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国北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韩信,北伐能否成功?

半生热爱y


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敌人,不同的实力,不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两个人物,是很难有可比性的。韩信是秦末汉初的人物,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的人物。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是刘邦建大汉的得力人手,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重臣,是刘备能鼎足天下的关键人物。那么蜀汉北伐,如果换成韩信是统帅会不会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诸葛亮和韩信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乱世统一易,稳中取国难。韩信处在秦末大乱的乱世,人心浮动,不知所依。经过多年的秦国大统一,山东六国人民对各自国家的认同感已不强烈,谁来就从谁,谁势力大就附谁,正如鸟兽奔走,居无定所。在这种形势下,斩将搴旗,攻城拔寨,浑水摸鱼,也是很容易成功的。而诸葛亮呢?正处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久已一统北方,设郡县,施屯田,招流民,开荒地,与民休养生息,民心稳定,安居乐业。孙吴呢?在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政权稳固,群英效命,兵精粮足。而蜀汉才刚刚起步,历经几次大战,兵疲民弱,要想一统天下,谈何容易?其次所拥有实力不同。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萧何在其后征备粮草军需,张良在出谋划策,天下纷乱,民不聊生,只要插上招兵旗,不愁兵员聚集。韩信所攻诸侯,尽是刚复国不久,人心不稳,国力疲弱。就是项羽,因其刚愎自用,恃强凌弱,不厚恤诸侯,因此一旦刘邦向他们许下封赏诺言,众诸侯无不倒戈影从。因此,刘邦的汉兵兵多粮足,虽不及项羽兵强精壮,但实力却是各诸侯中最大的。而诸葛亮所处的蜀汉,在三国中是最弱小的。天下十三州,曹魏有其九州,人口四百多万,有兵四十万至五十万;孙吴占三州,人口二百余万,有兵二十多万;蜀汉却只占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万,士兵仅有十万左右。再次与之对阵的人才不同。秦统一天下,推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百姓多不识书,能通兵法要策者,更是凤毛麟角,秦末大起义,领头的多是些愚夫莽汉,知道什么兵法战策,就是楚霸王项羽,也是粗鲁有余,智谋不足,只是一勇之夫罢了。身边有个亚父范增,也不能用,早早被他气走。因此与韩信对阵之将,多是愚鲁无谋之人,自然很难匹敌韩信的进攻了。而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代就不同了,历经两汉文教,智略奇士积淀很多,文武人才丰富。与诸葛亮对阵的曹魏将领,像曹真、郭淮、张郃、费曜、司马懿等人,不是久经战阵就是饱学之士,其智谋才略都是人中之豪杰。北宋苏辙曾说过:“以智遇智,则智者不足畏也;以勇遇勇,则勇者不足畏也。”就是说智者遇上智者,智谋就没了优势;勇武的人对上勇武的人,勇武也就不足凭恃了。与诸葛亮对阵的,都是当世人杰,自然与韩信对阵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了。其四二人所担使命职责不同。韩信打仗从不考虑兵员粮草及治国理政上的事,后勤有萧何,筹谋有张良,韩信专职打仗。而诸葛亮就不同了,他不但要筹谋军事攻伐,还要考虑军需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事。

因此说,诸葛亮与韩信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人物,没有可比性。如果把根本不懂政治的韩信弄到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的位置,单就组织好六出祁山,就会很让他头疼了,更别说能取得北伐的成功了。也许会有人说,诸葛亮为什么不放权,专职北伐呢?从当时蜀汉内部的朝局看,诸葛亮只有集权才能安心北伐,否则,恐怕早被朝中反对势力给拿下了,还能会有六出祁山吗?


sunjin72976689


答案是:能!兵仙可不是浪得虚名的。翻看中国历史,打仗能超过韩信的恐怕只有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兵圣了。韩信一生用兵的历程阐释了一个精髓:兵者,诡道也。

