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院三十多年前的荒唐一幕

一個民族只有善於汲取歷史教訓,才能闊步前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從多少荒唐和失誤中提煉出來的真諦,彌足珍貴。

位於萬榮縣南端的閻景村,一座中西合璧、建築恢宏的李家大院國慶節將向遊人開放,成為晉秦豫三角地惟一的鉅商豪宅旅遊景點。

據史料記載,李家大院的李氏家族祖籍陝西,明初因災荒入晉,以纏簸箕扎羅底為生。明末,第八代李永生遷居閻景村,連續幾代艱苦創業,勤儉治家,此後走上經商之路。其創立的“敬信義”商號,在西安、蘭州、江蘇、天津、上海都有分號和常年莊點。李家一著名人物李子用曾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為妻,當選兩屆山西省參議員,所以李家部分院落帶有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李家以傳統農業積聚資本,然後轉入商業領域,又成功進入近代工業領域而富甲一方。

富裕後的李家,仗義疏財,廣做善事,如辦學、修路、打井、賑災等等,官民共譽,聲名遠播。清朝縣官曾為其立碑,頒發“急公好義”匾額;民國山西省主席閻錫山為其頒發“樂善好施”匾牌。至今當地仍流傳著李家長年將幾頭牲口免費供村民磨面、耕田、拉炭使喚的佳話。李家有“李善人”之稱,在方圓幾百裡有口皆碑,這次李家大院修葺開放,事前曾有動議起名“李善人府”,行善之舉可見一斑。

建國後,萬泉縣汾南中學、閻景中學、閻景師範先後設在李家大院。上世紀70年代初,筆者有幸在閻景中學讀高中,期間工宣隊和貧管會進駐學校佔領上層建築,恰逢“批林批孔”運動,不知是誰的決策,為了聯繫實際,批判林彪的“克己復禮”,就拿身處的李家大院做起文章來。於是師生齊動員,蒐集整理李家地主的罪惡予以展覽:在校部院五間樓前原為李家晾曬糧食的入糧洞孔,貼上“填不滿的剝削洞”牌子;在大院的戲臺貼上“窮奢極欲的享受”,大院因缺水廢棄的澡堂成了“關押窮人的水牢”,更不知從哪裡找到李子用的兩句詩“待到他年歸來時,五間樓下話家常”,說是大地主兼資本家時刻夢想變天的罪證……一切佈置停當,師生們嚴肅地列隊參觀,解說員慷慨激昂講解,然後召開大會讓師生上臺揭批,可謂群情激憤,熱血沸騰。揭批主題是,假如林彪的陰謀得逞,必將出現無數個李家地主,貧下中農必將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在偏居一隅、信息閉塞的閻景中學,相信當時絕大多數師生並非裝模作樣地演戲,而是虔誠地發自內心的革命情感,發自對偉大領袖和新社會的無比熱愛,發自對舊社會、林彪及地主資本家的極端痛恨。筆者作為其中的參與者,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當時的這一幕至今記憶猶新。

李家大院三十多年前的荒唐一幕

如今重提此事,不由想起學者的那句名言: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明明是李家世代經商創下了富裕家業,批判時卻說人家是剝削髮家;明明人家樂善好施,批判時卻說人家欺壓窮人;明明是晾曬糧食的洞孔,批判時卻說人家是填不滿的剝削洞。是非顛倒,無中生有,上綱上線,無以復加。而且,有人毫無根據地瞎編,竟有眾人不加思索地盲從。

倘若當時有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膽敢逆鱗披露真相者,結局該會怎樣?

一個民族只有善於汲取歷史教訓,才能闊步前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從多少荒唐和失誤中提煉出來的真諦,彌足珍貴。在李家大院開放之際,重溫這一幕荒唐歷史,絕非多此一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