不管是歐洲,還是中國代表的東亞,交通道路設計中最為核心的“中心”理念已經被廣大國民所默認和接受,設計者和行路者都早已經“路徑依賴”形成了認知的忽視和行為習慣,而沒有意識到其他任何方面的問題。

井狀網絡路網的背後:平等民主

為什麼以紐約為代表的美國大城市就沒有像歐洲、中國這樣進行“中心+環路”的交通規劃、也沒有進行大開大合的重整和設計呢?其實,美國城市的設計者和規劃者也有通過大規模重建形成“中心”型設計的規劃,但是美國的制度約束了這種尋求大規模改變原有建設格局的大規模建設進而形成中心化的交通格局!這個制度就是美國的民主制度。美國的民主制度下市民對城市建設的重大改變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性。例如,以簡•雅各布斯為代表的美國大規模改造的反對派本著“以人為主”的價值主題進行了持之以恆的反抗運動。雙方的理念差異是:城市到底是誰的?城市規劃是把人和市民放在首位,讓市民覺得舒適?還是把汽車和建築放在首位,讓規劃者覺得舒服?爭論和運動最終以反對者勝利、規劃者退讓而結束,形成了美國現在大城市的交通(建築)狀態。

對於我們來說,關注不同組織或者團體的理念和價值觀僅僅是第一個方面,而第二個方面是美國民眾不僅僅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訴求,而且能夠充分表達出來,且能夠得到部分人甚至一大部分人的認可和參與,第三方面就是城市規劃者儘管很憤怒、沮喪,但最終還是接受了這種設計的改變。因此,美國這種現象來源於它的引以自豪的文化——美式民主制度,來源於民主制度的基石——個人個體的全方位獨立和相互尊重!現今,我國的城市規劃和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微弱的反拆古建築的聲音都被淹沒了,偶爾出現報端的僅僅是為了多拿點拆遷費的“釘子戶”!尤其是對於那種通過拆遷來進行“城市環路”建設的行動人們恐怕沒有形成一點有力的反對和反抗,一般是沒有關注的意識。這些現象的來源就是我國“尊祖崇上”的文化內核。

處處顯文化:文化在你不注意處顯風采

城市一環一環的路網是文化的體現,不信?看了你肯定就信了!

兩者相比,從城市交通建設“環路”這個外顯化的有形表現可以領悟到不同文化、理念和制度差異的巨大影響力!一個族群或者一個國家國民的認知決定了這個族群或者國家的特色、特徵。因此,文化的基因通過認知滲透和表現在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點上、每一個面上,從而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具體生活、價值理念甚至還有那些所謂客觀、科學的專業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