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以後的發展怎麼樣?回東北創業可以嗎?

A春雨18


近幾年來,唱衰東北似乎已蔚然成風!各類文章鋪天蓋地,從政府到產業甚至到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解構。“投資不過山海關”、“JQK”、“東北現象”“人口流失”等關於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有名詞層出不窮,在眾口鑠金之下,東北三省大有積重難返的既視感。東北困境真的已成死局了嗎?作者認為東北仍然充滿希望,只要抓住中央大力推動雙創的歷史機遇,潛心篤志於自我救贖,滿血復活指日可待。

一、為什麼改革開放之後東北衰落了?

東北的“衰落”其實是較之東北解放後的強盛而言。東北地區由於歷史原因在建國後具備一定的現代工業基礎,當時全國人力、財力、物力聚集於此,在改革開放之前一直是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1952~1978年東北三省GDP一直佔到全國的14%左右,最高達到過18%,改革開放後之後逐年下降,到了2016年則降到7%,佔比整整降低了一半(見下圖)。

18%

7%

14%

改革開放後的東北發展停滯了嗎?答案當然不是。東北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發展在大部分時間內並非停滯或倒退,而是其他省市發展的比東北三省更好、更快,東北的發展卻脫離了大部隊。

拿著一手好牌的東北為什麼會形成當前的局面?竊以為這裡既有改革上進退維谷,也有地緣因素導致開放不力,還有地域文化與市場規則錯位等方面的原因。

(一)鏽蝕之痛

時代進步倒逼改革,改革必然產生陣痛,只不過在東北,短痛變為了長痛。東北老工業基地在中國的經濟轉型過程中逐漸落寞,曾經繁榮的工業中心,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之後成為所謂的鐵鏽地帶。

鐵鏽城市、鐵鏽地帶的現象在世界上並不罕見,美國五大湖地區、德國魯爾區、倫敦工業區、法國洛林地區、日本北九州地區、俄羅斯的烏拉爾山等地區都是世界上知名的鐵鏽地帶。以鋼鐵、煤炭、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為特徵的鐵鏽地帶轉型是世界難題,經濟衰退,人口流失是鐵鏽地帶的共同特徵,全世界據查實現成功轉型的鐵鏽城市除美國匹斯堡、德國德累斯頓、荷蘭的埃因霍溫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城市外,大部分的鐵鏽城市都在痛苦的掙扎中。

東北地區的大規模經濟轉軌開始於九十年代末期,實施了一段時間類似於當時全球流行的休克療法的改革方案,但由於體制、機制、文化等方面原因,這次改革並沒有明顯促進本地民營經濟的發展(除了通化等個別城市),反而產生大量下崗職工並促動人口外流,社會反響巨大。之後實施的幾次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國家大量輸血,力促產業轉型升級。但是在民間資本積累不足且參與力度不大的情況下,仍然是計劃色彩濃於市場的規律,導致了東北老工業基地反覆振興卻震而不興,進入新一輪產業調整去挽救上一輪的產業調整失誤的死循環。所以但至今尚未完成“轉型”,更難以言及“升級”。

(二)開放之窘

在改革不順的情況下,東北地區對外開放也舉步維艱。黑吉兩省看似沿“邊”,實則無“貿”,整個東三省真正意義上對外開放的省份只有遼寧,真正對外開放的窗口只有不具備獨特優勢的大連。

地緣劣勢限制了東北地的開放。東北地區位於歐亞大陸東緣,北靠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小興安嶺),東臨朝鮮(長白山脈),西靠內蒙古(大興安嶺),南邊的燕山山脈僅為東北和內地留下一個陸路接口--山海關,在沿海地帶僅有大連一個良港。改革開放之前的東北,由於具備領先於全國的工業基礎,礦產資源豐富,雖然天氣寒冷,但大量可開墾的黑土保障了充足的糧食供應,加之當時與前蘇聯及北朝鮮緊密關係。在全國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東北在區位和地緣上具備比較優勢,全國的發展重心亦集中於此。

