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输入标题

ESI

排名是衡量一个学科是否为国际一流的通用指标之一。

十年前,湖南大学的材料科学 ESI全球排名在700多位,如今排名173位。

十年间,这个学科异军突起,其背后的原因还得从湖南省政协常委、“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江华说起。

输入标题

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人事挑战

83到56,27名教师流转

2007年,陈江华被引进湖南大学,担任材料学院院长一职。

湖南大学材料学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开办的矿科、窑科和机械科,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熏就来自湖南大学工学院矿冶工程系。

但材料学院成立的时间短。陈江华来到院里时,学院成立不过六七年,人事、科研、绩效等运行机制均尚未理顺,“混乱”是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当时的湖南大学,全校教学科研系列中,教师总数为1700人,但高层次人才偏少,博士比例虽然达到了54%,但其中有23%是本校毕业的。

这一情况在材料学院同样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突出。2007年,学院教师83人,但学历层次不够,其中甚至还有2名本科学历的教师,有海外学术经历的仅14人。此外,加上教辅人员,学院总人数达到120人,包括了11名参与项目产业化却未产生效益的“闲置”工人。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导致整体的科研能力不强,产出落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83人的教师团队,每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仅600万元,国家级基金项目不足5项。

到2011年秋季,4年间学院教师基本保持只出不进。由于退休和流动,在湖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之际,学院还有教师73人。材料学院抓住机遇,“借东风”率先力推人事制度改革。

按新规定,学校设教师、研究人员、管理职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验工勤人员等5 类岗位,定编定岗后再竞聘上岗。此时,材料学院的教师编制确定为56人,这意味着将有17名教师离开教学科研岗位,转岗至行政、实验师等教辅岗位,甚至被调离。

材料学院转岗人数为全校最多,但最为平稳。为了安置好这批人员,学院运用了多种方式,除了劝导,更尝试为教职工剖析岗位设置和自身条件,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的岗位建议。

“并不是哪个人不行,只是看用在哪个岗位,发挥什么特长。”材料学院一位负责人说。

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以材料学界的一句话来说,材料用对了地方,均为“栋梁”。如今,转岗的这一批教职工,很多人在行政、实验技术岗位上已成为骨干。

“这项改革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前途、事业、生活,我们的目的是帮助教职工去规划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对学校政策不机械地执行,否则就会偏离人和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就会事与愿违。”陈江华说。

透明考核

600万到2000万,逼出来的经费跨越

陈江华刚到学校时,还有一件令他犯愁的事情——绩效分配。

原有的绩效分配制度,院长权力很大,麻烦也多,不仅不能激发教师积极性,而且导致内耗严重,每年院里的领导都为此十分头痛。每到年底,院务会不得不拉到外面躲着开上几天,讨论全院的绩效分配。即便如此,陈江华每年春节仍会收到“申诉”。

“没有完善的制度,没有科学的激励机制,受害的是整个学院。”陈江华说。

为此,2011年材料学院建立长中短期绩效考核机制。在签订聘用合同时,就立下科研任务“军令状”。

中长期考核涉及教师是否能续聘以及职称评定,短期绩效考核即每年年终绩效。根据新制度,学院公布每位老师在教学、论文、项目等方面的工作量,每份工作量对应的是多少钱,充分透明和公开。

“我们并没有公布每位老师的绩效具体是多少钱,但如果关心别人拿到的钱,就能算得出来。但在算的过程中,也知道别人干了哪些工作,自己的差距在哪里。”陈江华接着说:“这样一来,没有多少人年底再来找我要绩效了,因为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效率,我也节省了时间,可以去做教授本职的研究工作。”

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如今,材料学院的绩效分配,由人事秘书一个人根据制度尺子核算完成,有效防止了分蛋糕人“心歪、眼斜、手发抖”。学院教师团队也开始体会到,创造的效益越多,争取到的外部资源越多,就越有荣誉感,越有待遇上的获得感。

2017年,材料学院两位教授降聘为副教授。这是学院为了学科发展,按照合同执行的一项长期政策,但学院也给予了充分的人文关怀。

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真正促进教师科研团队潜心学术,更不希望他们被任期到了还差几篇论文所困扰。因此,学院建立了人性化考量,老职工的聘期为五年,新引进的教授、副教授、岳麓学者的聘期为8年,充分给予引进人才“酝酿激活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建实验室、科研方向等问题。

在机制的激励下,一些曾经被认为不可能拿到国家级科研基金的教师,甚至连一篇SCI论文都没写过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拿到了国家级项目基金。陈江华说:“看来,每个人都需要被逼一把。”

改革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发展,提高了人均效益,几年间,教职工收入提高了几倍,形成了向上向善的实干学术文化氛围。同时,行政管理队伍从原来的11人减少到6人,且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有些人从教师岗位转到行政岗位后,更容易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且他们的绩效与教师团队整体的平均绩效挂钩,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由此大大提高。

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此时,学院的各项工作渐入佳境。压缩后的56人规模每年争取到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却达到13项,争取到的外部科研经费大步跨上2000万元台阶。

更令人欣慰的是,学院科研活动的水平已提升到可以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层面,有教师获得了包括国家的973重点课题、863研究项目、军工重大重点课题、国家基金委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等。近期,学院承担过的最大的国家军工项目,单项经费高达2800万元。