韩信是兵家奇才,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露水就泛滥,给个鸡框就能下蛋的类型。刘邦的汉中和刘备的蜀汉其实局势一样,刘邦被章邯堵在了汉中,想出去就得打败章邯这个厉害角色。而刘备是被雍凉兵马堵在了汉中,要出去就得打败雍凉的魏兵。刘邦用的是韩信,蜀汉选择的是诸葛亮(刘备死了,只能诸葛亮上阵)。

韩信和诸葛亮都选择了暗度陈仓,只不过不同的是——韩信让章邯相信自己要修栈道出汉中,自己带兵暗度陈仓,一次成功。诸葛亮让曹魏相信自己要出斜谷,自己带兵攻取了天水秦州等三郡,可惜丢了街亭,粮道咽喉被断,第一次北伐失败。所以后来才有了四次北伐,拼消耗。

人才,韩信方面又诸多大将可用,兵力充足,后方有萧何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供给。而诸葛亮就比较可怜,所有事都是自己一个人操办。又要治国,又要打仗,还得教育刘禅这败家玩意。

韩信用兵的才能客观来讲高于诸葛亮,韩信作战除了垓下之围,兵力大多数都是以少打多。而且从无败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街亭,毛主席的一个评价是:初战,亮宜自临阵。像韩信这种,如果是街亭知道司马懿前来,他一定会亲自去,还要打司马懿一个措手不及。

诸葛亮北伐失败并不能原诸葛亮不行,毕竟拖后腿的太多了。


嘟嘟读读


且不论把诸葛亮换成韩信,蜀汉的北伐是否能成功,但就各自北伐的难度上来说,后期的诸葛亮面对的难度相对于前期的韩信而言确实是有很大的提升的,而这种增加的难度也就给本就艰难的北伐带来了更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那么二者北伐所增加的难度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又有哪些不同呢?

诸葛亮剧照


首先我们看到的最为直接的一点,那就是所面对的势力不同,虽说韩信出川面对的是强大的西楚霸王,但是整体而言还是一个军阀混战的乱世中原,即便楚霸王很强大,但是也有很多牵制,使得韩信有很多喘息的时间,而诸葛亮面对的则是一个强大一统的北方政权,丝毫不给他任何喘息之机,而且无论从人力物力,军队实力,还是人才储备都远远强过自己,毕竟韩信面对的强敌,强在楚霸王一人,而诸葛亮面对的强敌,强在一个整体,所以面对的对手的强弱是有区别的。

其次便是军需后期压力不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诸葛亮的每次北伐,大多都是因为缺少军粮而不得已告终,实际上蜀汉的北伐大多都是一两个月的持久度,时间久了便无法持续,而这也正是二者不同之处,因为由于地壳运动以及地震影响,原本可以借助汉江水运运输粮草的水上通道到了后世的蜀汉已经是行不通的了,只有靠陆上运输,不仅成本更大,消耗更多,而且时间还长,运抵目的地十存一二已经算好的了,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没了粮草,战争的胜算自然大打折扣。

第三,内部倾轧程度不同,相对于韩信时期的蜀汉,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由于内部人员构成复杂,派系众多,导致本就孱弱的蜀汉还无法集中全部实力进行北伐,经常性的受到后方牵制,这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一大内因所在。

所以说,即便把诸葛亮换成韩信,他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北伐,当然成功的可能是有的,毕竟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实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不过意外永远是存在的。


历史微探索


虽然韩信的用兵能力,确实到了出神入化地步,但换成他来打“诸葛亮北伐”这一仗?实事求是说,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因为,虽然是与他当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类似的战斗任务,但抛开韩信与诸葛亮孰优孰劣这个话题,当年能够帮助韩信成功的两大用兵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首先一个条件,就是战场地理形势的变化。

楚汉战争时期的蜀地,地理条件也十分恶劣,刘邦烧掉了栈道后,更基本断了外出的通道。而且就算能快速抢修栈道,沿着这崎岖道路打出去,基本就是给据险防守的敌人送大礼。这才逼着韩信脑洞大开,祭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笔。但这妙笔,却也得益于当时蜀地一个特殊的地理条件:古汉水河道。

