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一戶一宅」大家都知道,那「一戶一田」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農村的朋友都知道,按照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宅基地堅持“一戶一宅”的原則,也就是說按照家庭戶頭來說,一戶擁有一處房屋宅基地的使用權,如果兒子成家立業了,可以通過分戶再申請一處宅基地建房。但是多佔的宅基地出現“一戶多宅”的現象,將屬於違法建築,將得不到確權發證,村裡甚至有權收回多餘的宅基地。現在,為了進一步整合土地資源,在我國一些農村實行了“一戶一田”政策,那大家知道一戶一田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一戶一宅”大家都知道,那“一戶一田”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推行“一戶一田”的前因是隨著各地土地流轉的實施而進行的,是在農民自願基礎上,採用“大田並小田、零星變整體”方式,整合農民分散的土地。並不是說一戶就只分一塊田,“一戶一田”不會改變村民承包地的多少,你原來有5畝,現在還是5畝。只是把原來分散的土地,通過村民之間互換等方式,整合成一大塊。這項政策是以把每戶家庭的承包地最大程度合併在一起,從而減少農民的種地成本,也有利於土地流轉的協商進行。

我國農村家庭承包土地到戶,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開始的,當時考慮土地的肥力不均,為了公平起見,只能每塊地分散分配給農戶,農戶通過抓鬮來得到土地。但當時的“公平”,造成了農民的土地較為分散的歷史遺留問題,到現在成了當下對農業現代化的阻礙。土地過去細碎化不利於土地流轉,不利於規模化、機械化操作。所以在沒有改變村民承包地數量的情況下,要儘量的整合在一起,變成“一戶一田”。
在農村“一戶一宅”大家都知道,那“一戶一田”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一戶一田的推行,對於我們農民來說,應該是利大於弊的,把屬於自己的承包地集中成一塊,如果自己種植,也免得到處跑,一來方便打理,二來肯定會節省些成本,從而創造更大的土地價值。如果自己不經營,土地流轉給別人種植,也好協商很多,減少了牽扯的人,肯定好談一些。

總的來說,“一戶一田”在未來農村發展肯定是大勢所趨,不過目前推廣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困難,畢竟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處理,比如田也有好壞,互換不一定能同意,又必須堅持“一戶一田”的原則是農民自願,也不可能重新承包大調整等等……所以從這來看要全國推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農村“一戶一宅”大家都知道,那“一戶一田”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以上就是今天我分享的內容!如果大家喜歡或想諮詢更多農村問題,你只需關注我的頭條號“閏土說農”,然後就可每天收閱到更新後的內容!同時歡迎積極點評、留言或私信,相互探討學習!謝謝!(只要關注後就可私信,來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