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幾乎沒有勝利的?

用戶64386351651


誰說古代農民起義幾乎沒有勝利的?勝利的很多啊!來,咱們一起捯飭捯飭。

【秦末農民起義】

(秦末大澤鄉起義)

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掀起了反秦風暴,這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次農民起義,雖然陳勝吳廣後來被殺害,但是農民起義並沒有失敗,而是轉移到了劉邦手中,從此,以流氓亭長為首的農民起義繼續如火如荼,滅掉秦王朝之後,又與殘存的六國貴族勢力做殊死搏鬥,最終打敗了實力最強的項羽貴族集團,統一了中國。

【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

(赤眉綠林起義)

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以赤眉和綠林兩支起義軍最為強大,赤眉軍的首領是樊崇,綠林軍的首領是王匡和王鳳,這些農民軍隊先後與王莽的部隊作戰多次,實力逐漸壯大,最終還是歸順了地主階級代表的劉秀武裝,最終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建立東漢王朝。

【隋末農民起義】

隋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完全是在太平盛世之下爆發的顛覆隋朝的大起義,起義的原因和隋煬帝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徭役兵役繁重有關。各地人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軍隊有100多支,起義人數有數百萬,最終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軍。這些農民軍最終還是被唐高祖李淵等太原貴族勢力利用了,推翻了隋王朝,建立大唐天可汗帝國。

【唐末農民起義】

唐末農民起義以鹽販子起家的王仙芝和黃巢為最主要的勢力,最終黃巢帶領的起義軍殺進了長安,殺光了唐王朝的公卿百官。後來,黃巢的起義軍被他的手下朱溫所繼承,朱溫歸順了唐王朝,最終殺掉了唐哀帝,建立五代十國之後梁。這樣說來,這場農民起義也是勝利了。

【元末農民起義】

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起義,也是顛覆元帝國的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徹底讓保守百年欺壓的漢人揚眉吐氣,顛覆了元帝國,建立大明帝國。這是農民起義勝利的最徹底的一次。

由上可知,幾次改朝換代的農民大起義,其實大多數都是勝利了,沒勝利的屈指可數:只有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南宋初年的鐘相楊么起義等。其餘小小不言的小規模不成氣候的農民起義就不再統計。


作家王麟


我認為有3點原因非常值得探討: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權不下縣。除非罪無赦,農民起義沒根源動力。

雖然歷史書講農民屬於封建社會基層,是屬於被剝削的階層,受壓迫造反是必要解決方式。其實直白一點說農民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造反。


首先古代農民他們對於誰當政真的一點都不在乎,我管你皇帝姓李,還是姓劉,誰都一樣,因為我們的主人是地主,受鄉紳管理,我們有里長,有廳長。至於縣令和皇帝其實都不是直接管理他們的。雖然權力很大,但都不會無緣無故的殺人,搶奪民糧,所以對於起義毫無興趣可言,除非活不下去了,犯了死罪,罪不可赦的那種才會主動起義。

2.出於變革時期的起義才有可能成功。


劉邦是處於封建社會形成初期起義的,活不下去了,乾脆反了。然後就成功了。

朱元璋是被外族滅國後的被動復國行為,得到全民支持,也算是涅槃重生了。蒙元想恢復奴隸制,把漢人當奴隸使用。已經習慣了封建農民活不下去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全體反了。最後爭霸的也是幾個起義軍,反倒蒙元被擊敗後主動退出原有漢族疆土。所以竟是起義成功,也算複製度成功。


