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殲14?


殲14是有宇宙以來最強大的戰鬥機,他裝備了核聚變發動機,丟掉了化學燃料發動機效率低的缺點,他裝備了最強大的微粒子和反物質武器,可以發射導彈形成黑洞,最後將周邊所有的敵人作戰力量都吸納到黑洞之中,人們對他的評價就是:最好不要輕易使用,畢竟地球還沒有到要承受那種攻擊力的時候。

這張圖是老軍迷們看了十多年,記了十多年的飛機,很多人看著這個假設的CG圖,激動萬分,彷彿看見未來。


殲14還裝備了最強大的超時空信息傳遞器,這個信息傳遞器不但能把信息快速遠程發射出去,而且還可以在被敵人破解或者截獲信息後,進行超時空傳遞,把信息重置,再次重發,躲避截獲。甚至還能把現在的信息超時空傳遞到過去時間的友軍那裡,使他們對未來的作戰局勢變化作出提前應對,這一能力科幻至極。

殲14的各種設想圖非常多,但是大都是以F22為模版作出來的,原來技術的貧困真的可以限制想象力。


確實科幻至極,因為以上內容就是科幻,不是現實。實際上,我國並沒有殲14這個飛機,這個飛機是過去我國軍迷對於空軍五代機的假設代號,在殲20面世之前一直持續使用這個代號想象了十幾年,就因為當時我國空軍沒有這麼先進的飛機,而F22早已經服役,軍迷們在假想國產新飛機的時候,還在設想如何用殲8戰鬥機槍挑F22,這都已經過去的事情了。

如今,殲20夢想成真,走進現實,新一代的軍迷可能早已經忘記了殲14這個梗,只能說沒有這個代號,卻不知他背後有多少回憶。


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我們不需要去假設自己的五代機,因為我們的五代機已經服役了,真的服役了,他就是耀眼的明星:殲20。但是殲14仍然被人們記住了,因為他是一段故事,他是一段情懷,他是老軍迷們過去朝思夜想的夢。


海事先鋒


1989年,沈飛601所以歐洲90年代先進戰鬥機計劃與美國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為標準,開始預研我國的新一代殲-14中型戰鬥機。一開始殲-14採用以前研究殲-13-2時的氣動方案,稱之為93方案,戰機常規佈局採用大邊條中等後掠角切尖三角翼,並未考慮隱身設計細節,不久美國的YF22和YF23橫空出世,所以601所在93方案上增強外形隱身設計,改稱為新93方案。新93方案的殲-14設計空重9.7噸,起飛重量15.2噸,最大飛行速度2.1馬赫,推重比1.25以上,採用WS-12發動機。










就在新飛機研究不久,由於國際形式的劇變,1992年我國開始引進首批俄製蘇-27戰機,並計劃由沈飛組裝剩餘的約200架訂單。至此殲-14戰機研究計劃也被擱置了。此後沈飛一度還藉助俄方技術重啟新的殲-14研究計劃,可是由於國內的殲-8系列戰機需要升級改進以及成飛殲-10戰機的開始預研等等因素,最終殲-14計劃徹底下馬。








20世紀末期,我國提出研發第四代戰機的計劃,601所參與競標的三面翼高機動的四代機方案最後落選。由於空軍四代機不能入選,601所於是乎想在海軍四代機方面有所突圍,決定自籌資金與611所一道同時開發自己的四代機。在通盤考慮後601並沒有使用原來參選的方案,而是選用當初的“新93方案”,工程代號301。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脫胎於“新93方案”的“鶻鷹”戰機首飛,編號FC-31。2014年11月,FC-31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其優越的機動性能。2017年初,修改版FC-31首飛,目前還有傳聞巴基斯坦將引進這款戰機。可以說殲-14傳奇的一生才剛剛開始。