同时,学院有一批教授进入国家层面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陈江华、周灵平、胡望宇、潘安练、刘金水、肖汉宁、刘洪波等担任了国家重大项目的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的会评专家、长江学者的会评专家等。

破除天花板

1到7,“国家级帽子”背后的实力积累

正当学院蒸蒸日上之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在56人时期,材料学院每年拿到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连续4年超过11项,一度达到最高每年13项。按照规定,每个人最多承担3项,一个项目时间为4年,且连续申报两年后须间隔一年,这限制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天花板效应”。

通过对比发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学院在国内发展领先,整体规模均远超过湖南大学材料学科,如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教师220人,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科仅正教授就有130人。

即便与同处长沙、材料学科领先的中南大学相比,中南大学有3个学院都属于材料学科,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150余人,粉末冶金研究院300多人、教师150人。

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学院体量偏小、实力偏弱,与国内一流材料学院相比,差距很大。受此制约,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在国内排名并不靠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仅排B档。

此时,恰逢湖南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岳麓学者计划”。只要是优秀人才,学校不限引进数量,且财力向人才引进倾斜,甚至重要人才的工资待遇可以一事一议。

学院决定再“借东风”,大胆引进人才。备受关注的90后博导李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的。

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过去,材料学院有“国家级帽子”的教师只有陈江华一人,现在已达到7人,被学校认定的“岳麓学者”优秀教师达到26人。

2017年,材料学院获得15个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然而,在引进人才上,湖南与一线或沿海城市相比仍缺乏竞争优势。为吸引人才,学院一方面给出更优惠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打“感情牌”, 特别关注湘籍人才,也引进了多位优秀学子回院任教。

材料学院两名青年教师杨斌、刘继磊就是从湖南大学材料学院走出国门后,如今又选择回归母校。二人现在已是优秀青年科学家,入选国家第十四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经过多轮人才引进,材料学院现有教师91人,学院总人数约120人。

虽然再次回归到十年前学院的人数,但队伍素质却今非昔比:到今年底学院教师将全部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拥有在发达国家长时间从事科研的经历,超过20%是国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正式在职的38位教授中有11位80后教授,为学院后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我们并不害怕人才引进个案的失败。”2016年以来,学院引进的人才有28人。陈江华认为,衡量人才引进成功与否,应当观察动态指标,一个聘期完成后,如果大批不合格,那肯定是失败的;如果只是完成了合同上的任务,也不能算是成功。学院更希望人才的“国家级帽子”有一个动态的变化,从学院成长起来的得到国家认可的人才,这才是衡量引进人才是否成功的标志,也是检验学院工作的标准。

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学院发展到一定程度,编制数量会固定下来,不可能无限地进人,但又必须引进更优秀的人才,因此,在未来学院会通过绩效考核和人才引进两大机制,来保持人才5%左右的流动性。

未来可期

173位到全球前1‰,向一流进发

陈江华是云南人,大学时就读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物理专业,从此与湖南结下深厚情缘。

但说起当院长,陈江华形容“当时稀里糊涂”。

陈江华从欧洲回国后,进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湖南大学做了一次学术报告,被学校人才办和材料学院党委 “盯上”。 学校和学院的热诚,2000平方米的建设实验室场地以及广阔的科研发展空间打动了他。

进入湖南大学之前,陈江华在四川大学担任了8年讲师,后来在欧洲多国工作14年,一直从事一线科研。没有做领导经历的他,当真要挑起一个学院的建设重任时,他才发现责任如山。

陈江华有深深的遗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院管理中,我个人学术和科研有所耽误。”

在陈江华的心里,自己的本质工作是一名教授。“答应的事情我都会认真去做,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答案。如果没有管理事务,我能带团队做出更精彩的成果。”

即使这样,陈江华和他带领的团队一直是学院科研能力最强、效率最高和承担过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最多的,总进校经费超过4000万元。

2018年全球ESI排名中,湖大材料学科位列第173位,陈江华作为教授个人贡献率超过了2%,以湖大名义发表了上百篇论文,申请了10个发明专利。

当一名科学家,还是一名教育家,时常面临矛盾,但陈江华在这十年间,已经充分融入到教育者的角色中。

陈江华坚定地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所有其他工作的效益如果不能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走偏了。做科研也必须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不能忘了这个初心。

2018年,材料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次性签约达到93%以上,在湖南大学正规学院中排名第一。“但我们现在最看重的不是就业率,而是就业质量,主要是升学率、世界500强就业率、进入高校任教率等。” 陈江华说。

材料学院的发展战略定位是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未来仍会进一步提高硕士、博士生比例。当前,学院招生总规模近400人,其中硕士、博士生150余人,未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拟达到1:1以下。

学院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后,冲进ESI全球前1‰,成为湖大第三个进入这个位置高度的学科。

陈江华:十年内让湖大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进了500多位|委员故事

感受着学院这些年的变化,陈江华很欣慰。在他看来,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学院的功劳,材料学科的发展是整个湖南大学学科交叉、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化学、物理、机械等学科。

“来到这里,我就是学院的一部分,我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好的做学问的集体,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基地,一个不忘初心的合格学院。”陈江华说。

END

文|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

图|湘声报记者 闫利鹏

美编|李丽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