至於東漢,三國兩晉都是豪強才有資本起義。南北朝隋唐都是外戚才有資本起義。隋唐時有了科舉制,五代宋都是軍閥豪強爭霸。

因為讀書可做官,誰願意主動反抗,沒有,只有被脅迫的,被誘騙的才會跟著走。農民有生存空間。

3.農民受到的教育束縛了他們的思想。

忠君,孝義思想,小家大家思想,報國思想,就算成功了也只是換了一波人,我也未必成功,而且還有殺頭風險,所以換不來。當兵打外族有精神,讓我內訌還是算了吧。

就算跟你成功了,你該怎麼治理國家,封我做官?還是保持原樣,大家都未可知,所以領導層根本沒有思路和規劃,所以下層也就沒有了動力。我不信任你,根本不打有概率的打算。


宿遷朝牌餅


中國自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就從未間斷。哪怕是在國家和人民最富裕的宋朝,農民起義也屢見史書。

但是從秦朝一直到清朝末年,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農民起義數不勝數,但成功的卻寥寥無幾。如果把農民起義成功定義為一統全國,那麼真正白手起家,從農民其領袖稱為國家統治者的,也就只有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二人。



為什麼古代農民起義成功的如此少呢?很多人,也包括我們的課本中,將其總結為農民的侷限性。例如農民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甚至大字不識一個,沒有先進文化的武裝;例如農民起義領袖一旦稍有成功就沉溺於享樂,不思進取,自己作死;例如沒有足夠的戰略眼光,小富即安,最終被緩過氣來的王朝撲滅;例如農民起義通常是官逼民反,沒有長遠目標等等。


這麼說對不對呢,當然十分對,分析的也很正確。但是就如農民階級有其侷限性一樣,那麼其他階級就沒有了嗎?當然不是,與農民階級對立的地主階級,也有著貪婪、自私、不團結、革命性不徹底等等侷限性,那麼,地主階級起義,或者叫造反成功率就高了嗎?好像也並不是。

究竟為什麼農民起義很少有成功的呢。我認為,主要由於農民起義,也就是造反這條路,本身就是成功率極低的道路。也不單單是農民,任何一個階層造反都是如此。


造反,或者叫起義,可以稱得上人類所有的投資行為中收益最大的投資了,那麼相應的,有多大收益就要承擔多大風險,高到不可思議的收益自然也要承擔著無與倫比的風險。這個風險就是低到近乎為零的成功率。

因此,縱觀所有的造反行為,包括王朝內部的大將造反,藩鎮造反,諸侯王造反,乃至於農民起義,除了和平禪讓和外族侵略,幾乎所有的造反行為,成功的都寥寥無幾。因為,這條路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率極低的事情。


鳶飛九天2018


其實很多人在談到古代的農民起義為什麼不能成功的時候,就只會說一句話,那就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那麼這個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又是什麼鬼?按照大眾說法無非就是一些經驗不行啊,知識不行啊,只想著這有飯吃活下去,等有飯吃了就不思進取,驕縱奢淫什麼什麼的,比如說太平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還有些是自己稍微有點勢力了,骨子裡依舊帶著君臣思想,人家給點好處裡面招安了的,比如梁山泊起義。但是當我們分析從秦始皇一統六國至清末的朝代更迭來看,根本不是這樣。而是因為農民起義,名不正,言不順……

在中國古代,名正言順才能坐上皇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來看名義上農民起義成功的其實只有朱元璋一個人,很多人說的劉邦並不能算,這個我們等下說。在排除這兩個人以外,能夠成功當上皇帝的,要麼是皇親國戚,要麼就是貴族,原本就是手握兵權的朝廷心腹,大朝代如今,五代十國那樣的更迭亦如此。這些貴族皇親,不僅擁有大量資源,對於坐皇位,自己扯一個名義取而代之,也就是編排一下的事情。而農民起義的,就絕大多數學陳勝吳廣編個宗教起來了,但是這樣只能走一時,可要坐上中原王朝的大統根本不可能,格局太小了。

接著我們來說特例的劉邦,劉邦並不能算農民起義,因為他早些是跟著項羽混的,項羽那是士族起義,楚國大家族,對於推翻秦國暴政,他有名義也一呼百應。問題就是項羽來了個先入咸陽者為王,結果這個名義就被劉邦給揀了,劉邦成為了從農民到皇帝的第一個人。而朱元璋呢?朱元璋為什麼能成功,那是因為當時已經不是漢家正統統治中原王朝,所以這個名義非常好找,“驅除韃虜”。

