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說了文革的隱喻

姜文,是中國電影界的一個異類,他是影迷,同行,知識分子,官方四位一體的神奇存在。他的每一部電影都不一樣,而且耗時很長,這其實體現出了一個學習、超越、顛覆的姜文,所擁有的魔力和能量。自從《鬼子來了》被禁,他一直蟄伏,直到2007年才交出了《太陽照常升起》。表面上名字跟《陽光燦爛的日子》有對應,這算是一種自我致敬,而且還引用了海明威的名篇,隱隱地透著某種自矜。姜文在訪談中反覆強調,他希望把這個感覺拍的更虛一點,但是電影還是實景,所以在這方面它還是有遺憾。但是更大的遺憾是他這部投資5000多萬的影片,最後票房僅為1800萬。很多影迷普遍反映看不懂,而姜文則說這是拍給未來的電影。那麼,我們來具體擼一下究竟有什麼看不懂。既然姜文已經在前兩部證明了他講故事的能力,以及對歷史的態度。那麼,這一部肯定埋藏了他之前的堅持以及一些思考和創新。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這部被譽為最難懂文藝片的神作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說了文革的隱喻

1

首先,從敘事角度。按照影片的順序實際上分為四個部分:瘋、戀、槍、夢。而如果按照時間線的順序,其實應該是夢,瘋,戀,槍。

簡單劇透,就是周韻、孔維兩個女人在路上相遇,周韻一言不發,孔維喋喋不休講述她和姜文的愛情,周韻去了路的非盡頭,而孔維去了路的盡頭結婚。周韻看到火車就呼喊,阿廖沙別害怕,火車在路上停下來,你一哭天就亮了。原來,她曾經的愛人是軍人,叫做阿廖沙。他擁有了她,讓她壞了孩子。但阿廖沙生性放浪,後來去了蘇聯,跟其他人有染,後來被當做間諜導致身亡。所以,這個事對她的刺激特別大,以致於成了瘋媽。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說了文革的隱喻

2

瘋媽周韻,在路的非盡頭,那個山村裡生下了房祖名,但是之後她就瘋了,一會上樹看火車看羊,一會挖坑扔石頭,一會砸破家裡的東西,一會不讓兒子上學上班。她告訴房祖名,李叔曾經幫助過咱,但是後來吞了火死掉了,她還給他看了父親的照片,頭像被燒出了一個洞。她一直在找鞋,但是穿上的卻不是心上的鞋。最後,她向房祖名坦白自己曾經瘋過但是已經好了,她催促他趕緊去接人。而房祖名回來時,卻發現只剩下衣服和鞋在水中漂流。

房祖名接的人,就是姜文和孔維。姜文來了之後,就是帶著槍和一群孩子,到處打野鴨賺工分。同時,他還跟醫院的護士陳沖婚外情,而房祖名卻背地裡跟孔維搞上了。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說了文革的隱喻

3

值得一提的是,醫院的護士陳沖發情似的愛著廚師黃秋生,後者是一個下放的印尼華僑知識分子。他在觀看電影時無意中觸碰了某人的屁股。然而卻聽到有人在高喊抓流氓。他情急之下逃跑,卻在無意間發現了姜文跟陳沖偷情。陳沖為了掩蓋事實,誘導了黃秋生被抓,結果還摔斷了腿。當他被當成嫌犯時,姜文、陳沖輪流說服他認罪。後來,黃秋生被還了清白。但是第二天,他微笑著上吊死了。

話說回來,被綠了的姜文聽到了孔維對房祖名說我老公說我的肚子像天鵝絨。而第二天,房祖名就問姜文,什麼是天鵝絨。姜文很生氣,他說找來給他看。他就回了北京找到了崔健,崔健說這事兒不能怪對方,自己也有責任。姜文回來後,房祖名告訴他,他已經找到了天鵝絨,但是他老婆那裡根本不像。姜文一槍崩了他。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說了文革的隱喻

4

這個劇透應該說是比較透了。天鵝絨,改編自葉彌的短篇小說,但是姜文用一貫的隱喻賦予了這個故事新的生命和豐富性。首先,幾個明顯的時間點,一個是1958,另一個是1976,而片中的房祖名從出生到死亡,剛好18歲,這個對應的很好。其次,瘋媽,祖國是母親,阿廖沙暗指前蘇聯,這個隱喻幾乎成了明喻。同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也給了軍人新的定義。第三,姜文片中經常出現的火車,就是列車,暗指馬列。天鵝絨隱晦地指德先生。李叔,離開的蘇聯,反目的老大哥。李東方,裡面的東方。羊,就是洋,西方。石頭壘砌的白宮,暗指美利堅。摔自家的東西,破四舊。總是放槍,是大鳴大放。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說了文革的隱喻

5

​綜上臆測,大概是姜文用重疊的意象還原了他的文革記憶,1958年大躍進,這時候阿廖沙與瘋媽戀情還很火熱,但前者還是強迫了她。後來,她發現了他並不單純的動機,中蘇決裂,去蘇聯化,非常嚴重,以致於很多小梁都冤死了。而掌握槍桿子的唐還在大鳴大放,結果孔維所代表的西式誘惑了李東方,雖然後者曾經毀掉了瘋媽曾經建造的白宮,但是還是對象徵民主的天鵝絨革命有所期望。但是唐指出了那他媽的就是一塊遮羞布,所以他一槍結果了對方。但是在此之前北京已跟唐經說過了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否則歷史就會像沖走瘋媽的鞋和衣服一樣,沖走他。而象徵理想、夢想、未來的太陽,還將照常升起。就像嬰兒的啼哭聲,順便說一句,拍這部戲的時候,周韻為姜文生下了孩子。姜文說,這是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

這注定是一部更多年後才會被認定的佳作,只是迫於某種壓力人民只能選擇看不懂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