作为中国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西汉前的古汉水,是从陕西宝鸡出发,其中一条支流要进入蜀地,流经广元南充等地后注入长江。其水流量更以充沛著称,运兵运粮都毫无问题。战国时代秦国取巴蜀,乃至供应长平之战的军粮物资,都走的这条水路。

待到楚汉战争开打时,韩信的巧妙谋划,更是以这条水路做文章:汉军所谓的“暗度陈仓”,就是在摆出修栈道架势后,主力部队迅速沿古汉水北上,对猝不及防的陈仓形成突然打击,这才一举冲破三秦防线,为刘邦争天下打出开门红。但待到诸葛亮艰难北伐时,这曾有强大助攻效果的古汉水河道,却早就没用了。

因为就是在韩信“暗度陈仓”妙笔二十年后,即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陕西略阳爆发空前大地震,之后的余震更持续八个月之久,范围波及陕甘交界处,整个陕甘地区的山川地貌,竟因此发生巨变,曾经水量澎湃的古汉水河道,河床礁石也都大变样,流入四川的支流,水量也严重打折,竟只成了潺潺细流。昔日的运输效用,自然也没了影。

如此一来,川陕甘交界的这一片战场,就成了曹操口中的“天狱”之地,别管运兵运粮,都没法走水路,只能咬牙翻山越岭。行军速度乃至后勤补给,都严重拖后腿。诸葛亮几次北伐战场上,那严重缺粮的窘境,就是这场大自然巨变惹的祸。就算换成韩信来打,也是一样的困难。而以当时的科技条件上,这样的困难,也不是哪种“出奇制胜”的兵法能解决。

比这更重要的另一条是:诸葛亮与韩信,虽然都是北伐,但他们的主帅角色,却是截然不同。

对于韩信来说,他是汉王刘邦麾下的大将,虽然拥有带兵大权。但当时的刘邦,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团队:军队的后勤建设,大后方的政务操持,有萧何来忙前忙后,前线的各路军将们呢?周勃夏侯婴樊哙们,也都是各司其职。大家早就分工明确,韩信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把兵练好,然后以高超的谋略,带领大家正确的打仗。打仗之外的事情?基本不用韩信操心。

也正是因为这靠谱的团队分工,身为职业军人的韩信,这才放轻松大展拳脚。把昔日给他屈辱的项羽,一口气打的稀里哗啦,立下汉王朝开国第一功。可这样的放轻松,对于后来的诸葛亮来说,简直可遇不可求。

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里,诸葛亮的角色,可不止是大军统帅。当时的蜀汉皇帝刘禅年幼,日常的政务,也都是作为“相父”的诸葛亮一手操办,简直是“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换句话说,就是在前线打的最惨烈的时候,调兵遣将的诸葛亮,还要为后方蜀汉王朝的吏治考核操心,还要琢磨今年蜀锦的产量高不高,销路好不好卖。前线后方的大事,每天都要送到他的案头。就这样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尽头。

同样的工作压力,换到韩信身上?让一个纯正的职业军人韩信,把蜀汉王朝所有事务扛起来,细到蜀汉王朝的后方运输国计民生,全都要他烧脑操心。会是什么后果?可以相信,任何一位牛人,放在当时诸葛亮的位置,给他诸葛亮那样的压力,他真的很难做到更好。