所以之所以為什麼農民起義很少勝利,很少真的能夠替代中原王朝,成為王朝正統,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成為“正統的名義”。

評論裡很多人說李自成,朱元璋,劉邦,還有劉秀,劉備的。我再著重解釋一下,劉秀,劉備,那都是皇室後代,他們起義坐皇位那都是正統,所以他們是可以震住貴族,士大夫階層的。而劉邦和朱元璋,前者是跟著項羽一起起義,後者名義上跟著是紅巾軍的韓福通。項羽那是貴族起義,楚國大族。韓福通稱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不管真假),所以當初小明王稱帝之後,一大堆元末風雲人物,包括明朝開國大將,說白了就是一堆的人才跑過去投靠。他們投靠的是誰?朱元璋麼?根本不是,他們投靠的是宋徽宗的後代小明王。包括後來可以扭轉朱元璋和陳友諒戰局的巢湖水師,他們去投靠的都是紅巾軍這個有“正統名義”的起義軍,而不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

所以為什麼元末偏偏朱元璋坐上了皇位,而不是張士誠或者陳友諒,就因為朱元璋借的是“宋朝皇室後代正統傳人小明王”的名義,這對於當時的很大家族還有人才來說,是完全可以讓他們直接選擇投靠誰的因素。只不過等到大家發現,這老趙的後人掛掉的時候,朱元璋已經穩穩的把控了整個紅巾軍,那沒辦法,只能選擇效忠了。

即使如此,朱元璋稱帝后還要認朱熹做祖宗,劉邦還得搞個轉世投胎,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幾乎很少勝利,是因為他們缺少了“正統之名”。沒有正統之名,根本鎮不住貴族,比如李自成。


三觀粉碎機


自從陳勝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農民起義就從未間斷過。不管那個王朝是大統一的,還是分裂割據的,農民起義總是少不了的一部大戲。

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中華民族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卻很少發生農民起義。有人說,那是因為之前沒有農民。不對,這只是一個概念問題,其實奴隸起義也是很少發生的。為什麼奴隸起義很少呢?因為之前的社會是分封制社會。分封制社會的特點是,整個社會成金字塔型結構。這種金字塔型結構是非常穩固的,屈居於底層的奴隸和平民,想要通過造反,走上社會的頂層是很難的。唯一的可能是一些讀書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或者是當了達官貴人的家奴,獲得了一定的地位。但這畢竟是少數。

(陳勝吳廣起義)

但是秦朝建立以後,社會結構就不再是分封制。皇帝一人獨大,其他人都是為皇帝服務的。這就給所有的人提供了一種可能,就是你要是像秦始皇一樣,能夠擁有強大的武力,能夠把所有的人都征服,那你就可能坐擁天下當皇帝。

所以我們看見,有一次,項羽看到秦始皇那麼豪華的車隊以後,就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為什麼說這個話呢?因為項羽有一副強健的身軀,有一幫生死與共的兄弟。所以項羽覺得,憑他的能力,武力奪取,足可以做到秦始皇那樣。

陳勝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是出於這樣的認識。

而且秦朝末年,確實也有人實現了這個目標。先是項羽實現了。項羽雖然祖上也曾闊過,但是,秦始皇早已把六國的貴族都拉下馬,和一般的平民百姓一樣,沒有貴族的那種榮耀特權了。所以項羽是真正實現了通過武力,獲得皇帝位置的人。

接著劉邦實現了。劉邦的祖上可是不折不扣的平民,劉邦獲取天下,雖然不全是憑武力,也有憑智謀,但是智謀其實是一種軟武力。

而陳勝吳廣,以及項羽和劉邦,就給後世所有的人開了一個頭,找到了一條可以登上人生巔峰——當皇帝的捷徑。就是隻要你有足夠強大的武力,你就能夠當皇帝。

(太平天國起義)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會有那麼多的原因。

那麼,這麼多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卻很少有成功地建立起一個朝代的呢?

