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僞命題與真焦慮|馨金融

P2P的伪命题与真焦虑|馨金融

如果說上一波以e租寶為代表的一批平臺的倒下,讓大眾認識到了行業裡“非法集資”、違規放貸的亂象。那麼這一次,越來越多知名平臺的倒下揭示了一個幾近殘忍的現實:P2P作為信息中介在商業上的可持續問題。因為,投資人和監管似乎都沒有按照這個標準在看待它們。

——馨金融

洪偌馨/文

天雷滾滾。

這四個字不僅代表了颱風過境的天氣,更適合形容P2P行業的現狀。今天早晨,一家位於廣州的平臺又傳出了爆雷的消息,當地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單位的身份、獲得過多輪融資的光環,仍然改變不了董事長跑路的結局。

而這只是如今P2P爆雷潮中的一個縮影。

零壹財經數據顯示,7月1日到7月22日,至少有99家平臺出問題,涉及待還本金至少在439-489億元以上,其中不乏交易額超百億的大平臺。層出不窮的問題平臺,加上第三方機構也牽涉其中,投資者情緒一片恐慌。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很早便開始關注P2P。看著這個行業從幾十家機構到巔峰時期的四五千家,從早期的年交易額不足百億到如今萬億餘額,從初期的“普惠金融”定位到後來成為暴利機構的代名詞……不勝唏噓。

說這個行業出身草根、野蠻生長,倒也不假。但因為大資本和大機構的介入,它也很快走上了規模化、資本化的道路。現在不乏估值百億的公司,也有了好幾家上市公司。但它卻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個負面纏身,甚至千夫所指的地步。

最近,各種信息和爭議亂飛,我們一直沒有正兒八經地再寫過關於P2P的文章。因為情況太過複雜,真相也太過殘忍。只因有不少朋友來跟我交流P2P的問題,所以今天簡單整理一些觀點如下:

1

資金緊縮:是風險但不是根源

從數據來看,P2P行業的資金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

根據一些從業者朋友的經驗,以往小平臺退出時,資金會加速向大平臺聚攏,這是行業洗牌的正常趨勢。但是在這一次洗牌中,大平臺也未能倖免,這是投資者對行業整體信心下滑的一種體現。

零壹財經數據顯示,截至到7月15日,P2P網貸行業待還餘額為9402億元,較6月底減少208億元,尤其是7月7日之後,整個行業包括頭部平臺都出現了資金加速淨流出的現象。

據融360統計,從7月7日到7月13日的一週時間裡,網貸行業資金淨流出額度超過40億元,其中淨流出超過1億元的平臺有14家,最高的一家淨流出近5億元。行業整體單週交易量、貸還餘額同時出現下降。

我看到很多人將資金端的收縮看做是平臺爆雷、跑路的直接原因,也有不少聲音呼籲要防止“流動性風險”,甚至認為輿論的過度渲染是造成這些後果的罪魁禍首,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來看。

從微觀層面來看,如果平臺沒有資金錯配或者虛構資產等問題,單純做信息中介撮合交易,資金端緊縮最多隻會影響用戶體驗。之前與積木盒子創始人董駿交流時,他提到,資金緊縮的影響主要在於二級市場的轉讓時間延長,或者無法完成交易。

這只是讓用戶持有資產到期,無法提前提現,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但本質上,這並不影響資產質量本身的好壞。儘管用戶體驗不佳可能會助長負面情緒,但並不會直接造成平臺無法兌付,甚至倒閉跑路。

而從宏觀層面來看,資金端緊縮帶來的負面效應可能會更大一些。董駿認為,因為整個市場的資金少了,說明這個市場底層穿透的資產可以拿到的資金少了,這種宏觀上的資金收縮等於直接掐住了部分P2P的“咽喉”。

“如果平臺底層是一些短期的資產,或者資產設計是一次性還本付息的資產,客戶的還款很多是整個市場的流動性貸款在補充的,市場資金變少會直接影響到這種的補充。”他分析。

但即便如此,這也只可能會使得一些小平臺慢慢清盤,也並不能成為平臺爆雷的直接原因。說到底,真正會因為資金端緊縮而無法兌付的平臺,大多還是在資產或者資金錯配上動了手腳。

拋開市面上很多平臺的債權來自上市公司股東這種荒謬的騙局不談,不少平臺都採用一種操作方式,即將長期標的拆分、打散,或者直接賣給短期投資者,到期後平臺直接通過技術實現在二級市場轉讓。

這種方式在市場流動性好的時候沒有問題,但一旦資金吃緊,風險就會很快暴露。

於是,我們也能看到有一些平臺希望通過加息、提高預期收益,抹平短期波動,但其實並不能解決長期問題。如果平臺真的存在資金錯配、其實變相提高了運營成本,只會加速平臺的死亡。