梁無咎


當初成都624所研發了一種中推發動機“天山”,沈飛為了配合624所的中推項目研發了雙中推戰機殲14,後來“天山”因為各種原因下馬了,殲14也跟著下馬了,因為殲14已經具備了完整的圖紙(有的說已經造出了真機),所以殲14圖紙封存、型號保留,中航對已經有完整圖紙的下馬戰機都型號保留,那是可以直接造出真機的,型號保留的還有殲9、殲13,都是沈飛的,再說說“天山”中推發動機,它是因為給重點型號發動機讓路(其實就是錢不夠),擱置了,等重點型號成功了(據說是太行),貴州所研發了渦扇13,“天山”已經無法超越渦扇13,但是渦扇13也需要配合試驗的雙中推戰機,殲14這時候也落後了,畢竟20多年過去了,於是有了“鶻鷹”,鶻鷹在去年7月已經試飛了貴州所的新中推(有說是渦扇19),今年11月貴州所新中推生產線建成,前不久貴州所新中推授旗,現在只希望鶻鷹不會重蹈殲14覆轍~型號保留、圖紙封存,能夠獲得軍方採購、國外訂單。


空山曉寂


【殲-14是軍迷的幻想,早被殲-20掐死在孃胎中!】


所謂的殲-14,被軍迷猜測為沈飛研發的雙發重型隱形戰機,傳說具備4S能力。有人認為,競標隱形戰機項目,沈飛當年準備了兩個方案,高檔的殲-14,低檔的殲-31。但事實上,所謂的殲-14只有來歷不明的、模糊的風洞模型,和軍迷畫的CG圖。


如果真有所有的殲-14,可能也是被沈飛自己淘汰的方案,最終比較成熟的只有殲-31。所謂的殲-14性能指標超越殲-20,估計都是YY出來的,別說那時候達不到,現在也達不到。有人猜測,當年我們拿到米格-1.44的方案發展殲-14,同樣是不靠譜的說法。

目前來看,當時中國空軍選擇殲-20是非常明智的,在發動機功率短時間無法提升,矢量控制系統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採用鴨翼是十分討巧的設計。後續,殲-20還有升級改進的空間。可以說,即便當時有所謂的殲-14,還沒等它成型,就被更靠譜的殲-20掐死在孃胎中了!


軍事觀察員東旭


不用思考如何看待殲14,因為殲14是一個壓根不存在的東西,連名字都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過殲14,我們也不瞭解殲14的任何數據,子虛烏有的東西,不存在如何看待的條件!假命題!


Best暉哥


(傳說中的“雪鴞”戰機)

傳說中的所謂殲14戰機,其實就是2004-2006年,國內的四代機競標,601所(沈飛)的三翼面設計“雪鴞”。而611所(成飛)以傳鴨式佈局的“威龍”參與競爭,經過一系列的理論驗證對比和軍方詳細對比後的意見,611所的“威龍“成為最後贏家,也就是今天的殲20,而呼聲最高,影響最大沈飛的“雪鴞”則惜敗。

(三翼面佈局在可控迎角有優勢)

殲14的失敗主要還是在其三翼面佈局上,三翼面有其獨特的優勢,比如用機翼面積的增加提高了飛機升力。尤其同時有了平尾和前翼兩個仰俯操控舵面,戰機在大迎角機動時總有更強的控制力,時三翼面佈局的飛機可控迎角性能更強,常規佈局的三代機可控迎角普遍在30-60度,而三翼面佈局飛機可控迎角超過80度。此外三翼面飛機在低空遇到不穩定氣流時,氣流經過前翼產生升力趨勢,與經過機翼的升力趨勢相反,而到了平尾,趨勢又改變一次,所以三翼面佈局的飛機抵抗穩定紊亂氣流的能力,適合低空高速飛行,蘇34採用三翼面佈局最主要的就是提高低空突防安全性,而不是所謂的提高機動性。

(殲14想象圖)
而三翼面的缺點同樣很多,三翼面佈局由於前翼和機翼、平尾之間有干擾,其阻力系數比較高,雖然升力係數較高,但是它對發動機的推力要求更高,這對想進行超音速巡航的五代機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同時三翼面佈局的飛機要將前翼、機翼、平尾等舵面串列在一個機體上,同時三者為了有利渦流的產生必須有一定間隔距離這讓飛機長度變得非常長,最終沈飛雪鴞的長度超過23米甚至24米以上的龐然大物。並且由於多了前翼這個額外的舵面和與之所需的機械傳動結構,變相增加了重量。機身過長和重量增加都抵消了三翼面佈局帶來的升力係數優勢。另外矢量技術的成熟已經可以大幅度提高飛機的可控迎角,三翼面佈局已經顯得落伍,新的蘇35戰機就是在矢量技術成熟後放棄了蘇27M、蘇30MKI的三翼面佈局,還為常規氣動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