確實,歷史上除了劉邦以外,後世就僅僅有一個朱元璋。此外,再無任何一人可以實現這個目的。

其實,這又要回過去說分封制的問題。

秦始皇消滅了貴族,取消了分封制。但是漢朝建立以後,分封制又部分地起來了。分封制的核心是世襲制,就是說,祖先的權力地位榮耀,是可以在子孫中世襲下去的,這也就造就了新的貴族,新的權貴階臣。在選拔官吏上,從漢朝開始的察舉制,以及三國時期開始的九品中正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權貴階層的厚度的加深。這些權貴階層世世代代把控著整個社會。有的可能沒落了,但新的又會增加。有一句詩叫做“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王謝這樣的權貴階層的凋零。但是凋零隻是這一部分權貴的凋零,新的權貴又會重新產生。

所以,從漢朝開始一直到清末,可以說,整個社會就一直掌控在權貴的手裡。同樣,武力也就掌控在權貴的手裡。

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者,很少有權貴組織的(如果是有權貴組織的,那就不是農民起義,而是諸侯爭霸)。農民起義組織者,大都是像陳勝吳廣這樣的地地道道的農民,當然也有一些沒落的知識分子,比如說在科舉考試中失敗的黃巢、洪秀全等等,還可能有一些沒落的小地主。但是不管怎樣,都不屬於權貴階層,都沒有把控社會。所以他們的武力質非常低。

一旦農民起義爆發以後,權貴階層會迅速地參與進來。他們參與進來做什麼呢?無一例外都是參與鎮壓農民起義者,絕對沒有幫助農民起義者的(就算是幫助,也是奪農民起義者的權,比如瓦崗寨李密奪翟讓的權那樣)。

權貴階層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如果當時的朝廷還比較堅挺,那就是把農民起義給鎮壓下去就是了,比如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但大多數情況是,這些權貴階層在鎮壓的過程中,逐漸做大,把舊有的朝廷推翻,把其他的諸侯打敗,最後自己建立了一個新的朝廷。三國末年的曹操是這樣的,隋朝末年的李淵李世民是這樣的,等等。

唯一例外的朱元璋。

(唯一通過農民起義當了皇帝朱元璋)

為什麼朱元璋可以不是權貴階層,卻能建立一個王朝呢?其實這還得力於元朝的統治,因為元朝的時候,漢人的所有的權貴階層都給消滅掉了。那時候的權貴階層變成了蒙古人。而朱元璋造反,是打著驅逐異族統治,為漢人報仇這樣一個目的,所以他成功了,這僅僅是一個偶然。


張生全精彩歷史


看了一些回答,國史君(國史通論)最終還是覺得“農民起義侷限性”的說法最為高明,那麼農民起義到底侷限在哪裡呢,國史君認為可能包含以下幾點:

第一、起義目的的侷限性

吃飽穿暖,誰會鋌而走險?中國曆來以農耕文明為主,老百姓從來都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想過安生的日子,即便是到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時候,無地農民也可能靠“與人傭耕”來活命,他們的目的很純粹——混口飯吃!但是一旦被逼上絕路,連飯都吃不上了,就只能鋌而走險,參加起義。此時,他們的目的也很純粹——混口飯吃,越好吃越滿意!所以,農民起義之所以很難建立一個持久的政權,就是因為他們不是奔著王侯將相來的!

第二、發展戰略上的侷限性

在絕大部分農民起義中,起義軍的補給方式就是掠奪,作戰方式就是流竄,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名氣更大、實力更強的部隊所收編,因為跟著他們更可能有肉吃,而且吃得長遠,說白了,就是農民起義軍大部分沒有一套完善的發展戰略。劉邦的成功首先要感謝張良,是他站在了國家的層面替劉邦出謀劃策,提升了劉邦的格局。

第三、號召力上的侷限性

雖然說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歷史上起義成功的案例多了去了,但成功者大多數都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及經驗,並且手下有一批富有經驗的文臣武將輔佐。這一點的重要性早在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就已經注意到,所以他們打著公子扶蘇和項燕的旗號。試想,如果陳勝當年自稱“陽城陳勝”,那大家豈不是都把他當笑話看?