2

資產選擇:走彎路後重回正軌

P2P這種模式之所以出現和發展,初期是瞄準了一個市場的空白地帶。希望可以成為傳統金融機構的一種補充,服務它們沒有很好滿足的一部分客戶。

從理論上講,這必然是一條更加辛苦也更加不容易獲利的路,否則傳統金融機構沒理由不去動這塊蛋糕。但現實是,大部分平臺在普惠和逐利之間,選擇了後者。當他們被暴利矇蔽了雙眼時,也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未來。

在監管沒有明確對P2P提出“小額分散”的要求之前,有相當一部分平臺一直在做大額的企業貸款、房地產貸款等業務,因為這類業務非常容易形成規模,而且願意承諾高利率回報。

大額的企業貸款已經不用說,被銀行剔除掉的客戶雖然願意付更高的利息,但風險到底有多高可想而知,去年開始準備清盤的紅嶺創投就在這方面踩過很多坑,而且挖掘過這類資產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不賺錢。

後來,相對大額的貸款包括贖樓貸等被監管悉數叫停之後,很多平臺走上了另外一條路——消費貸、現金貸,因為這部分利潤高、流水好、門檻低,不僅交易規模和利潤迅速增長,而且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

可是這些迅速崛起的平臺,很快也因為新的監管政策的出臺而隕落,有些驚險地抓住了上市週期,開始調整業務方向或者開始出海,有些則只能吐出全部利潤,結束自己短暫的輝煌。

從過往的案例來看,輕鬆又暴利的業務只可能是曇花一現。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P2P的資產端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整。告別現金貸這類暴利業務,正視線上流量昂貴、場景不足的短板,越來越多的P2P平臺開始重新倚重線下。雖然重資產的模式成本更高,但同樣也成為了更高的行業壁壘。

因此,眼下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是,以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為主要客群,以經營性貸款為主要資產的平臺壓力相對要小一些,之前我們也聊起過資產端的重要性(傳送門:《什麼樣的平臺能活下來》)

這類資產的優勢在於,一方面流量、客戶、風控主要來自於線下,雖然無法實現暴利,和快速擴張,但是業務相對穩定。另一方面這個定位也更契合P2P誕生的初衷,可以與金融業機構形成差異化競爭。

人人貸CEO張適時曾經在談到為什麼要把重心放在經營性,而非消費類貸款時說,Payday Loan可能在一個月之內就跑完一到兩個週期,而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數據和風控模型需要很長時間進行認知和積累。

“但換個角度來看,這種長期積累帶來的也是更高的行業壁壘。當然,切入這部分客戶群體的過程,不會那麼快,因為毛利並不高。”他表示。

3

監管走向:沒有最嚴只有更嚴

如果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從混沌到有序,從狂熱到理性,P2P行業必然會經歷這個自我淨化的過程。只是,令人扼腕的是,太多的普通投資人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現在已經爆雷的平臺中不乏被知名風投和企業投資的企業,據馨金融瞭解,還有相當一部分頭部企業已陷於困境當中,遊走在崩潰邊緣。這些所謂行業領軍企業的崩坍對於行業的打擊無疑是摧毀性的。

最近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之下,P2P備案的檢查又重新啟動了。在被負面信息包裹的當下,這已經被視為行業的“重大利好”。但從我瞭解到的情況來看,這個行業自我淨化和淘汰的過程還要持續相當一陣子。

如果監管過早的發‘牌照’,反而會讓這個市場產生一些套利的空間。尤其,如果備案後又發生風險事件,反而更會影響到行業的健康性。”董駿的觀點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業內人士的看法。

“現在監管利用這樣一個空間和時間,讓行業可以自動的淨化。到最後剩下來的平臺在給備案或者許可證,無論從監管的角度還是從牌照的匹配性,可行性都要強很多”董駿認為。

儘管已經陸續出臺了不少P2P監管細則,但說實話,真到檢查驗收的層面,那又是另一回事。尤其一些中大型平臺,動輒數百億交易規模,涉及萬筆交易和十幾萬投資人,如要全面驗收需要花上不少的人力和時間。

所以,儘管最近新聞頻傳各地的平臺驗收可能將重啟,但是在馨金融看來,按照目前的平臺數量以及洗牌程度,短時間之內備案落地的可能性仍然很低。P2P在資金端緊縮和整改的雙重壓力之下,還要煎熬很長一段時間。

先放一個判斷:現在市面上所謂的“利好”消息都只是為了安撫市場情緒。不管是備案、還是所謂的合規評級,監管對任何一家平臺做出了“肯定”的結論,實際上的價值與發放許可無異。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可能都無法看到最終的結果。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