但是改革開放以後,世界政治風雲變幻,東北地區周邊國家的地緣政治走向逐漸開始不明朗。整體上看,東北地區的對外貿易在東西北三個方向上基本被鎖死,形成了僅有南部一個陸路一個海路兩個出口的封閉系統。北面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本就是欠發達地區,還時刻提防著中國的發展,商貿發展掣肘;東部的北朝鮮之前因為大家都懂的原因與中國的邊貿不暢;西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是牧區和沙漠。距離障礙和遼寧省的屏障效應將黑龍江和吉林兩省阻隔於完全主系統之外,幾乎完全成為內陸省份。

吉林省2016年的對外出口總額只有少的可憐的44億美元,黑龍江省也僅50億美元,遼寧省430億美元,三省加到一起不足廣東省的1/10,不足全國的1/30。對內商品交換上,在通遼劃歸內蒙之後,東北三省對內貿易運輸真正的實現了路徑依賴,只有山海關一條陸路通道。京沈高鐵遲遲難以打通,山海關的瓶頸作用降低了東北地區與關內的能量交換速度,使得東北就像一根上了鏽的內存一樣與主系統接觸不良,難以同步。

(三)營商文化之乏

東北的歷史文化傳承缺乏支撐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經過清朝200年的封禁,東北地域文化斷了傳承和記載,以逃荒為主北方漢族農民和以流放為主的知識分子的大量湧入形成了墾荒文化和流人文化,解放後大規模的國有企業建設形成了國企文化。幾百年間,東北積澱下來的有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有流放士族的哀怨和不滿,也有國有企業幾十年形成的保守官僚的企業文化,就是缺少民間活躍的營商文化。

發展到極致的東北“找人兒”文化破壞了商業規則。依託“關係”這一特殊“契約”開展經濟交易和維繫社會交往的文化現象在中國各地普遍存在,但是在東北將之發展到了極致,在商業領域甚至扭曲了市場規則。“找人兒”在東北很多地區已成為約定俗稱的公序,大家共同遵守,老百姓對這種方式甚至予以默認,並身體力行。以能找到人兒為傲,心裡託底,眾人羨慕;找不到人兒為恥,自慚形穢,不放心,事情不敢辦。所以東北的商業邏輯往往不是建立在契約之上,而是構建在“關係”模型中,而且對這種對關係的依賴程度達到一種聳人的地步,也造成很多東北商人發展思路首先是以“會來事兒”、“能找到人兒”來構建自己的關係網絡,而不是先去關注自己的產品或服務。

不願改變的老“國企”文化磨滅了創新創業激情。對曾經輝煌的懷念,以及對於過往在國企吃大鍋飯的舒服日子的依賴,讓不出頭、不冒尖、等靠要、混日子成為計劃經濟留給東北的文化糟粕。改革開放40年之後,很多東北的大城市人至今仍然認為在不是國家供養的機構上班甚至都不叫正經工作,找對象都困難。在全國雙創熱潮的大背景下,東北地區目前對於創新創業仍然處於一種不冷不熱的狀態,市場活力難以激發。

二、換個角度再看東北三省各自的問題

東北三省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既有共性,也各有不同。整體問題是:經濟活力不足,特別是人的活力不足;科研成果在本地難以轉化,大量項目及人才外流;轉型升級緩慢,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滯後;與外部能量交換滯緩,海陸出入口單一;核心城市成自南向北的線性排列,能量傳導線性衰減,沒有形成更有效率的網狀佈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特別是東西走向的交通;營商文化積弱,尚未建立現代市場經濟規則。

黑龍江省

以前人說大慶“打噴嚏”,黑龍江全省都“感冒”。現在的情況是大慶即將徹底掏空倒下,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幾乎已經成為哈爾濱“一個城市的戰鬥”。上圖中的百分比數據是哈爾濱在黑龍江省的經濟佔比,曲線部分是黑龍江省在全國的經濟排名走勢。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後黑龍江省在全國的經濟排名一路下滑,但是省會哈爾濱市在黑龍江經濟的佔比卻在一路上揚,從1980年的20%到2016年已超過40%。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一情況充分說明大慶2000年左右開始逐漸減產之後,黑龍江省再無第二個核心城市,將各種資源全部於集中於省會,單核依賴哈爾濱發展,這種沒有省內競爭和相互拉動的發展模式極不健康(規律和數據顯示,中國幾乎所有經濟發達省份都是雙核,甚至多核的發展模式)。