沒有號召力就很難做大做強,但關鍵的還是沒有發展戰略。所以很多農民起義軍到了後期都成了沒頭蒼蠅,到處流竄,到處破壞並肆意掠奪。他們從心心相印逐漸“認賊作父”隨後互相傷害,在內耗中走向滅亡。

可能每個大一統王朝都會發生數百上千起農民起義,最終修成正果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他們突破重重阻力登上皇位並且坐穩江山,也的確是中國歷史的幸運。


國史通論


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幾乎沒有勝利的?其實這說法不嚴謹,如果我們梳理所謂的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史,會發現這裡有不少領導人並不是農民,比如陳勝、吳廣他們是軍人、黃巢是個大鹽商,而劉邦連田都沒有,只是個僧人。還有其他的是宗教人士或小地主,中國歷史上一共有12次著名的農民(或說民間)起義,幾乎沒有大的起義是真正的農民做主帥的。下面就具體來分析下這12次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瓦崗起義、黃巢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一、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自中國有了第一個大一統王)後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在中國農民起義史上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場起義之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今河南登封的東南地區的陳勝、吳廣等900多名前往漁陽修長城,陳勝和吳廣當時被任命為屯長(就是部隊小領導),因路途中遇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當時法律不能如期到要問斬的,所以陳勝吳廣率領漁民開始了起義。

二、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時期,由於王莽朝廷的大力剝削,加上一些天災,農民生活苦不堪言,王匡和王鳳在當地是個威望的人,是商人,也是地主,就給農民調解,最後農民就推舉他們為首領,在綠林山作為根據地吸引大批農民參加,在眉毛上塗上紅顏色,所以叫他們“赤眉軍”。

三、黃巾起義

這是一場宗教起義 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相繼專權,朝政腐敗,加上與羌人持續幾十年的戰爭,朝廷對百姓的賦稅加重。張角創立創建道教的一個派別——太平道,在起義之前就開始了傳教,籠絡眾人,於公元184年開始了起義。張角在起義之間多年就從事宗教迷信活動,所以不是單純的農民。

四、瓦崗起義

隋朝末年,朝政荒廢,窮兵黷武,由於生活疾苦,公元611年在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帶領下貧苦農民打響了隋末農民起義第一槍,而後全國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五、黃巢起義

是唐末農民起義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也是由於唐朝晚期朝政荒廢,因多年戰爭導致農民生活負擔加重,於878年爆發了由黃巢為領袖的農民起義。

黃巢是個富裕鹽商,祖上一直以鹽商為生意,黃巢讀書不少,不過考試總不行。王仙芝起義後朝政荒廢,黃巢這次領導的起義其實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

六、王小波、李順起義

北宋初年(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起義,提出“均貧富”的主張,很多人民跟隨,不久,王小波犧牲,李順繼為首領。次年佔成都,建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最終於995年被宋政府剿滅。

七、宋江起義

宋江大家就太熟悉了,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起義,一時間很多人民參加,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治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轉戰青州、齊州,一路攻城略地,攻陷十多個郡縣。1121年5月,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宋江確實是個農民,因為殺了人,而最終走上了起義之路。

八、方臘起義

這個起義大家聽的比較少,由於宋徽宗這人喜歡花石竹木。1102年就在江南就設了個"蘇杭應奉局",專門製作奇珍異寶,"蘇杭應奉局"還常在民間搜刮花石竹木等奇珍異寶,用船運到汴京(河南開封),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宣和二年(1120),宋徽宗下令停運花石綱。

