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歼14?


歼14是有宇宙以来最强大的战斗机,他装备了核聚变发动机,丢掉了化学燃料发动机效率低的缺点,他装备了最强大的微粒子和反物质武器,可以发射导弹形成黑洞,最后将周边所有的敌人作战力量都吸纳到黑洞之中,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最好不要轻易使用,毕竟地球还没有到要承受那种攻击力的时候。

这张图是老军迷们看了十多年,记了十多年的飞机,很多人看着这个假设的CG图,激动万分,仿佛看见未来。


歼14还装备了最强大的超时空信息传递器,这个信息传递器不但能把信息快速远程发射出去,而且还可以在被敌人破解或者截获信息后,进行超时空传递,把信息重置,再次重发,躲避截获。甚至还能把现在的信息超时空传递到过去时间的友军那里,使他们对未来的作战局势变化作出提前应对,这一能力科幻至极。

歼14的各种设想图非常多,但是大都是以F22为模版作出来的,原来技术的贫困真的可以限制想象力。


确实科幻至极,因为以上内容就是科幻,不是现实。实际上,我国并没有歼14这个飞机,这个飞机是过去我国军迷对于空军五代机的假设代号,在歼20面世之前一直持续使用这个代号想象了十几年,就因为当时我国空军没有这么先进的飞机,而F22早已经服役,军迷们在假想国产新飞机的时候,还在设想如何用歼8战斗机枪挑F22,这都已经过去的事情了。

如今,歼20梦想成真,走进现实,新一代的军迷可能早已经忘记了歼14这个梗,只能说没有这个代号,却不知他背后有多少回忆。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我们不需要去假设自己的五代机,因为我们的五代机已经服役了,真的服役了,他就是耀眼的明星:歼20。但是歼14仍然被人们记住了,因为他是一段故事,他是一段情怀,他是老军迷们过去朝思夜想的梦。


海事先锋


1989年,沈飞601所以欧洲90年代先进战斗机计划与美国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为标准,开始预研我国的新一代歼-14中型战斗机。一开始歼-14采用以前研究歼-13-2时的气动方案,称之为93方案,战机常规布局采用大边条中等后掠角切尖三角翼,并未考虑隐身设计细节,不久美国的YF22和YF23横空出世,所以601所在93方案上增强外形隐身设计,改称为新93方案。新93方案的歼-14设计空重9.7吨,起飞重量15.2吨,最大飞行速度2.1马赫,推重比1.25以上,采用WS-12发动机。










就在新飞机研究不久,由于国际形式的剧变,1992年我国开始引进首批俄制苏-27战机,并计划由沈飞组装剩余的约200架订单。至此歼-14战机研究计划也被搁置了。此后沈飞一度还借助俄方技术重启新的歼-14研究计划,可是由于国内的歼-8系列战机需要升级改进以及成飞歼-10战机的开始预研等等因素,最终歼-14计划彻底下马。








20世纪末期,我国提出研发第四代战机的计划,601所参与竞标的三面翼高机动的四代机方案最后落选。由于空军四代机不能入选,601所于是乎想在海军四代机方面有所突围,决定自筹资金与611所一道同时开发自己的四代机。在通盘考虑后601并没有使用原来参选的方案,而是选用当初的“新93方案”,工程代号301。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时32分,脱胎于“新93方案”的“鹘鹰”战机首飞,编号FC-31。2014年11月,FC-31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其优越的机动性能。2017年初,修改版FC-31首飞,目前还有传闻巴基斯坦将引进这款战机。可以说歼-14传奇的一生才刚刚开始。


