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成年人就不要用「原生家庭」當擋箭牌了

正文共: 2440字 9圖

預計閱讀時間: 7分鐘

陪你|成年人就不要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陪你|成年人就不要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陪你|成年人就不要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

大多數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兩個家庭。第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常是心理諮詢領域用到的一個名詞,但這幾年卻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互聯網上,可以看到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在積極地傳遞一個觀念。

“你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出了問題。不是你的錯,只是你不夠幸運,有這樣一個原生家庭而已。”

無論一個人在生活中出現了什麼問題,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很久很久以前,把罪魁禍首確定為自己的“原生家庭”。

雖不完全否認,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原生家庭影響存在,但全部定性批判的這個行為,大多時候是草率的。

很多人受其影響,在遇到問題時直接定罪為原生家庭中父母對自己的影響,而後越演愈烈。

原生家庭影響深遠,但非絕對

陪你|成年人就不要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有心理學家就“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提出過幾點看法。

一、發現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其實已經好了。所有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一旦發生,就代表著原生家庭的魔咒已經破除。

這不是詭辯,在原生家庭中的邏輯就是這樣:知道自己有問題,就沒問題。在原生家庭這個框架下的病人邏輯是:病的時候,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病過。

二、被原生家庭“烙印”的感覺,可能是大腦在欺騙你。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並不差,卻仍然說自己“不自信”;或者明知道身體沒病沒災,卻仍然忍不住胡思亂想,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需要“製造”出這樣的假象。

並不存在那樣的魔咒。而是是因為,一些人已經習慣了坐輪椅的便利,就不太想嘗試一種新的行走方式了。

三、你隨時都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你做好了準備。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有一個神奇的按鈕,按下去,原生家庭帶給你的一切負面的影響全都可以消除,你會立刻變得不一樣!

——要按這個按鈕嗎?你毫不猶豫地就按了嗎?好!

現在想象一下,你已經是一個新的人了!你自信、樂觀、積極、穩定,相信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陰霾從此與你絕緣。

這樣的你,別人會怎麼期待?你跟他們的關係會怎樣改變?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目標嗎?承擔哪些風險?肩負哪些責任?在生活中又會遇到什麼新的挑戰?

會不會有那麼一刻,你會對自己說:“其實,原來那樣也挺好……”

改變之所以那麼難,也許難的並不是“改變”本身,而是改變之後,你的生活和關係面臨的重大調整。而你害怕的,又將會是面臨很多未知的不確定。

原生家庭下真切的可能性

陪你|成年人就不要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童年時期,我們對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非常侷限,只能求助父母。如果那時父母肯定了自己,漸漸的你將會更有自信。而如果父母總是批評自己,你也將隨之變的越來越自卑,甚至懷疑自己。

關於原生家庭值得思考幾個問題:

1.你從小最需要的,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麼?

2.你從小常常有的一些負面情緒是什麼?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別有情感過敏?

我找了幾位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朋友,在沒有提任何有關“原生家庭”的信息的前提下,他們回答出的問題如出一轍,基本都與父母有些關係。

有關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便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因此,當我們深層的心理不被需求時,我們心中的歸屬感也將不會得到滿足。

當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出現到父母(原生家庭)身上,負面情緒及情感過敏都是相互產生的。

生而有翼,為何願一生匍匐前行

陪你|成年人就不要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一位心理學家曾對698個孩子進行了長達32年的跟蹤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那些經歷過創傷與痛苦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成長為了“有能力、自信和充滿關愛”的人,並取得了學業、家庭和社會意義上的成功。

在對這群孩子人格特質的進一步研究中發現,這些孩子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天賦。重要的是,這些孩子遠比一般人更相信:自己的未來更多是由自己掌控的。

他們首先深知自己的不幸,承認自己的不幸,隨後持續地與這些不幸抗爭,並認真地活下去,最終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平靜和力量。

儘管我們都期待可以擁有一個“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實我們都清楚“完美”從來都不存在。

就像是否遭遇創傷,任何人也無從選擇。原生家庭、父母、童年,他們都僅僅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同我們每個人也各有各的侷限。去了解自己,目的並不是要去指責他人的過錯,而是發現問題出現在哪裡。

真正的修復是從更深刻的理解中而來。

幼年時候的我們,沒有能力讓自己擺脫“聽話”的牢籠,成年之後的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一點。

只有真實的人,才能做到敢於悲傷、敢於拒絕、敢於憤怒、敢於攻擊,與這個世界敞開心扉地交流。

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視,你依舊可以做出改變,去需要,去渴望,去堅定地擁有某些事物與情感。

現在你是一個成年人,痛苦經常不再是一種真實的東西,而僅是你內在的一種感受,一旦你好好的去感覺它,讓它在你心裡流動,這個感覺就會成為一份能量。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

但現在,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自己負責。

▎來源:“灼見”(ID:penetratingview)

▎採編:曼文嬌

▎審發:王岑予、劉洪俠

青年之聲 ∣為青年發聲

陪你|成年人就不要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