以这个意义说,诸葛亮一生的壮志未酬,绝非个人能力问题。一句“生不逢时”,对于很多人,也许是客气话。对于他,是实在话。

我们爱历史


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旨在考量韩信与诸葛亮的用兵优劣,可以肯的回答,即使韩信替代诸葛亮也无法使北伐成功,更不可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主要是韩信与诸葛亮所的时代不同,他二人所面对的对手也不同。秦末的农民起义战争与三国诸侯争霸战争大相径庭,韩信的主要对手是项羽、赵王歇、田广等。由于项羽坑秦卒二十万,入咸阳杀子婴,火焚阿房宫,分封六国贵族等一连串的错误决定,失去关中及天下民心。刘邦入秦都约法三章,尽得民心,这个政治上的优势,为韩信的攻城略地打下了良好基础。项羽虽有拔山扛鼎之力,也只能算个将才,若披坚执锐,冲锋陷阵,阵前单挑,摩旗斩将当所向披靡。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克敌制能的战略决策方面却极其低下。其帐下虽有一范增,却不受重用。因此项羽哪是韩信的对手。再加上张良、陈平辅佐刘邦,彭越、英布袭击后方,使得项羽疲于奔命,焉能不败?而诸葛亮的对手是曹操和司马懿,这二人都是三国中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且曹魏占据中原富庶之地,兵多将广,英才倍出,比之韩信的对手强大得多了。再说韩信担负的仅仅是军事方面任务,而诸葛亮军、政、外交、经济,赏罚等全权总理,日理万机事必亲躬。只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综合考量,诸葛亮能力远高于韩信。致于北伐的成败原因,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足,皆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唐代诗人温庭筠曾对此评论到:"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大概就是诸葛亮的宿命注立的。


天山月3


不仅不能北伐成功,反而会过早导致蜀国灭亡。

韩信固然是个军事天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逼得项羽乌江自尽,这是建立在当时天下仍旧战乱纷争,后方又有刘邦萧何全力支持,韩信才得以大显神威。

诸葛亮所面对的是一个人才济济统一的魏国,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不断部署重兵,汉国经历了夷陵之败后国力大不如前,仅仅靠着诸葛亮一人声威勉励维持局面。

纵然换成韩信北伐,出川道路运粮将是韩信首先面对的难题,魏国兵强马壮打没了再补充,汉国有多少补充能力??更何况魏国的曹真、司马懿等人也不是泛泛之辈。

如果诸葛亮韩信两人配合一人主内一人主外,步步为营,内外齐头并进说不成汉国还真有复兴的希望!





最后的骑兵90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故事背后其实就是反应的韩信那出类拔萃的用兵手段,在楚汉争霸之时,韩信的才能通过一次次大胜利告诉人们他的胜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韩信的绰号是兵仙,所谓的兵仙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被冠予的。就是因为韩信,才能出众,所以不少人甚至靠脑洞想出来了如果他代替诸葛亮执掌蜀国大军北伐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虽然这样确实有点关公战秦琼,但我们依旧可以做出一些符合常理的判断。


提到韩信,人们脑海里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国士无双”,他被汉高祖刘邦的品论“战必胜,攻必取”,以及他与汉高祖刘邦谈话过程中自信的自称自己“多多益善”。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史料,是这样子的,当时韩信彭越都已经死了,刘邦也已经老迈了,英布于是自信造反“如今刘邦老了,必然不能御驾亲征,我害怕的无非就是刘邦彭越和韩信,而后面这俩人都死了,天下还有人能挡的住我吗?”由此也依然可以看出韩信的军事地位究竟有多高,并且在韩信的战阵历史上,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次败仗都没打过,还不止于此,他在遇到刘邦被拜为大将军之前,一次将军都没做过,但一旦一步登天后,却专门将一个又一个名将毁灭掉——章邯、项羽等,而且都是怎么险怎么来:比如“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么一个军事天才,这么一个神奇的人,被称为兵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提到诸葛亮,受传统作品影响人们脑海里第一反应往往是一个轻摇羽扇的如是风范的人,一个儒雅的用兵极为谨慎的人,谋略无数但都是谋定后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是一个著名的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用兵从来不弄险,每次出征总会进行仔细的谋划,将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己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诸葛亮的北伐如果真的让韩信来领导,从军事角度来看,韩信当然并不比诸葛亮差,事实上,韩信极有可能远远胜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问题是诸葛亮的北伐过程真的是以军事才能为主吗?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的北伐所率领的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过的士兵,而且由于蜀国国小民寡,人才严重不足,所以诸葛亮在出征之后除了操心军事上的事情,还时常需要担心后方的许多政务问题——一个经典实例便是当年诸葛亮正在北伐过程中打得激烈呢,后方负责后勤的李严传来消息,说丞相不好了,断粮了,这可把诸葛亮气坏了,马上挥军撤回,前功尽弃,结果发现是李严在谎报军情,只得将李严废为庶民。你看看这叫什么事。



