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水平到一定高度後是否可以不按詞說?

木幽書


還真沒見過完全不按詞兒說相聲的高手,這種場面似乎是返場的時候才能發生,就是說節目單上的已經全部表演完畢,經不住觀眾的高度熱情,而臨時加演的段子,這對演員的要求確實很高,一方面肚子要有貨,而且是新貨,另一方面要有隨機應變,出口成章的本事,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樣才能做到完美的謝幕,且餘音繞樑,讓觀眾有回味無窮感覺。

回到問題,如果表演傳統段子的對口相聲,那幾乎沒有發揮的餘地,也不太可能與觀眾進行互動,否則就不是表演相聲,而是脫口秀了!

以傳統名段為例,很難想象表演者會不按詞兒說而即興發揮進行演繹,尤其是裡面那幾大段貫口活兒,老聽眾基本都知道個大概,表演者必須按照原詞兒快而準的表述才能讓聽眾有酣暢淋漓的感覺,這是優秀傳統名段的魅力所在,個人認為這才是相聲的本質。


海風116067626


相聲除了那些基本的,本來也沒嚴格的詞,就看演員怎麼發揮把觀眾帶入,抖響包袱,段子大家基本都知道了,可說起來還是會笑,這就需要演員的表演功力了,好的相聲演員就是這樣,即使你知道他下一句或者下幾句可能說啥,但到時候你還是會笑


飲水思源


就算可以不按照詞兒說,也有一個大概的提綱,這個提綱是不能錯的。郭德綱于謙就很多現掛,也有很多和原詞不一樣的地方,但是這些地方往往對於一個相聲作品的主要故事走向是沒有過多影響的。比如學電臺,節目之間可以互相顛倒,但是一定是前面有鋪墊,最後有結尾的。


不出名的陳導1


不按詞說那是現掛,看的是演員的基本功和臨場反應,返場也可能不按套路走,考驗的演員之間的配合默契程度

我覺得再厲害的演員只要是到了場上都得有個基本的框架,即興的東西有但不會很多,那個偏實驗性質,這個和話劇有相似的地方,演員有時候得根據觀眾的反應來進行表演,這也僅限於小劇場或是人數不太多的演出,大型商演要是這麼幹屬於不負責任


鄉野雜談


謝邀 這些演繹人員的目的就是為了逗樂觀眾,詞語表情動作不過是一種手段。一段相聲的創造直到演繹,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演繹的時候只是一個大綱,中間需要豐富所刻畫的人事物,而且逗哏和捧哏也有套路,你說這一句了,我就知道下一句該怎麼說 這是默契


落木在江湖


一段相聲,就一個大綱類的東西,核心包袱不變即可,其他的都是隨便的。而開始出現相聲本子可能還是搬到熒屏上吧,像春晚要審查,最初就是本子,也就是所謂的臺詞要進行審查。

相聲不是歌舞,一板一眼,一成不變。相聲就是聊天的手藝,本身就有不確定性,詞是固定不變的,也就造成許多從業的人不會現掛,或者是玩不好。


墨翊1


相聲從有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服務與大眾,娛樂與大眾,一直遵循平民百姓能接受就是最大的成功,所謂的按詞說,按套路講,那都是搞官方的路子!相聲要想發展壯大必須順應老百姓的口味,完全服務與老百姓,和老百姓密切聯繫起來!


逆推9


傳統相聲講究把點開活,演員上臺後看觀眾的層面開始說墊話這部份是沒有詞的全靠演員的語言組織能力把觀眾帶入正活,正活一般情況下都是死槓死口當然也有演員隨機應變的現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