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口閘:永城與碭山兩地數百年水患糾紛的見證

固口閘位於新汴河水系列王引河的上游,地處豫皖兩省三縣(安徽省碭山縣,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交界處的碭山縣薛樓板材加工園利民社區(原黃樓鄉)陳堤口村西。地理方位為東經116度27分,北緯34度17分。1977年5月竣工交付使用,上承巴清河、大沙河、利民河來水,流域面積723平方公里(其中碭山縣境內456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內267平方公里)。

固口閘:永城與碭山兩地數百年水患糾紛的見證

固口閘

工程簡介

固口閘結構形式為開敞式寬頂堰型。共6孔,單孔淨寬12米;鋼絲網弧形閘門,門高4.84米;閘底板高程34.6米;閘室長18米,寬78米;公路橋面高程41.93米,橋面寬6.5米;河堤頂高程41.80米,頂寬6.00米,內坡1:3,外坡1:4;手搖電動兩用雙吊點捲揚式啟閉機6臺,啟閉力2×24噸。

設計除澇標準十年一遇,設計除澇水位:閘上38.75米,閘下38.50米;設計除澇流量347立方米/秒。校核排澇標準二十年一遇,校核排澇水位:閘上40.05米,閘下39.95米;校核最大流量395立方米/秒。汛期限制水位38.5米,正常蓄水位38.5米,正常需水量360萬立方米,最大蓄水量420萬立方米。設計除澇面積108萬畝,設計灌溉面積2.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0萬畝。

運行控制

固口閘是中型水閘,按規定調度權屬於碭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防洪控制運用是根據水閘的作用、運行現狀、技術要求和防洪的要求制定的。另外,還要考慮水體質量和上、下游排放條件等因素。固口閘控制運用包括防洪和灌溉兩個方面,主要是防洪,其次是灌溉。

前汛期水位控制。根據國家、省、市、縣長期天氣預報和降水預測及蓄水情況,科學調控閘前水位。5月1日至5月31日閘前蓄水位按正常蓄水位38.57米控制。如遇大雨或上游來水提前3小時開閘放水,降低閘前水位至38.57米以下。

主汛期水位控制。6月1日至8月31日,枯水年閘前水位按正常蓄水位38.57米控制,正常年份閘前水位按汛限水位與正常蓄水位38.0米-38.57米控制;豐水年按汛限水位38.0米控制。

後汛期水位控制。9月1日至9月30日,該階段水體水質好,考慮秋季至冬、春季用水,閘前水位按正常蓄水位38.57米控制。

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是農田灌溉用水期,閘前水位按最高蓄水位38.57米控制。

水文站

固口閘水文站是王引河的主要控制站,是豫皖省界控制站。測驗項目為水位、流量、降水量、地下水位等。水位測驗採用自記,流量測驗採用纜道測流與船測兩種方式。

固口閘:永城與碭山兩地數百年水患糾紛的見證

固口閘

固口水患

碭境元明清三代,北有黃河,南有小神湖,為常年水災之縣,從清朝咸豐初年黃河北徙(從河南蘭封轉山東入渤海),民國27年(1938年)王引河開挖疏通,固口開放,水災始告結束。

固口位於碭東南減水河南岸,陳堤口西,湊沈公廢堤用石塊築成,自明清兩代,以迄民初,均用以堵水。每當夏秋大水氾濫成災,固口南岸農民晝夜護堤,防止決口,固口北岸農民組織挖堤放水,造成常年水利糾紛,時有人命傷亡。結果先淹固口以北,小神湖一帶受災,秋後決口,又淹固口以南,魚山、芒山腳下,汪洋浩瀚,水勢洶湧。久存不能下流,以致麥子不能按季節播種,造成災荒頻仍。永城常年典訟,控告碭南名紳,據查清末陳寨的陳佩,民初張小樓的邵夢吉,是其被告對象。歷年屢次招告,均是失敗。固口相國寺(一名河神廟)門前,有碑碣數十通,都是歷次失敗後,為永方賠情道歉所樹。過去碭山承認小神湖,湖是容水的,決堤放水,以淹鄰縣,理應失敗。

至民國24年(1935年)夏秋之際,天降大雨,洪水成災。碭南組織農民,把固口挖開,永城北部造成嚴重水災,又興訟控訴碭南五區區長陳其震。該區部助理員胡履貞先生,把沈公堤的歷史和小神湖的來歷,搜查出來,是先有堤,後有湖。減水河又名巴清河,即淤滯的老黃河,沈公堤原是防黃水的,以後河水改道,堤成廢堤。當時沒有小神湖,永城紳民利用沈公廢堤增高培厚,在固口這個洪水匯聚的總喉處,築高堵水,以致水不能南流,存留減水河,河身不能容納,溢漲減河北岸畎畝之中。日久年深,肥沃的良田變成了小神湖,湖的產生,實由永城紳民築固口修廢堤堵水所造成的惡果。

經碭南五區,辨訴後,河南省水利廳和江蘇省水利廳(碭山當時屬江蘇)會同勘探視察,徹底瞭解,兩廳人員共同研究批示,在固口挖通造橋,開河送水,直瀉洪澤湖,不許再堵水。

在抗日期間,碭南行署主任胡式如,發動群眾,從固口向東南開挖王引河,與永城協商,雙方努力,河工完成。從此虞城以南,夏邑以北,碭境大部河道,流入減水河,穿固口入王引河,匯淮泗濉汴等諸河之水,流洪澤湖,轉長江入海。固口南北,河道暢通,變水患為水利。

解放後,大興水利,把王引河、利民河、巴清河、大沙河、湯溝加寬加深,又新開闞溝,高穆溝等,在固口築橋建閘,固定人員看守,旱能灌,澇能排,成為永碭兩縣人民的水利之源,小神湖變成了大糧倉。

固口閘:永城與碭山兩地數百年水患糾紛的見證

老照片:利民河上的固口閘(杜賢民 攝)

歷史沿革

民國24年(1935年),為解決邊界排水糾紛,經江蘇省水利廳、河南省水利廳勘察,在固口開河建橋,讓碭山縣南部積水由王引河直洩洪澤湖。

1938年,從固口向南開挖王引河,經河南省永城縣入蕭縣境,而後歸濉河達洪澤湖。

1950年3月,興建7孔石拱橋,邊孔淨寬4米,其餘逐步增寬,到中孔淨寬4.5米。因緩和兩省水利矛盾,取名“和平橋”。

1958年4月,堵塞兩邊孔,改建為5孔蓄水閘,每孔淨寬4米,同年汛前竣工。

1964年6月,拆除閘門,堵塞邊孔,廢閘為橋。

1970年,恢復蓄水。

1975年10月1日,重建固口閘。1977年4月30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8.60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4140萬立方米,漿砌條塊石4225立方米,消耗工日25.2萬個,總計投資168.7萬元。

1979年,關閉西邊兩孔,排澇標準相當於五年一遇。至今仍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