对照来看韩信当年领兵打仗,粮草后勤武备给养从来没有短缺过,为何?而且韩信还是个“多多益善”的怪胎,军队开销极大!那为什么韩信从来没有出过后勤的毛病呢?这不是很反常吗?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负责后勤的是名臣萧何、负责战略大方向的是名臣张良,所以才会有兵仙打出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精彩战例。才会有战后论功时候刘邦发出感慨,“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克”,其实这都是建立在强大有力的后勤与战略安排基础之上。


要是让韩信顶替诸葛亮,诸葛亮瞬间从历史中消失,其他不变,那么韩信一旦没有一个强大有力的后勤,自己又比不上诸葛亮那妖孽一样的内政能力,很难说结果会怎么样,毕竟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事情不能常做,如果非要常做,那么可以下结论,下场一定不会比同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马谡好多少。

但若是韩信顶替诸葛亮北伐主帅的身份,有诸葛亮在后方进行调度和后勤支援,中兴大汉一定不会是难事——司马懿再难啃,还难得过当年的项羽和章邯?


夏目历史君


如果,当时主导北伐之人是韩信的话,非常有可能北伐成功,哪怕是北伐不成功,韩信至少也能够打的下来关中这片土地,将关中土地强行抢夺过来。


诸葛亮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是股肱之臣,可是在军事方面的能力还是略逊于韩信的,与韩信比起来终究是差了一点。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而诸葛亮行军打仗,太过求稳,缺乏奇诡之机变,所以至始至终,诸葛亮也没能打下关中地区。那我们来看一下,韩信是如何打下关中地区的。


一、 韩信打的关中,难度比诸葛亮大


首先,我要说的是韩信所打的关中,难度是要远超诸葛亮的。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项羽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


当时,项羽将关中地区封给了秦朝的降将,这些降将都是秦朝本地人,对于关中的地形可谓是了如指掌,而且章邯还是当时秦末第一名将。


而当时诸葛亮所面对的尽管也是魏国的精锐部队,但是统帅这些部队的全都是魏国将领,这些将领哪怕能力再出色,但是对于关中的地形也不是了如指掌。这时候诸葛亮只要能够出其不意,很容易击溃魏将。

二、 行军克敌,出奇是关键


关中,自古以来便是易守难攻之地形,想要打下这片地方,稳扎稳打是不行的,必须出其不意才能够克敌制胜。韩信攻打关中之地的要点正是在于出其不意,当时汉中到关中只有一条山路可以行走,而且这条山路也因为年久少修,根本支撑不了规模庞大的大军行军。


韩信一代名将自然不会选择这样的一条路进行进攻。但是,韩信却派遣士卒进行维修这条路,让章邯误以为汉军将会在这条路上发动进攻,韩信的这种诱敌之计可以说是深入精髓。


在迷惑了敌军之后,韩信暗自准备了一队精锐的士卒,翻山而过对陈仓发动了袭击。章邯军前后受敌,很快就溃败了下来。在这一战当中,韩信可以说是将兵之诡道用到极点。

三、 如果让韩信主导北伐,韩信会怎么干


我觉得韩信很有可能会使用子午谷奇谋的升级版。当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率领5000名士卒,偷袭长安城,然后之后迅速进攻潼关,将曹魏援军拒之门外,但是这个计策可行性太低,5000士卒想要打下两座雄城,基本上不可能。