吉林省

“衰落”一詞其實對於吉林省來說並不特別適用,因為吉林省經濟一直就不是很強。1978年改革開放,吉林省只佔全國經濟總量的2%,而到了2016年則仍佔1.9%。吉林省經濟總量2016年全國排名第22位,但人均GOP排名卻可以排到第11位,只是人均收入較低,城鎮人均收入甚至排名第29位。如果僅從數據上粗略的分析能夠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吉林人“幹得多賺的少”。

吉林省還有一個現象,那就是“特別缺人”。吉林省則是全國宜居省份中人口最少的,只有2700萬人。而人口既作為價值的生產者,也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消費者,雖然不能以“人口決定論”武斷論之,但缺人的確成為吉林省發展的瓶頸之一。和吉林省面積相仿的河北省人口達到7500萬人,如果簡單按照人口折算,吉林省經濟總量可以排名全國第五位。

吉林省也是典型的單核發展模式,全省的經濟發展主要靠長春拉動。東部的琿春出海口難以打開,西部的松原地區雖有全國最大的油頁岩礦藏,但也是遲遲未加開發,整體使東西走向的吉林省難以在經濟上實現貫通式的互動發展,反而在南北走向上成為夾在遼黑兩省之間的過渡地帶。

遼寧省

遼寧省擁有東北地區最好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科技優勢、貿易優勢、政治優勢和樞紐優勢。遼寧省的GDP佔東北三省42%,對外貿易佔東三省的82%。城鎮化水平高達67%,中央系統輸入充分,產業結構比較黑吉兩省相對合理,營商文化在東北三省最佳。擁有大連這樣的貿易城市與省會瀋陽形成雙核驅動,堪比成都與重慶形成的雙核互動。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遼寧省都不應該出現當前的局面。

如果非要分析原因的話,那最有可能的就是心態問題。輝煌的過往既是財富也是包袱,遼老大一直坐在功勞簿上,沒有卸下,也沒有放下。改革開放以後發現了差距,而又不願意去承認這個差距,結果只能是導致抱殘守缺,耽誤了改革的時機。經濟終於實現負增長之後,遼寧省必將開始痛定思痛,這也許就是破而後立的開始。

三、雙創可以成為東北破局解困的強心劑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一國家戰略已經實施了十幾年時間,振興的效果總是落後於預期。東北問題有自身極強的特殊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輸血式振興已經被證明效果不佳。只有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式,從歷史的、全局的、系統的、國際的角度分析東北目前的問題,找出主要矛盾,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振興策略。

作者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當前面對的主要矛盾就是系統內部活力不足導致的熵增與系統封閉性強導致的內外能量交換不暢,外部能量輸入無法有效去熵之間的矛盾(熵:體系的混亂程度)。而通過大眾創新創業帶來內生活力無疑是目前東北減熵振興最有效、最直接、最長效的方式。

第一,要服解藥而不是輸血。東北經濟得的是慢性病而不是急症,內傷重於外傷。按照目前東北的政商環境和自上而下的資金分配使用方式,大規模資金投入的輸血療法最終有效配置的比例很低,不會長期有效的促進整體發展,甚至有可能產生新的矛盾(熵增)。東北各省最急需的是中央給予特殊政策,構建開放融通的創新創業生態,鬆綁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逐步恢復東北的自我造血功能,讓好項目能夠在本地轉化、產業化,而不是再把僅剩人才和項目對口合作到經濟發達省份去。

第二,要為封閉系統打開出入口。振興東北關注的重點不應僅放在人口的負增長、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落後等現象層面上進行戰術調整,更應該從國際博弈的角度出發在大的戰略層面上進行佈局。試想如果抓住當前北朝鮮形勢逆轉時機,大力開採油頁岩(松原),構建東西走向的經濟走廊,南北雙線通往關內的高鐵貫通,東北的發展局面必將打開。而一旦重大的發展機遇出現,東北人的創新創業熱情就會被點燃。