方臘是有錢人,受到政府的侵害最大,所以心裡很恨朝廷,就召集100多個無業遊民好吃懶做的無賴開始了商量大事,由於北宋末年朝政衰迷,政府腐敗,百姓對此心裡早有怨言,僅僅十天就有幾萬人民表示加入方臘起義軍。1120年10月,方臘聚集貧苦農民,號召起義。方臘被俘後,起義軍各部繼續轉戰浙東各地,一直到1121年10月才全部被鎮壓下去。

九、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起義)

元朝末年,蒙古貴族軍閥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導致政府財政困難,所以加大了對人民的剝削,加上天災較多,人民生活不堪。

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義,起義農民五千餘人,“背心皆書佛字”。當年年初起義就遍及了全國,僅京南一帶的起義就有300多起、

1351年爆發了紅巾軍大起義,領導人是劉福通、徐壽輝、彭和尚。後來朱元璋加入,這次農民起義最終成功了。劉福通等人都是宗教人士,並且劉福通出生一個很富裕的財主之家,他們都長期從事宗教活動廣集信徒。朱元璋連田都沒,也不算農民,只是個僧人。

十、明末農民起義

明朝末年李巖和李自成在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雖然成功推翻了明朝廷,但最後還是沒有坐穩江山,僅僅幾個月就失敗了。李自成本是在驛站當驛卒,負責照看馬匹的。後來失業在家,又殺了人,只好投軍,參加了農民起義。李自成也算個農民吧!

十一、白蓮教起義

乾隆末年,白蓮教猖獗,清廷殺了很多教頭,劉之協等人以“官逼民反”為號召,與各地宗教首領約定嘉慶元年正月發動起義,這次起義最終失敗。劉之協是宗教首領。

十二、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雖然算是農民,但也算個知識分子,屢次科考落榜,恰好遇到了西方教士傳播的基督教,就自創了“拜上帝教”,大家就信了他,於1851年在廣西金田開始了起義,但好景不長,定都南京後,十一年就亡國了,所以這次起義也是失敗的。洪秀全應該歸於宗教人士。

從這些民間起義可以看出,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作為主帥的起義,幾乎是沒有的。農民由於社會關係網絡的侷限性,再加上一般農民學歷都低,對於自身的一個認識不夠明確,對於革命也不能正確的提出綱領。李自成也算農民,就拿李自成來說吧,一開始就沒有大的革命願望,就像太平天國運動還有王小波、李順起義一樣,提出"均田免賦"或“均貧富”的革命口號,太理想化,根本就不能實現。只是一腔願望,這樣的革命怎麼可能長久。所以在革命的最終的綱領上這是不現實的,也就造成了失敗了。這跟他們的思想有關係。

無論是宋江,還是李自成,都是因為殺了人,沒辦法只能起義,他們一開始這樣的思想考慮就註定不全是為人民的生活為出發點,這也是他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洞察線


因為農民善良正直。這才是真正的宿命性格。舉個例子:

一個村裡多戶長工被逼得去搶劫驛道上的官銀,成功擊殺大半餉銀衛隊,官兵畏縮。內中一個官兵下跪乞求:“上有老下有小,當兵也是混飯,請繞小命!”長工們銀子到手,聽到哀求心軟,忘掉當初計劃全殺才可遠逃的自我叮囑,一揮手放了剩下的幾個兵。

事實當然是走不遠被逃兵領軍追殺。

農民憤怒成事,善良毀局。跟土匪講信用,用兵也講道德。這樣註定失敗。唐李淵就是撿了農民憤怒後怒火減退的便宜攝得中原。

劉邦三踢妻女下車,而對守信農民約法三章。這就是劉邦本身無賴,看破了農民講理這層繭,雙層利用很成功。劉邦一脫離農民守信正直思維限制,流氓些,就成帝。

歷史上朱元璋正義到殘忍。敢犯法者,立刻誅殺,絲毫不猶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敢犯我,我必殺人的魄力使農民朱元璋成功。意思是你沾小錯,立刻成為朱元璋殺的理由!除非聖淨之身。朱元璋也跳出農民的等價對換格局,於是成功。