但是,我觉得如果由韩信来主导的话,同样会将长安和潼关作为主要目标。韩信可能会率一部分的部队,装作蜀军主力,攻击岐山,吸引魏军的眼光。然后,兵分两路,由蜀国猛将率领分攻长安和潼关。先用士卒吸引敌军眼光,后尽出将士猛攻关中重城,只要能够将长安和潼关打下来,那关中就成为囊中之物了。


孙子兵法有云:“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行军作战的将领,必须能够时刻变化,才可立于不变之地。诸葛武侯至始至终,只坚持一种打法,最后岂能不败呢?


历史总探长


不能成功,一城一池的得失,韩信也许能赢,统一天下的战争,韩信未必能胜。

韩信是战神,也是军事天才,他的军事才能放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北伐成功统一天下,并不是军事能力强,就一定能胜利的,如果单纯比军事能力,当年统一天下的应该是项羽了。



天才除了本身具备足够的才能外,还要顺应时势才能成功,白起生在秦国,给了他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白起才能在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如果白起生成弱小的韩国呢,恐怕只能是昙花一现。

同样,韩信在帮刘邦北伐的时势与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北伐时势是完全不同的,都知道天下大势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末时期,春秋战国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仅仅在秦始皇手上统一了15年,天下大势是“合”,三国时期,两汉的统一已经历经四百余年,仅仅在汉末乱了几十年,天下大势是“分”。



韩信顺时势而为,所以可以统一,诸葛亮逆大势而行,所以无法成功,这是天下大势的影响,无可否认。

再次,韩信北伐与诸葛亮北伐时的自身力量和对手情况都不相同。

韩信北伐,北方是一团散沙,关中之中有三个项羽封的秦王,作为秦国降将,因为他们而被项羽坑杀的二十万秦国降卒中,有绝大部分的关中子弟,而作为项羽分封的三秦王,实际上在关中是得不到老百姓的任何支持,反而会仇视。



再看中原,是项羽分封的十五路诸侯,所谓的十五路诸侯只不过是秦末时期起兵的十五支反秦义军,每一支反秦义军都有着自已的小算盘,并不会同心协力支持项羽或者三秦王抵抗刘邦和韩信。

换句话说,韩信北伐面对的敌人只有关中之地的三秦王,就连最强大的项羽都因为自身的原因无法救援三秦之地,韩信只要击败了三秦王,就能夺取关中,成功立足,难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大。



诸葛亮北伐,北方是统一的、强大的曹魏帝国,身居中国之地,雄据天下十三州之九州,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名将,诸葛亮北伐实际上面对的是整个曹魏势力,一个团结、强大的曹魏,是诸葛亮所代表的益州之地的数倍实力。

况且汉献帝早已禅让帝位于曹丕,曹魏都过了二代领导人,从法理上讲,曹魏是汉帝国的继承者,而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仅仅是依靠刘备的皇室身份,而拿不出任何有理有据的法统证据,来证明蜀汉的正统性,否则诸葛亮就是以地方对抗中央,以偏安对付中原,北伐的难度是相当的大,数倍于韩信北伐。




再看韩信北伐的自身力量,刘邦在秦末是仅次于项羽的天下第二大诸侯势力,刘邦出川时的总兵力差不多有十多万人,而对面关中的三秦王的实力不如刘邦,兵力不如刘邦多,人才不如刘邦多,而且最重要的是受百姓支持的力度,三秦王连刘邦的小指头都算不上。

韩信北伐成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手下这些士兵大多是楚国沛县人或一路上而收降的关东人及秦国人,这些人不愿意待在汉中,如果有机会打回老家,刘邦手下这些士兵是做梦都想干的事,这样士兵的士气那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非常非常的高。



而诸葛亮北伐的主力已经是益州的巴蜀子弟,这些士兵生长在益州,益州才是故乡,要说打出故乡夺取天下,对这些士兵来说,积极性真不高,而且诸葛亮可以用于北伐的士兵不超过五万人。