第三,要通過雙創重塑東北的營商文化。東北問題的表象在經濟,深層次原因在人,根源在利益分配機制出了問題。東北雙創也可以說民營經濟不活躍的癥結在於:“不敢創—黑白兩道的盤剝;不會創--創業能力不足;不能創--體制束縛;不想創--創業文化匱乏”。要建立起創業創新者的避風港和象牙塔,要保證政策的有效性和執行力,要廣泛散播正確導向的雙創文化,要激勵大眾創新創業,樹立典型,才能恢復自信,找到新的發展路徑。高度重視、全面鋪開創業孵化載體建設不失為快速有效的解決之策。

第四,要將雙創作為鐵鏽城市除鏽的重要手段。雙創對於城市的轉型在東北已有現實案例。窮則變,變則通!吉林省遼源市在煤礦資源枯竭後一度登記失業率超過20%,他們抓住浙江諸暨關停襪業企業的機遇,採取“先予後取、先賠後賺”的發展理念,先後吸引和孵化全國181所高校2000餘名大學生在遼源創業就業,目前各類襪業創業企業超過800戶,年產值超過70億元,安置就業人數超過4萬餘人,貢獻了遼源市1/8的GDP,成功帶動遼源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而遼源這種通過雙創刺激轉型的模式在東北眾多的鐵鏽城市中具備複製的可能性。

第五,要權變的實施雙創戰略。前文分析過東北地區面臨的情況與其他地區不同,東北三省各自的情況也不同,核心城市和地級城市情況差異更大,因此推動雙創的手段中也不能千篇一律,既要學習經濟發達省份做法的有效做法,也要在基於自身稟賦特點和優勢。要在科教資源密集的核心城市通過雙創促進產學研融通,就要研究為何中科院最大的長春光機所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項目在經濟發達省份就能夠實現轉化;要在國企密集的大中型城市通過雙創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就要研究像一汽這樣的央企與周邊眾多配套小企業如何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要在三四線城市通過雙創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要研究像通化這樣的鐵鏽城市如何實現民營經濟佔比超過65%。


新140227820


我們所指的東北一般是指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


從2013年開始,東北的經濟走勢開始大幅下滑,自此便不斷有唱衰東北經濟發展的聲音。但是,上圖是2017年我國各省市的GDP增速圖。不難看出,黑吉遼三省的GDP分別為6.5%、6.3%、2.1%,遼寧從2017年第一個季度開始GDP增速由負轉正,這種增速給我們發出了這樣一個信號—東北經濟在日趨突破寒冰,迎來轉折。

同時,2017年長春GDP達到6530億,增速領跑東北四市,我們也能從中看到一些希望。

至於東北未來的發展方向,小編認為主要在於

1、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業。

東北擁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高,農林牧漁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東北的嚴寒氣候和良好的生態,也給了旅遊業一線生機。

2、新興產業。

新一代的科技革命是大勢所趨,東北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石化、冶金等),結合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技術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升級。

至於創業,小編認為,創業不分地區,而且創業是否成功也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振興東北是國家的重點戰略,東北創業也是有很大機會的。以長春為例,作為東北的老工業基地,能夠得到優先幫扶。同時創業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個人心理素質、資金儲備、團隊能力等等多方面,如果各方面都權衡考慮,抓住機遇,審時度勢,保持敏感,想在東北創業涅槃還是很有希望的。


華爾街見聞


從小生活在黑龍江,很多人都說東北的經濟下滑,東北窮啥的。但是我覺得在東北生活也挺好的呀。創業主要是看個人,有好的項目,有好的想法,方向是正確的就是可以成功的,看你的眼界了,看你能看到未來多少年的發展。不過,創業並不是誰都能幹的,在創業初期,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能挺過去的,走出一條路子,是可以發展的不錯的。


身邊有很多自己創業的,可能就是時間比較自由吧,自己當老闆,什麼都可以自己安排。有一些做餐飲,也有做服裝、裝飾公司之類的,感覺都還是不錯的啊。所以,創業還是要看自己啦。希望創業的人都能夠賺錢啦!