至於洪秀全失敗,雖有文化,知道宗教信仰力量,終究逃不出農民講信用格局,對所封各方將領制衡運籌失當以致敗。各人一律平等封東,西,南,北領軍,而不能讓四將領互競爭而向天王,反四將無競爭齊齊算計洪天王,不敗?這也是農民一律平等錯誤思維用在軍隊核心不適應症好例子。


天法如訓


自古以來,從秦始皇建立秦朝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有大大小小無數的農民起義,我們知道的也不少,例如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隋朝的瓦崗農民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宋朝的方臘起義,明末農民起義,清代太平天國運動等。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農民起義,除了元末由朱元璋農民起義並真正建立王朝之外,其他基本上以失敗告終,為什麼成功的這麼少呢?小編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沒有能臣良將輔佐

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一旦創下基業,如果沒有合適的方法來維護運營的話,終究還是會被取代,比如說三國有諸葛亮,明朝有劉伯溫等,農民起義是否能成功就在於是否有這種能夠出謀劃策的人,如果沒有這類人,是很難成功的。

第二,沒有進行利益分配

一旦農民起義取得勝利之後,基本上就想著自己享樂,並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分配,這樣會使得各個階層的既得利益分配不公平,這樣各個階層都會站到起義軍的對立面,自然就不能維持長久的勝利。



第三,勝利之後急於品嚐勝利果實

農民起義,大多數是由於財富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取得勝利之後,自然就貪圖享樂,驕傲自滿,爭奪權利,到最後由於沒有成功的守護住勝利果實,農民起義自然就失敗了。


故事暗示


這問題並不成立,所謂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更是無稽之談。

關鍵是,不管什麼階層、身份出身的,想要登頂做皇帝的,都幾乎沒有成功的——因為成功的就那幾個……

哪怕以太子的身份,沒能繼承皇位的還多得去了。秦始皇的扶蘇就被賜死了,漢武帝的太子遇上巫蠱之禍了,隋文帝的太子、唐高祖的太子被自己的弟弟陰了,唐太宗自己的太子也不能倖免……建文帝好不容易以太子世子的身份熬出頭了,結果叔叔打過來了。至於康熙的這麼許多兒子,有個太子的身份只能是眾矢之的。難道因為許多太子失敗了,我們就要說太子群體有侷限性,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太子如此,要以權臣外戚登頂就更難了。我們只看到那成功的一點點例子,曹操兩代人、司馬懿三代人,終於篡位成功了。這個過程中多少其他的家族就被抹去了。東漢時,梁冀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一下就被桓帝殺了;何進可以說是地位穩固了,他弟弟何苗還手握禁軍,突然就被宦官殺了。這尚且是外戚權臣中掌握相當權勢的,至於董承、伏完,根本還做不了什麼,就這樣被滿門抄斬了。難道我們要說外戚群體有侷限性,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權臣的生存率本來就很低,掌握軍權的大將就更是如此。董卓慷慨進京,威重一時;爾朱榮大軍南下,勢不可擋;侯景兵臨建康,混水摸魚;安祿山席捲兩京,天下震恐。他們中誰又成功了,誰又有善終?他們已經是能夠搞出大新聞的了,至於韓信這樣縱橫天下無敵手的名將,還沒來得及做什麼小動作,就已經被剷除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難道要說天下的名將也都有侷限性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這些離皇位如此近的人,要成功尚且如此困難;那些不得不揭竿而起的農民,當然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這不是因為農民階級有某種侷限性,只能說權力鬥爭是空前殘酷的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性格中哪怕最微小、平時最微不足道的特質都有可能成為致命的弱點。在這樣的鬥爭中,沒有階層有侷限性,因為沒有人沒有侷限性。

那些生存下來,登頂權力頂峰的人們,只是剛好比對手們強了那麼一點點,或是運氣好了那麼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