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福州|最牛中學!在中科院曾有8名學部委員是同所中學的校友

昨日福州|最牛中學!在中科院曾有8名學部委員是同所中學的校友

昨日福州|最牛中學!在中科院曾有8名學部委員是同所中學的校友

一、

清末民初,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興辦各種學校,如今很多高校在建立之初,都與這些傳教士密不可分,不可否認,他們為近代中國教育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福州,當時也存在多所由外國傳教士創立的學校,“英華中學”便是其中的一所。

這是由美國傳教士麥鏗利於1881年在福州倉山創辦的一所中學,地址在倉山樂群路(今愛國路)。

校址所在地原是和記洋行,後被華人基督教信徒張鶴齡出資一萬元購買,用作英華中學的辦學點,為紀念張鶴齡,英華中學又名為“鶴齡英華中學”。

很可惜的是,這所老建築,被後來自稱是“英華中學”繼承者“英華英語中學”所拆毀,用於建設操場,著實令人惋惜。

昨日福州|最牛中學!在中科院曾有8名學部委員是同所中學的校友

二、

英華中學初建,被定名為“福州大學” (Foochow University),於1890年(光緒十六年)改名為“鶴齡英華書院”,當時福州人稱之為“英華齋”。

1927年,英華中學向中華民國辦理立案,改名“私立英華中學”。

1928年,英華中學收回教育權,由廈門大學教育學教授陳芝美出任首任華人校長。

在擔任校長期間,陳芝美對英華中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決心將英華中學辦好、辦強。

在任期間採取了強化教師隊伍、主張中英文並重、重金禮聘學問淵博知名人士為國文教員、多次出訪外國募集資金充實教學設備、嚴格基督教信仰、主張男女兼收等許多措施。

昨日福州|最牛中學!在中科院曾有8名學部委員是同所中學的校友

三、

1937年,日本大舉侵華,全面抗戰爆發,戰火迅速蔓延到中國東南沿海。

時年英華中學受到了嚴重的侵擾,無奈之下,陳芝美只能將辦學地點內遷至閩北重鎮洋口。

洋口是閩北的重要樞紐港口,交通發達、人口密集、物產豐富、三面環山、鍾靈毓秀。

英華中學在這裡度過了足足的八年時間,在這八年時間裡,英華中學培養的英傑俊才,多如繁星、熠熠生輝,也是英華中學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八年間,畢業(包括肄業)生一千多人,佔英華1881——1951年的70年學生總數2500人的40%,並培養出大批人才。其中著名科學專家、學者數以百計,僅在全國著名科學家薈萃的中國科學院,就有8名學部委員是英華中學的校友,“爾乃世之光”校訓在眾多校友中得到發揚光大!

英華中學治學嚴謹、注重教學質量,在陳芝美主政的20多年裡,英華中學碩果累累,名聲享譽海內外。

昨日福州|最牛中學!在中科院曾有8名學部委員是同所中學的校友

四、

從1881年辦學到1951年,在這70年時間裡,從英華走出的風流俊傑,數不勝數,燦若泰斗,他們之中有些更是出類拔萃,影響深遠,如:林森、黃乃裳、陳芝美、侯德榜、陳岱孫、沈元、王助、陳景潤等。

1988年,由海內外英華校友共同出資,重新建立了“英華英語中學”,是為福州第一所私立中學,辦學地點在原址,校訓、校歌皆沿用英華中學,並以“鶴齡英華中學”繼承者自居。。

但讓人不可思議的確實,作英華中學的象徵建築“鶴齡樓”,卻被這位“繼承者”親自拆毀,實在是令人惋惜、慨嘆。

這所曾經最牛的中學,在1951年的時候,與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合併,定校名為福建福州市第二中學,之後又與陶淑女中合併,於1973年改稱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而英華中學是這三所學校之中建校最早的,因此英華中學的建校時間也被定位師大附中的建校時間。

那麼福師大附中與如今的英華中學,究竟哪一個更有資格成為當年“英華精神”的繼承者呢?

昨日福州|最牛中學!在中科院曾有8名學部委員是同所中學的校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