東北的農產品精加工以及冰雪旅遊產品都是可以做的,其他的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現在大學生創業政府都會給一些政策傾斜,機會很多,自己把握吧。


東北網


網上很多人黑東北,其實這可能是局部的問題被放大,也可能是一些短視的人造成的。但是,在我看來,東北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第一,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國家對東北的大力支持,為東北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二,東北的區位優勢明顯。雖然暫時的東北亞局勢不穩定,但是長遠看,和平仍然是全球的發展主題。朝韓雙方有共同的目標和意願。俄羅斯經濟暫時面臨困難,但是對西伯利亞的開發,也是大勢所趨。

第三,東北的創業門檻相對較低。回東北創業的人,面臨的買房等生活的成本相對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創業者的壓力。

第四,隨著國家支持的進一步加碼,東北地方對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會促使當地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因此,回東北創業,沒有不可能的,也不會是壞事。


河南大承遊樂


東北的過去國人都知道,如此輝煌,東北的現狀國人也知道,窮了,落後了,人才人口都流失了,要變成慌涼東北了,大東北只能種高糧大豆了,但是東北的希望有人看到了嗎,只要瞭解東北實情的人一定是來東北的。

那東北以後能發展嗎,我們看全國幾大經濟區域的結構就清楚了,北上廣深,廣州深圳利用沿海優勢快速發展帶動了幾呼整個嶺南的大發展,甚至中國經濟的發展。

長三角的上海帶動廣大區域的發展。

京津經濟區即有政治,文化中心優勢又有沿海優勢,帶動了大片區域發展。

而能帶動東北經濟發展的地方是那裡,這個地方就是遼寧,遼寧即有東北中心優勢又有沿海優勢,只要重點發展遼寧經濟就能帶動全東北的經濟發展,遼寧的前景決對可比北上廣深。

那麼遼寧的重點在那裡,瀋陽大連一定是重點,而最重點是在瀋陽大連之間的鞍山,而不應該是營口盤錦錦州,因為這三地冬季風大寒冷海面冰封,起不到大連那樣的作用,如果迷信沿海不考慮沿海實情將勞民傷財吃大虧。

瀋陽相當廣州,鞍山相當於深圳,大連相當於香港,鞍山再發展取代不了瀋陽的位置。

鞍山本身是大城市,這些年只是受制於對外交通不發達而沒發展起來,所以鞍山只要建設東西對外大通道就能快速發展起來。

所以東北應該重點建設這三個重點就能把東北經濟帶動起來,所以來東北創業大有前途。


宏偉


本人中原人,十多歲到東北打工。只能說不好做,幹什麼都費勁。去政府部門辦事你的跑吧。今天缺這明天缺哪。沒有一次告訴你全的。然後就是各種難為你,目的你知道的。在這就不說那麼白了。現在有錢的都走了。孩子考學出去了。都不在本地上。等孩子在南方畢業找到工作了。父母也跟著走了。陪孩子在南方生活。現在東北的經濟就像現在的季節和溫度。如果你是東北人,你可以問問你的親戚朋友。如果冷門還是可以的。真的是走了好多人。具體的說是走了好多有錢人。有條件能走出去。


GE888


本人座標大連!如果你想發展沒問題,主要看做什麼項目!做民企勸你還是放棄!開發區這片已經人去樓空!大型企業沒剩下誰了,大連以前的支柱產業也算結束了大半!造船下屬的幾個外包也大量裁員!所以說並不看好回來投資


用戶77609606721


我覺得現在去東北創業恰是時候。1、東北老工業欠賬較多,有更多的機會。2、政府部門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就拿我為例,因為是上海駕照,這次回牡丹江辦理駕照轉為牡丹江的,沒想到超級順利,前面只有一個人排隊,超級順利。3、尤其是在南方有更多的經商理念,相信你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祝你取得成功!萬事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