整个蜀汉的总兵力也不过十万人,还要防守各地,南中、永安、汉中这些战略要地至少各1万人,再加成都中央军1到2万,及各地郡县兵还有一部分人,诸葛亮北伐的士兵真的不超过5万人。



而对手曹魏呢,其中关中的边防军就有5万人,再加上曹魏支援而来的中央军,至少在关中也有十万人,实力远超诸葛亮,就算韩信北伐,习惯以少胜多,但是韩信面对的可都是名臣良将啊,韩信打仗靠的是谋略,最怕被人识别谋略,如果对方识破了韩信的谋略,那么韩信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


最后一个问题,韩信是军事将领,统一天下历来是军事与政治的结合才能成功,军事又是政治的延续,北伐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韩信也许能拿下关中,但是在政治上,韩信近乎白痴,才能被刘邦轻易所灭亡。




当时的曹魏不乏能人志士,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就有曹真、司马懿、郭淮、郝昭等名将的存在,而在曹魏的中央也有一批的人才,数倍于益州,韩信军事上一成功,曹魏必用政治手段,韩信恐怕就不能应付了,而且曹魏的这些名将还一定会输给韩信呢!

打仗一定要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军事问题,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全新视角,如果韩信仅仅以军事能力北伐,恐怕要吃亏。



另外,北伐战争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较量,除了前方的打仗,后方的足兵足粮同样重要,如果韩信在前方打仗,那后方的益州谁给他提供兵粮,可没有萧何和诸葛亮啊,仅仅靠韩信一个人,是不能北伐成功的,必须有一批的辅佐才能成功,就像刘邦那样,运筹帷幄有张良,战无不胜有韩信,足兵足粮有萧何,但韩信没有啊!

所以如果韩信代替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但是如果诸葛亮和韩信联手,那就有可能!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没有北伐成功,可以说是寸土未进, 寸功未立。然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其名垂青史。如果换上韩信,北伐能成功吗?肯定能。

先说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陈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的为人: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最擅长的是地方治理,军事谋略次之。

《三国志》中诸葛亮传的结尾也对诸葛亮的一生做了评定,结论非常的客观: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重点是最后两句,诸葛亮地方治理的水平连管仲和萧何都不能与之匹敌,但是诸葛亮却放弃了自己的长处,亲自领兵打仗,这样才出现了后来的局面,连年动兵,连年不胜,最后死在五丈原。

《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当初韩信、张良、萧何这三个人是刘邦夺取天下必不可少的三个人,而刘备手底下法正可以勉强代替张良,诸葛亮可以代替萧何,唯独缺少一个像韩信这样的大将,三缺一,因此刘备一辈子也没有成功。

如果让韩信代替诸葛亮去打,韩信根本就不会考虑从汉中运粮,而是有可能会像魏延一样,兵出子午谷,首先占领长安,然后平定关中。用关中的粮食供给军队。这样最起码蜀汉的国土拓展到了益州、汉中、关中。

再往后打就是联合孙权,孙权从合肥进军,韩信出函谷关,东西夹击魏国。最后蜀汉和东吴平分魏国领土。

韩信会选择和东吴决裂吗?不会,因为一旦不和东吴联合,势必还会发生当年关羽败走麦城的下场,北边正和魏国交战,南边被孙权抄了后路,这样愚蠢的政策只有刘备才干的出来。

北伐的目标是伐魏,至此韩信和孙权联合干掉魏国,目标已经达成,至于两分天下之后的局势题主没有问,我就不继续回答了。不过依照刘婵的个性,他顶多保持这样的疆土就已经很满足了。因此能不能伐魏成功,一统天下,关键在于君王的野心,不在于臣子的志向,这是问题的根本。也是诸葛亮为什么累死了刘婵也不领一点情的原因。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地方治理能力出众,军事谋略次之,因此六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如果换成韩信,北伐是能够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