梁无咎


当初成都624所研发了一种中推发动机“天山”,沈飞为了配合624所的中推项目研发了双中推战机歼14,后来“天山”因为各种原因下马了,歼14也跟着下马了,因为歼14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图纸(有的说已经造出了真机),所以歼14图纸封存、型号保留,中航对已经有完整图纸的下马战机都型号保留,那是可以直接造出真机的,型号保留的还有歼9、歼13,都是沈飞的,再说说“天山”中推发动机,它是因为给重点型号发动机让路(其实就是钱不够),搁置了,等重点型号成功了(据说是太行),贵州所研发了涡扇13,“天山”已经无法超越涡扇13,但是涡扇13也需要配合试验的双中推战机,歼14这时候也落后了,毕竟20多年过去了,于是有了“鶻鹰”,鶻鹰在去年7月已经试飞了贵州所的新中推(有说是涡扇19),今年11月贵州所新中推生产线建成,前不久贵州所新中推授旗,现在只希望鶻鹰不会重蹈歼14覆辙~型号保留、图纸封存,能够获得军方采购、国外订单。


空山晓寂


【歼-14是军迷的幻想,早被歼-20掐死在娘胎中!】


所谓的歼-14,被军迷猜测为沈飞研发的双发重型隐形战机,传说具备4S能力。有人认为,竞标隐形战机项目,沈飞当年准备了两个方案,高档的歼-14,低档的歼-31。但事实上,所谓的歼-14只有来历不明的、模糊的风洞模型,和军迷画的CG图。


如果真有所有的歼-14,可能也是被沈飞自己淘汰的方案,最终比较成熟的只有歼-31。所谓的歼-14性能指标超越歼-20,估计都是YY出来的,别说那时候达不到,现在也达不到。有人猜测,当年我们拿到米格-1.44的方案发展歼-14,同样是不靠谱的说法。

目前来看,当时中国空军选择歼-20是非常明智的,在发动机功率短时间无法提升,矢量控制系统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鸭翼是十分讨巧的设计。后续,歼-20还有升级改进的空间。可以说,即便当时有所谓的歼-14,还没等它成型,就被更靠谱的歼-20掐死在娘胎中了!


军事观察员东旭


不用思考如何看待歼14,因为歼14是一个压根不存在的东西,连名字都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过歼14,我们也不了解歼14的任何数据,子虚乌有的东西,不存在如何看待的条件!假命题!


Best晖哥


(传说中的“雪鸮”战机)

传说中的所谓歼14战机,其实就是2004-2006年,国内的四代机竞标,601所(沈飞)的三翼面设计“雪鸮”。而611所(成飞)以传鸭式布局的“威龙”参与竞争,经过一系列的理论验证对比和军方详细对比后的意见,611所的“威龙“成为最后赢家,也就是今天的歼20,而呼声最高,影响最大沈飞的“雪鸮”则惜败。

(三翼面布局在可控迎角有优势)

歼14的失败主要还是在其三翼面布局上,三翼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用机翼面积的增加提高了飞机升力。尤其同时有了平尾和前翼两个仰俯操控舵面,战机在大迎角机动时总有更强的控制力,时三翼面布局的飞机可控迎角性能更强,常规布局的三代机可控迎角普遍在30-60度,而三翼面布局飞机可控迎角超过80度。此外三翼面飞机在低空遇到不稳定气流时,气流经过前翼产生升力趋势,与经过机翼的升力趋势相反,而到了平尾,趋势又改变一次,所以三翼面布局的飞机抵抗稳定紊乱气流的能力,适合低空高速飞行,苏34采用三翼面布局最主要的就是提高低空突防安全性,而不是所谓的提高机动性。

(歼14想象图)
而三翼面的缺点同样很多,三翼面布局由于前翼和机翼、平尾之间有干扰,其阻力系数比较高,虽然升力系数较高,但是它对发动机的推力要求更高,这对想进行超音速巡航的五代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同时三翼面布局的飞机要将前翼、机翼、平尾等舵面串列在一个机体上,同时三者为了有利涡流的产生必须有一定间隔距离这让飞机长度变得非常长,最终沈飞雪鸮的长度超过23米甚至24米以上的庞然大物。并且由于多了前翼这个额外的舵面和与之所需的机械传动结构,变相增加了重量。机身过长和重量增加都抵消了三翼面布局带来的升力系数优势。另外矢量技术的成熟已经可以大幅度提高飞机的可控迎角,三翼面布局已经显得落伍,新的苏35战机就是在矢量技术成熟后放弃了苏27M、苏30MKI的三翼面布局,还为常规气动布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